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12

樂園懷想——羅冠樵老師作品再探




















《兒童樂園》是屬於一個特定年代的,然而有關《兒童樂園》的印象卻可以超越時空限制,在不同期間受過其感染的讀者內心持存。只看這份已被視為典範的兒童刊物自面世至今的幾十年間,普遍輿論的一致認可,以及在大多相關言論中顯見的感情聯繫,即可見得它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廣泛滲透力。《兒童樂園》深入人心的鮮明形 象,需要多得的正是從一開始便在背後負責編繪工作的羅冠樵老師。文字内容方面,因為他搜羅題材丶既編又寫的貢獻,而能做到兼容知識性和閱讀趣味。視覺表達 方面,則是憑藉他穩健的筆觸丶端正的造型丶巧意的設計,致令刊物能擁有明快可親的美術風格。

最近因羅老師的離去而掀起的思緬,很自然的會是連帶着對《兒童樂園》的想念。在這個時候,從羅老師留下的作品中檢尋一些圖像,讓大家可再聚在一起看看,交流一點感想,當中也是有着向羅老師致敬之意的。而今次活動的構想,即或會被看成是帶着惜往之情的回顧,但其實當中也還是有意要提示一下對《兒童樂園》再作重 新認知的可能。因為除了它已化作不少人成長經驗的一部分,並總算能轉折地反映社會環境變遷的這些方面,從其他諸如媒體發展丶敍事建構丶文化交融等許多可以 成立的角度來看,它都是値得更深進研究的觀察對象。

再次面對《兒童樂園》的圖像,可會發覺它們仍一直維持着盛載知識的期許。然而不復單純的眼光或可讓我們理解,除卻圖文交代的意義,作品的得以呈現本身就早已是飽含訊息。當中可包括有理想的寄托丶克服製作困難的努力丶異質文化的相互衝撃和湊合……但不管怎樣,羅老師建立的圖像世界總會是向我開敞的,願意的話再 投入其中,可能我們尚能在這片重訪的舊地找到未曾知見的景致,可能我們會發覺自己對眼前所見尚會感到充滿興趣和好奇。就如當初。


2012/12/18
香港藝術中心麥高利小劇場
7:30pm-9:30pm

講者︰李念慈、盧子英
粵語主講

20121203

李家昇後記關於「日塔富夫相機店」

























日塔富夫(Tomio Nitto)設置於INDEXG的「日塔富夫相機店」已是幾個月的光景,最近我把這個小角落完善了少許,十二月打算來個正式啟航。在店的旁邊我裝置了一件攝影作品,題目為「On Photography」,我把它中譯為「閒話攝影」,乃屬「游動詩寫室」系列。昨天,忽生奇想 - 不如把此則影像作品翻譯成文字版本。當年龐德(Ezra Pound)把李白等人之唐詩翻譯為英文,所據者原為日文至英文的另一二手譯本。葉維廉稱龐德是個間接譯本乃個好物。撇開信雅達不談,蓋龐德坐唐詩之神髓而遙逍自行游弋去也。我們不以傳統之翻譯標準論之,龐德也視此翻譯為個人創作耳。我說的奇想也只是試從別的角度把問題思索。從一國文字翻譯成為他國語文,部份精要之處往往容易流失,中國古典詩之翻譯在此方面尤為明顯。從影像翻譯成為文字,可能無先例可尋。此外,由於媒體不同,其實箇中也大有寬容空間。不過我得強調,此跨媒體的翻譯並不等如解說。由於「游動詩寫室」的創作原意雖是純粹使用影像,但採的卻是文字寫作的鋪陳模式。既然使用的是文字書寫架構,翻譯可能還是可行。當然你總不能說我怎樣翻譯了一張Ansel Adams的照片。

