20081130

沈嘉豪談針孔攝影(3)──由外至內


沈嘉豪針孔攝影《北京的灰藍色》系列©

劉:展覽的照片呎吋是多大?
沈:我預備了二十張24x29吋的照片,全部橫度,但要視乎情況,可能場地未必能完全放下。

劉:全是 4x5 的彩色底片(負片)?
沈:是。彩色負片放大出來的效果較細緻,特別是光暗位的層次,如果用正片,拍攝時寬容度較窄。針孔拍攝經常要作長時間曝光,用彩色負片較易掌握。

沈:這次用的針孔的拍攝角度相當廣闊(wide angle),照片在中央的顏色和清晰度跟邊角的暗黑和柔焦,其實在畫面上造成相當強烈的對比。

劉:我在你這廿多張照片的北京街頭遊走,感覺得特別強烈的是:我是一個街外人,我跟你(鏡頭)走在大街小巷,張望別人的門窗,但攝影師從來也不會帶我進入室內;照片四邊的暗黑視角,有點的像偷拍式的隧道視覺(Tunnel Vision);對我作為一個觀眾的身份,也好像添加了某種好奇的抑壓。
沈:我不太在意這些……但拍攝時,我確是想拍下裡面和外面;我選擇了臨近黃昏的時分,在街外拍攝途中,天色漸暗,室內開始要亮燈照明,我在外面開始見到裡面的一些事物。但戶外仍然餘有日光,拍攝時同時拍下室內外的景觀。

劉:難道你沒有興趣從裡面看出來嗎?
沈:我想有技術上的限制,光線比較難控制;不過說得也有道理,其實可以再推晚一點拍攝時間,也是可行的。

劉:攝影師全程帶引出我對屋內事物的好奇心,其實你自己有沒有對內裡有任何好奇或拍攝的興趣?
沈:我其實最在意表達外面的環境,不過作為觀眾的你有這份好奇,也實在不是我所預計,真是個有趣的提問。

劉:作為觀眾,追隨著攝影師給我面前的影像,但反過來亦步步要求更多的原因或答案。可否提供另外閱讀拍攝北京城街的角度?
沈:我一直都希望拍攝的作品能給予觀眾新的經驗,將拍攝出來的東西跟真實環境形成一種差異。這裡叫「南鑼鼓巷」,其實已是非常著名和多人熟悉的遊客地方,雖然不算是北京地標式的建築群。如果這輯照片先在北京展出,可能更容易感受到這種經攝影而形成的差異方式。當然在香港展出,帶出來給觀眾的可能又是另一種的經驗。

劉:看完廿多張拍攝「南鑼鼓巷」的照片,發覺攝影師的觀看和拍攝方式都是頗為統一的;針孔相機其實沒有準確的觀景器,你怎樣擺放和取景的呢?
沈:拍攝針孔照片通常都要作長時間的曝光,我之前的作品很多時視角都偏低,因為針孔在鏡頭中間,最容易拍到的就是所謂「天一半地一半」式的構圖,每張照片的透視消失點放在中央,形成很多時都是 one point perspective(單點透視)式的照片。有時將相機放在地上拍攝,大面積的地面又會佔據照片的大半部分。我將針孔向上移,就是避免拍到這種典型的針孔構圖。

劉:你其實是用 4x5 相機的移軸方式拍攝?
沈:是。這樣做亦是希望盡量可以保持水平線的平直,減少闊角度的視差和水平傾斜的誇張。個人覺得這樣會減少閱讀內容的干擾。

20081129

沈嘉豪談針孔攝影(2)──柔纖的灰鬱


沈嘉豪針孔攝影《北京的灰藍色》系列 ©

劉:你是用甚麼照相機的?
沈:日本的 Ebony 木製 4x5 大片幅相機。

劉:是利用 Ebony 的機身作針孔攝影機?
沈:當然是自己裝上自製的針孔代替光學鏡頭。

劉:這個針孔是否有某種特別的要求和製作非常的講究?
沈:針孔真是很講究的,一定是要自製,針孔要非常圓,要經過繁複的測試,我很強調自製的原因是,照片的性格很多時是決定於針孔的大小、焦距、材料等相互因素。

劉:〈北京的灰藍色〉照片系列看來是除了客觀的現實拍攝外,個人的內心色彩也著實非常強烈,可以給觀眾說說這方面?
沈:其實是源於灰藍色的一些感覺,灰藍色可以是關繫於心情、或情緒連結甚麼樣的關係?當然最好是交給閱讀照片的觀眾再作怎樣的詮譯。

劉:是不是第一條線索是聯繫個人的一種情感?
沈:是。

劉:這種灰藍色是呈現個人的意義大一些,還是客觀記錄重要些呢?
沈:我想這是個人的感覺比較多一些。在香港看到的藍天,給我的感覺是精神和開心的;但在北京同樣藍色的天空下,走在街上卻很不相同,總是帶著點點抑鬱,或灰灰的感覺。

劉:有沒有一些特別的原因選用針孔攝影機拍此題材?
沈:針孔攝影有種 Soft(柔性)的質感,跟我感受到的「灰」有某種影像的連繫;如果利用光學鏡頭拍攝,好像就散失了那種未明的色彩和柔纖的感應。而且亦對那種北京的「灰」沒有甚麼幫助,由於自己對針孔拍攝有純熟的把握,感覺這是相當適合針孔拍攝的題材。

劉:你是用 4x5 大片幅針孔相機, 其實小型底片跟大型底片於針孔相機來說,分別是否跟傳統的理解相若?
沈:大底片的解像度理所當然較佳,有時候所謂大小的選擇,亦可從最後放大的照片呎吋作考慮。大的底片無論是顏色、微粒、清晰度或是被攝物的畫面對比都可能有比較好的表現;但相對小型的底片和相機,卻有更大的靈活性,更容易避開各種各樣的人為阻礙。