日塔富夫居多倫多四十餘年,專事插圖。八十至九十年代可謂盛世,近年插圖工作量明顯減少了。有一天,閒談間建議他不如闢一方向專事繪畫照相機,於是便成了「日塔富夫相機店」之端。他在我的畫廊店後端窗沿附設了小店一角,專門售賣他的繪寫照相機作品。開始的的時候我提供與楚喬過去用過的照相機充當模特兒,漸漸也有其他朋友提供心好。舉例說一台同一型號的箂卡畫了數次,繪畫者每次的心境都不同,相機主人背後也有不同的故事。有一回,一位M3的主人因為要割愛,卻想箂卡易主前先讓Tomio留下一幅肖像。畫面未必囊括了背後所有感情以及每一點滴故事。那種細膩感受,還是當事人方才可以心照。來買這些作品的人很多都是自己擁有或曾經擁有過該款照相機,也有的是送給擁有者朋友。Tomio家中有一叠一叠的速寫簿,他說這些都是他的抓拍照。他幾乎從來不用照相機。想不到有天竟然開了個相機店,開始售賣相機肖像畫。當然,Tomio也漸漸成了影攝圈內一份子。香港的攝影節2012,「日塔富夫相機店」系列會在劉清平的Gallery Z 展出(11月16日至12月13日),稍後,該系列也會在多倫多攝影節2013展出(5月4日至6月9日)。曲迴晴喑開合也許正是攝影的要旨,路從來就不一定是直的。來回兜轉也即是情趣之所在。葉維廉論詩及小說以「餅-手-餅」過程為例批評現實主義的說教文學,我借用這個架構改為「正像-負像-正像」來看攝影。假若在轉化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甚麼人為因素,從原來的正像到後來的正像,那就未必如葉所言的那麼負面了。這只是嘗試從樂觀角度看問題,所謂人為因素也是因人而異。我強調轉化相對於直接,但任何一種模式都沒有保証可以產生出好作品。再說,由於數碼影像日益強勢,以上所舉由正像到負像而轉回正像的例子好像已經不合時宜。如果攝影器材已經發展成熟成為按鍵即達的階段,轉化意識就更變得令人珍惜。

落筆的時候開始思考翻譯與轉化的問題,去到日塔富夫的空間發覺這些問題還是可以維繫思考。由於我負責安排「日塔富夫相機店」是回展覽,正需要寫個楔子。這個就算是代用了。機械背後的溫情,從旁四周的有機思考物也許正是同一具照相機冰冷與生命之分別。(李家昇)
Enhanced by Zemanta

「閒話攝影」李家昇中文譯本


閒話攝影 (On Photography)
 

是嗎,我們真的要跳入歷史深處
早晨陽光在地上檢拾起碎細回響
我的瞳孔不覊在你手上的環形閃燈洞穿過去
一個想法
在空中深廊來回吐納
你是捬拾而起還是包容自在
任它獨自閃爍
拍照是一闕野馬的勃然心動
還是,一瞬偶然歸納於五指掌中
又何必過份精確計算工具之分差
感情如九曲迴廊
生命光盒晴喑開合
是誰的膠卷在黃梅天中喃喃細語
按下快門仿如一井迴旋力塲



(李家昇)

20121110

日塔富夫相機店 Tomio Nitto Camerashop






































日塔富夫相機店

日塔富夫居多倫多四十餘年,專事插圖。他幾乎從來不用照相機。
家中一叠一叠的速寫簿,就是他的抓拍照。
想不到有天竟然開了個相機店,開始售賣相機肖像畫。
事緣李家昇在閒談間,建議他專事繪畫照相機,成了「日塔富夫相機店」之端。

展期:2012年11月16日至12月13日,時間下午1時至7時 (逢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休息)
地點:私畫廊(九龍石硤尾白田街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5樓22室)
查詢 :  陳小姐 23720681



Tomio Nitto Camerashop

Tomio Nitto lives in Toronto for more than 40 years, an illustrator by profession.
He seldom uses camera, piles and piles of sketch books are his snap shots. 
Never expected one day he would open a camera shop and starts selling camera portrait.
It all happens one day, in a conversation,Lee Ka Sing suggested Nitto should employ himself solely in drawing cameras, 
there Tomio Nitto Camerashop begins.

Date: 16 November 2012 to 13 December 2010, 1:00pm-7:00pm, 
(Closed on Sunday and Public Holidays)
Venue: Gallery Z (L522 JCCAC, 30 Pak Tin Street, Shek Kip Mei, Kowloon)
Enquiry : Ms Chan 23720681

20121026

《未來與過去》朱德華自拍像個展

http://www.lumenvisum.org/chi/

明天星期六,是《未來與過去》朱德華自拍像個展的最後一天展期,下午3時在光影作坊會有一個講談時段,我會跟朱德華談談多年的創作和展示他展覽以外的作品,希望你也能參與並帶來問題,一起在這難得的機會漫話攝影。
對朱德華對話 Dialogue with Almond Chu
日期 Date:27/10/2012
時間 Time:3-5pm
嘉賓主持 Guest Host:劉清平先生(Mr. Lau Ching-ping)

閉幕派對 Closing Party
日期 Date: 27/10/2012
時間 Time:5-7pm
 

20121016

照想生活,呼吸城市

誠品《現場》





照想生活,呼吸城市

  香港當代攝影漫談 這是個照片拍攝之後、無法趕及重看的年代。 活在攝影已經成為感官延伸的時候,相機已經不再從屬專家專屬專權的老舊朝代;人人有機、人人可拍。 攝影活動從以前定位為奢侈的消費慾望, 轉身成為世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攝影既是時光的載體,亦是研究問題和對應人生的工具。 攝影可以是有別於作為職業的一種創作方式; 一種觀察和學習工具;一種思考和想象的方法; 也可以是一種以時間作為儲蓄的投資興趣。 在手機和臉書以外,在菲林行將消失的未來,我們還剩下甚麼拍照的理由。


講座逢星期三晚7:30至9:00,誠品9/F Forum,銅鑼灣希慎廣場

講座以四個題目分別討論,頭兩個主要聚焦於拍攝香港為家的城市風景,後兩個則偏重於拍攝家人、他人及個人的探索。

1.風景異境棄景廢境 (10月10日) 風景拍攝是攝影中最普及和流行的類型,在出外旅遊時,照相機是出門的必備工具,近年具拍攝功能的手機亦因而成為生活必須品。在我們生活中的城市,沒有湖光山色,只有最極速的迎新拆舊都市發展節奏。 香港城市風景的各種角度,各個觀點,各樣價值取向。讓人慨歎、讓人透不過氣、讓人留連忙返的各個角落,既是人間仙境也是海市蜃樓。
介紹攝影師及其作品: 吳世傑、 劉清平、劉智聰 、又一山人

2.當下在地空想都市 (10月17日) 在直接攝影以外,如何延伸個人想像,緊貼當下時空,連結過去。將主觀和客觀的景象疊接城市的年月生活,人物眾生、空間跳接甚或尚未落空的未來想象。由光點連接時空、由鬧市到郊野、由自已到別人,由虛擬的想象到荒謬的現場。
介紹攝影師及其作品:何兆南、陳偉江、洪竹筠+小丁、黃耀霖

3.攝影家家攝影 (10月24日) 從前一家人齊整的約定,走到攝影影樓拍照,難能可貴的家庭聚會,如今已成歷史故事。家的拍攝,從來都是世上需求最先的攝影理由。 每個個人或家庭的個體,家庭照片的拍攝計劃, 兒女的成長歷程、家族血緣的連繫,可以是個沿著時間線的成長約定;也是座感情沉澱的旋轉木馬。
介紹攝影師及其作品:劉天麟、丘禮強、 黃淑琪 、程展緯

4.焦點在眉宇之間 (10月31日) 有人喜歡以反光鏡子來譬喻攝影的過程,自拍等同照鏡;實際上更多是身體力行的每天以手機拍下每時每地的自己跟別人分享。攝影是可以作為檢視和思考自身的工具,亦同時希望籍此明白別人的想法。眼睛和眉宇之間,既是臉孔對焦的慣常部份,亦是每人內心思緒的想象源頭。我想我知的時光在眉宇間流動,尋找每個人的拍攝理由。攝影師總結人生的自拍照;名人港人人像照;土地家園人民照。手機臉書生日派對以外的生命探求。
介紹攝影師及其作品:朱德華、沈嘉豪、謝至德