20081128

沈嘉豪談針孔攝影(1)──城市的灰藍色

沈嘉豪針孔攝影《北京的灰藍色》系列 ©

我跟沈嘉豪是在理工念書時認識的,雖然一直都沒有做過同班同學,也忘記了甚麼時候開始稔熟;除了在學校一同共處,也有在進念二十面體,工作的場合和合作的計劃,認識到不少互相認識的朋友。當然我們都喜歡攝影,也相信我們談得最多也可能是圍繞攝影的話題。沈嘉豪離開了多年的大學工作,非常灑脫的走到北京住了一大段日子,做首都的藝術創作人,現在有時在香港做展覽和教授攝影課程,總之是北京香港兩邊走。
沈嘉豪在香港九龍石硤尾JCCAC「光影作坊」舉行個人攝影展,我五樓的工作室就在「光影作坊」同位置的樓上;除了因利乘便外,這次與他的一次訪談,算是多年以來由閒談變成文字紀錄的首次。展覽名字叫〈北京的灰藍色—— 沈嘉豪針孔攝影展〉,我們就從展覽的名字談起……

劉:為甚麼想做這樣的一個〈北京的灰藍色〉攝影展?
沈:原因既非單一,或是巧合。想起自己原來已有差不多十年沒有做過針孔攝影的展覽;又因最近應謝明莊之邀,在
「光影作坊」授針孔攝影課程;在展覽場地的機緣配合下,不如就積極辦一個針孔攝影的個人展覽吧,希望無論對學生或是對攝影有興趣的朋友,都具備某種的積極意義;而這近期拍攝的針孔攝影作品,自己又似乎找到了一種新的拍攝方法和體會,希望展示給朋友看看。

劉:〈北京的灰藍色〉有甚麼是最想表現出來的?
沈:當然主要是顏色!其實北京給我一種顏色的強烈感覺 。北京也有陽光和藍天,但可能是城市現代化衍生的污染,顏色的中間總是有一抹灰在裡面。香港的天空雖然也給環境污染得灰濛濛;但跟北京仍然有一大段距離。香港的空氣帶灰,城市的環境和建築物卻相對感覺仍然乾淨,但北京的城市感覺是充溢灰色的。

劉:這輯〈北京的灰藍色〉照片是甚麼時期拍攝的?
沈:上年年底的十二月(2007),我拍了九張,自己很喜歡沖洗出來的結果;今年的十一月我又繼續拍攝十多張,再在其中選取今次展出的作品。思考的過程緩慢,但拍攝的進程卻可以很快。

20081119

沈嘉豪針孔攝影──北京的灰藍色


展覽前跟Bobby做了訪問,現正在整理當中,希望可以在展覽前刊出。
2008年11月21日晚上將會參與光影作坊開幕,有興趣的朋友,見面再談吧!
11月29日星期六下午三時至五時在光影作坊會有創作分享會!

20081103

薄如空氣 Thin as air (10)


Thin as air © Lau Ching Ping

我其實錯過了上次新界屏山夏村的十年大醮,去的那天早已人去樓空,只剩下空空的竹搭戲棚,日光之下亮著顏色燈泡,旗幟和花牌依然亮麗飄揚,看著偌大的空間,一時眼前有時間停頓的迷思。希望下一個十年我不會錯過,在那巨大如飛機倉庫的竹搭戲棚,看著台上演出流傳百年的故事,搬弄同一齣故事的結局。

薄如空氣 Thin as air (9)


Thin as air © Lau Ching Ping

全部的照片都緣於想以中國畫的直幅構圖,這幾年以這相機這方式,都是這樣以直幅的拍攝;再加上因為要看到照片的細節層次,很多考慮而定下的30吋乘40吋。不小朋友懷疑這展覽的照片是4x5相機拍攝的,其實只是120的中片幅正負片菲林而已。有朋友看過這些照片,他說好的Leica鏡頭也能拍到這樣的畫質效果。我說我不能,因為我要用400度菲林手持拍攝;好像這張人車稀少的旺角黃昏。

薄如空氣 Thin as air (8)


Thin as air © Lau Ching Ping

我看著前面的一片草,拍攝一對互雙緊扣的情侶;我看著前面的一大片天,拍攝一對好奇的父女,父親用望遠鏡遙望模糊的水平線,女兒望著父親:等一下自己會否比父親可以看得更多更遠?我看著前面的一大片海,沒有拍到尼斯水怪,畢竟它們不會無聊到游來西博寮海峽吧。

薄如空氣 Thin as air (7)


Thin as air © Lau Ching Ping

我時常投入自我的思想世界中,經常沈溺於超現實的時空旅程的想法;我覺得以私小說來形容自己的作品比較恰當。正如這張作品的大部分時空,都發生於水平線以下:有來自遠方的遠洋貨輪、孤傲的高樓內空蕩蕩的海景居所、指去太空方向的衛星碟形天線、淺水灣沙灘上穿著游泳衣的年青人;在薄薄的陽光底下,想著下一秒的人生。

薄如空氣 Thin as air (6)

Thin as air © Lau Ching Ping

這是一張我夢寐以求的照片。有地球人的各種不同的選擇和階段;有人向前、有人回望、有人要坐下來休息、有人老了、有持著年青、有人熱戀、有人要離開、有人思前想後、有人憶苦思甜;遙望遠處灰矇矇的城市發電工廠,過路的人相敘一段十五二十分鐘的時空,每人把野草處處的山頭踏成泥黃色。我知道你也曾在此停留過,這是南丫島的山頭,前面是下尾灣的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