主策劃及主講:劉清平 介紹的攝影師會在現場親述作品和對談互動。

20121007

《爛尾》攝影作品集


後直:當代香港攝影 POST-STRAIGHT: CONTEMPORARY HONG KONG PHOTOGRAPHY

http://www.hkphotofest.org/ch/exhibition-hk-contem.php

反射與折射 森山大道寫真展 REFLECTION AND REFRACTION DAIDO MORIYAMA


http://www.hkphotofest.org/exhibition-diado-moriyama.php

一人像.一故事


http://www.heritagemuseum.gov.hk/chi/exhibitions/exhibition_details.aspx?exid=193

平行視野: 日本韓國當代攝影展,PARALLEL VISIONS: JAPAN AND KOREA CONTEMPORARY PHOTOGRAPHY EXHIBITION




http://www.hkphotofest.org/ch/exhibition-jp-kn-contem.php

香港國際攝影 HKIPF 2012

http://www.hkphotofest.org/index.php#

世界新聞攝影展 WORLD PRESS PHOTO 2012


香港國際攝影節2012

http://www.hkphotofest.org/ch/index.php

20121006

吳文正談人文攝影

2012年10月6日香港大會堂音樂廳,吳文正談人文攝影

《爛尾》又一山人





Taken over the course of six years (2006-2012), the project started in major Mainland Chinese cities but soon extended to other Asian cities.  The large format photographs depict scenes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 left aborted due to the bursting of economic bubbles in the previous decade. The images do not reflect solely the issues found in the economic downturns, they also capture the failures in other aspects of people's lives.

About anothermountainman
anothermountainman (aka Stanley Wong Ping-Pui) was born in Hong Kong in 1960. He is an artist, photographer and designer. He came to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with his "redwhiteblue" series, which he presented at the 51st Venice Biennale in 2005 representing Hong Kong. He was recently awarded the Hong Kong Arts Development Awards 2011 - Award for Best Artist (Visual Arts) and the Hong Kong Contemporary Art Awards 2012. He currently lives in Hong Kong.
Blindspot Annex
15/F, Po Chi Industrial Building,
28 Wong Chuk Hang Road, Wong Chuk Hang, Hong Kong
T.: +852 2873 3819
Opening hours: Thu–Sat, 11am-7pm
Closed on public holidays

20121001

由森山大道到皇后大道 香港寫真回應展








































He captured
The world in his eyes
And leave it to the viewers to interpret, to feel, to contemplate
Moriyama San x City dwellers/encounters/sentiments x Viewers
A never-ending tango trio
I gathered
In this Response Exhibition
The like-minded
Unceasingly pursuing a photo dialogue with the society/city Photographers x Hong Kong people/encounters/sentiments x First Person
Interpretation In which there is violence, helplessness,
deathly stillness, aspirations… 
Taking the viewers into
The spirit and energy of the city
Encapsulated 

anothermountainman / Curator

當森山大道將眼中
看到的,拍下來的,
都交給觀者解讀﹑感受﹑感悟 ... 
森山老師 x 城市人情事 x 觀者,
成為一個無限延伸的三角關係。
回應森山大道的寫真展,
我更希望集合一眾以攝影作為
持續與我們的社會/城市對話的堅持者,
並以: 攝者 x 香港城市人情事 x 第一身解讀出發,
當中可有暴力的﹑無奈的﹑死寂﹑ 或者祈盼的 ... 
帶觀眾進入攝影師透過照片 與城市一起沈澱的能量。

又一山人 / 策展人

Participating artist 參展藝術家
1. 
Alfred Ko chi keung 高志強 
2. 
Anothermountainman 又一山人 
3. 
Ducky Tse chi tak 謝至德
4. John Fung kin chung馮健中
5. Lam wai kit 林慧潔  
6. 
Lau ching ping 劉清平
7. Leong ka tai 梁家泰
8. Patrick Lai chi fong 李志芳
9. Ringo TANG kui wing 鄧鉅榮
10. 
So hing kueng 蘇慶強 
11. 
Vincent Yu wai kin 余偉建

20120927

《號外》431期專訪答題全文

早前《號外》431期專訪,這是答題全文:

1)為何愛上攝影? 攝影對你來說是什麼?
自從在中學對天文觀測產生興趣後,開始學習製造望遠鏡和解決拍攝宇宙星體的問題,因而同時間開始接觸攝影。拍攝星空宇宙感悟到時間和人生的無常,利用照相機拍攝千百萬光年以外的遙遠星光,光線到達相機菲林的剎那,那顆星體可能在宇宙邊緣的彼方已經煙消散滅、不復存在!對個人來說,攝影既是時光的載體,亦是思考問題和對應人生的工具。攝影可以是有別於作為職業的一種創作方式;一種觀察和學習模式;一種思考和想象的方法;也可以是一種以時間作為儲蓄的投資興趣。

2) 照相機對你們來說又是什麼?
照相機是攝影過程的框框和限制,每次使用陌生型號的相機,自己都需要有一段磨合期,跟相機由相處到瞭解,儼如跟另一個人建立關係;所以有不少人以朋友或家人作為相機的親密暱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磨合期,當然也有不能勉強的時候。當達至人機合一的默契後,攝影師追求的就是突破操作和使用上的框框和限制,當然還有形而上的意念尋求。

3)請分別談談及形容自己攝影概念或主張那一種攝影態度,並以例子說明。
一直以來自己屬於想像多於拿著相機拍攝的工作方式。所以那些「don’t think , just shoot」的攝影態度跟我相距可能有一個銀河系。攝影從來都不是世界的共通語言。一張照片被譽為可以勝過千言萬語,有時只是幽默地說了事實的一半,許多較為複雜和多層次的閱讀,都需要利用文字先作初步的說明和導引,才更容易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入」作品。今年初發表的一輯拍攝香港不同地方景物的照片,題目名為「Last glimpse of Hong Kong」、中文名為《最後一渺》,作品以末日到來前的有限時間,曲線鼓勵以積極的態度面對未來;作品想象自己代入為香港不同階層的人物,在2012年世界末日前最後一秒看到的香港影像:有畢架山花園的家庭主婦、中環的推銷員、大埔道的巴士司機等等……其中一張拍攝新落成的政府總部大樓,拍的是香港特別行政長官在末日前最後看見的大樓影像;如果你省略閱讀拍攝的陳述文字,看到的只是一張政府總部大樓的建築風景,可能會因未能理解而錯過了「進入」作品的機會。

4)各自偏好什麼風格的攝影創作? 觀念攝影? 紀實攝影? 還是不設限? 為什麼? 
如果從一般的慣常分類,自己確是比較喜歡觀念或概念攝影,但觀念跟紀實攝影有時候根本不一定有意義上的差異,怎去說明以觀念方式作紀實攝影或以紀實方式作觀念攝影?我的偏好完全是不設限,攝影成為發揮當中意念和精神性的表達為首要喜好。

5) 從開始到現在,心態/攝影主題上有何轉變?
初始學習攝影的時候,喜歡拍攝美麗的景物、珍貴時刻、千載一時的奇特影像。近年才知道每人可以拍攝奇景際遇的運氣都極為有限;漸漸對拍攝難以用眼睛看到的東西產生濃厚興趣,追逐虛無縹緲的情事;例如藉以拍攝垂直取景的彩色風景照為名,實為拍攝前面一大團空氣為主要,作品集名為《薄如空氣》。

6)試說明兩位創作時最關心/考慮/堅持的五種東西是什麼?一位成功的攝影師,要俱備什麼條件? 可否舉例說明。
攝影是意念、精神的理解和表達:我關心的東西,是攝影背後的理念、看法、原創性、精神開拓和溝通的方法。
攝影是時間的載體,成功的攝影師自然需要有大量的時間去面對世界。優秀的攝影師有很多方面的可能條件;例如可以利用作品跟觀者有溝通並分享共嗚,又或進而讓觀眾感動,甚至有所啟發。攝影作品不只是視覺元素的傳播,作品蘊涵的背後意念,隨著時間或觀者的變異而能作不同角度的理解和詮釋。

7)你們會希望透過攝影這種創作,向外界呈現出一個怎樣的世界?希望與觀眾產生何樣對話? 
我不想過份神化自己的能力,我只是希望透過攝影,對事情的感知和理解跟觀眾分享而已。 可能因為自己太喜歡以攝影作為學習和思考的生活方式,所以會願意比別人花更多「時間」以攝影感悟生活。既期待得到箇中樂趣,又能跟不同的朋友作意念分享和交流。

8)談談是次展覽,兩位是如何與又一山人結緣的?你倆又有何淵源?請形容一下對方給你什麼感覺。已不是第一次合作?之前已試過聯展? 你認為兩人走在一起時,有何共通之處或火花?
自己早在十多年前在《娜移》攝影藝術雜誌的編委工作跟又一山人認識,記得那時邀約他展示個人的攝影作品,他交來的全是刻意沒對準焦距,但色彩濃鬱的模糊照片。我跟他有共同的朋友,多年以來約會飯局談攝影談文化談創作。又一山人一直給人處事認真的感覺,時間觀念很強,對人對事一絲不苟,非常執著。這次當然不是第一次合作,除了跟他在2010年香港文化博物館的《城市漫遊者—社會紀實攝影》同場聯展外,還記得在2009年,我在Gallery Z策展了名為《8分20秒》的攝影展,又一山人的《神畫》系列跟攝影師王希慎先生的《花葉印》系列共同展出,二人以非傳統的意念開拓新鮮的攝影語境,意念的源頭就是直接來自地球最重要的太陽光線。跟又一山人一起時,攝影創作過程中的許多方面,都有共同的話題或偏好,無論是拍攝的方法內容,到展示的印曬和裝置,我都喜愛跟他討論和聽取他的意見。

9)朱德華的一對作品由劉清平cosplay(扮演)自己,玩的是三重身份與角色,而劉清平的作品是關於「看見」的定義,為何各自有這樣的靈感? 
朱德華的身份與角色的攝影題旨,發展已有好一段長時間,詳細的應由他細說從頭。自已關於「看見」的題旨,源於個人對攝影的信念和思考。對應於此次又一山人的題目:「你眼:望我眼」的延續發揮。攝影不只是拍攝眼前見到的東西,攝影其實是拍攝你自己相信的東西。空氣在我們周邊一直存在,眼睛雖然看不見,但因為我相信,我利用攝影「看見」它的存在。以個人的工作程序,靠頭腦的想象先於看見,另一個說法是,你要先明白理解,才能看到你想見到的事情。這次要利用相機「看見」攝影師的想象氣場,我走到朱德華的工作室,尋找我相信將會看見的東西,拍攝肉眼看不見的影像。

10) 請分享一下今次攝影心得,和今次合作的程序?拍攝時有沒有一些比較困難或者難忘的經歷?
這次合作的程序,是先由又一山人擬定七對攝影師,讓我們相互約會拍攝。我跟朱德華雖然相識十多年,亦曾合作聯展,但這樣的合作方式確實未曾試過;所以正好亦是加深彼此認識的好機會。跟朱德華在電話的傾談,我亦坦然表示將會被他拍攝感到期待!對自己來說,要在極短時間適應新的照相機,是有一定難度。幸好這是近年少數回歸傳統操作和使用方式的數碼相機,在光圈快門及曝光補償等的操作,我都感到非常得心應手。 優秀的傳統相機操作設計,再次讓人感覺到能夠通過殘酷的時間考驗!
難忘的是跟朱德華在一個天晴的悠閑假期下午,駕車到欣澳的海傍尋找適合的拍攝場地。我們先後穿上同一樣的專業單車運動員裝束,站在同一個位置,以極短的時間,拍下光源接近的照片。自己是第一次穿著單車服,完全想象不到自己的模樣。最後自己看見拍下的照片時也感到傾刻茫然,像在玩「尋找有何不同」的視覺遊戲。

11) 對此題目的第一印象是什麼畫面?自拍或被拍的效果,有沒有跟心中想像不同?覺得對方的作品如何? 
對題目的第一印象確實沒有即時在腦中構成任何畫面,反而努力讓自己不要過早定下一個慣常思考拍攝的典型。希望跳出框框,尋求未知的遭遇!
在自拍的過程,由於未能即時在相機的觀景器操控,我曾嘗試分數天作多次試拍,每次以不同的背景和光線作實驗,最後選中的竟然是第一次的試拍。
我覺得朱德華的作品,每次都會是呈現出完熟的技巧,深思熟慮的畫面。這次也不無意外。除了因應題目拍下人像照,也從拍攝的意念加固在他一直感興趣的身份與角色的方向題旨,這是成熟的藝術創作本質。

12是次展覽主題之一是探討旁觀、客觀及主觀世界的關係,透過創作,你們對此有否更深的體會/本身是如何看待這些攝影概念?
沒人可以抽身半空、完全客觀得如神衹般俯瞰地球。如果攝影師是個人為單位本位,旁觀、客觀及主觀都是這個體的延伸;三為一體而且相互對沖。自己承擔客觀的能力極為有限,所以早已宣誓未能為此重任負責,亦不認為自己可以在旁觀時作最客觀的抽身劃清界線。自己一直對每人的主觀世界比較感興趣。正如我會欣賞每位攝影師各自的特立獨行的想法和創作。

13)你倆都有不少作品都環繞香港的人和事,透過創作,你倆所觀察到的香港是個怎麼樣的地方?
香港百多年以來都是進行著中英文化共融實驗的城市,亦因這原因而受到世界注視。香港地處中國最南的邊緣,追溯尋源,亦是中國文化補白承傳的隱世儲存庫。香港的中西國際融合可以追溯至中國唐朝時的中西混雜,香港人的日常語言廣東話比起普通話更接近古韻,廣東話的聲調最貼近唐詩的音律;廣東的粵語流行曲、粵劇、武俠小說、民間小吃、當然還有已被摒出聯合國法定語文的繁體中文漢字。無不遺落在中國最南的邊緣城市,奇跡的在香港得到延續和保留。
在盛世的中國,香港是唯一可以安心買到貨真價實生活必須品的邊緣城市;可以為內地中國人供應「可靠」的豪宅、鑽石黃金、人壽保險、影音器材、奶粉、洗頭水、成藥、豉油、餅乾零食之類、還有言論自由。 
2011年的攝影題材是拍攝中文霓虹光管招牌,是對著行將消失、關於中國文字的一道人文風景的緬懷。原先以為香港可以為中國文化作少許補白承傳的作用,但例外中有例外也是理所當然。個人對於這個攝影的題材不著保育的使命,隨著科技的發展,不合時宜的方式終會被時代淘汰。直排的中文文字霓虹光管招牌,其實一直緊隨香港人的隨遇而安、變通和適應能力而轉變,除了傳統的直排外,有時左至右、有時右至左,用以標示或暗示方向,不墨守成規;有時是狹窄空間的垂直擴展,方便對陳列的最有效展示;當然亦充份發揮了中文的有機和可塑性,是少數可以用任何方向排列的文字。
1997年以後,香港重回歷史軌道的邊緣位置,可能這亦是香港重拾正常的角色和狀態。那次展覽的想象,就著香港在歷史中的位置重塑,那微妙的純粹性與其說是香港的精神狀態,但亦可能是大中國以外的一種邊緣補白。

14) 香港是一個自由及理想的創作空間嗎? 有沒有覺得創作自由逐漸狹小?
香港無容置疑是一個相對自由的創作空間,我們至少不用翻牆、就可以接觸到世界大部份的任何資訊。我不知道怎樣才算是理想的創作空間,如果以作品的質素作考量,有時創作者在最困難的境況下,反而能激發出最優秀的作品。香港從來都扮作為金融財經的城市,價值取向單一,缺乏對創新或另類觀點的反思和尊重。從大眾對消費、娛樂、媒體資訊、生涯規劃的取向和偏好、大概知道這城市愈來愈步入愚昧和無知。我最擔心將會遇見的是創作空間和自由是因為全民的狹隘價值取向,而自我萎縮、自我審查、自說自話、自圓其說、自卑自大的逐漸走到末路。如果你「看見」創作自由逐漸狹小,那這就是時候去「相信」大家其實可以為這局面做點甚麼。

431期香港《號外》雜誌













431期香港《號外》雜誌

文化博物館演講室


沒有必然的攝影語言
人像攝影所遇到的問題不在於攝影,而在於拍攝者、被拍者和觀眾之間的關係,也因如此複雜的變數,增加了多視點的閱讀方式,其不確定性帶來閱讀上的挑戰,同時也增強解讀上的玩味性,因而產生所謂「沒有必然的攝影語言」。這亦接近當代視覺藝術藉由不同的背景論述,產生不同的表象解讀,如在數碼化的攝影時代,人像攝影反映那一部份的「真實」?或是尋找那隱藏的「虛假」更為有趣?「沒有必然的……」或就是這時代的反照。博物館將邀請展覽的三位客席策展人與觀眾分享他們的看法。

日期:2012年9月29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2時30分至4時
地點:香港文化博物館 演講室
講者:王禾璧女士(藝術家)、譚偉平先生(藝術家)及盧婉雯女士(藝術家)


眾生活 • 眾生相 — 漫談影樓攝影
今天的數碼攝影科技非常普及,但過往為個人、家庭留影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而上影樓拍照亦十分流行。講者將介紹香港舊式影樓攝影發展的歷史,並講解影樓攝影如何為不同階段的人生留下紀錄,反映時代和社會價值的轉變。

日期:2012年10月20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2時30分至4時
地點:香港文化博物館 演講室
講者:吳文正先生(攝影師及本地文化研究者)


瞬間 • 定格 — 新聞攝影中的人像拍攝
新聞攝影工作者以敏銳觸覺捕捉新聞事件的精髓,透過影像傳達與事件相關的時、地、人、事等訊息,當中人像的處理可直接影響到觀者對事件的印象和解讀。講者將從專業角度介紹在新聞攝影中處理人像題材的要點,並與觀眾分享個人的實戰經驗與體會。

日期:2012年11月3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2時30分至4時
地點:香港文化博物館 演講室
講者:余偉建先生(攝影工作者)


愛 • 攝 — 「看」親密攝影
人們怎樣在特定的時間捕捉情人或親人的肖像?人像攝影的普及如何改變我們對這種攝影再現方式的理解?講者將講述她個人創作上一直關注的事,及思考親密照片相關的內容,並以中、外攝影歷史上一些作品為例子,說明如何「看」親密攝影。

日期:2012年11月17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2時30分至4時
地點:香港文化博物館 演講室
講者:黃淑琪女士(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講師)


參加方法:
每節名額80人。報名請致電2180 8260或填寫教育及推廣活動報名表格(表格可於網上申請或下載表格),先到先得。

此節目以粵語進行。http://www.heritagemuseum.gov.hk/chi/exhibitions/exhibition_details.aspx?exid=193

20120911

TAIWAN PHOTO 2012














請不要以為我求其的放入此Banner,我確實找不到這活動的正式主題海報。他們的Blog的資料展示好像比網頁清楚易看:

www.taiwanphotofair.blogspot.com


20120816

森山大道面談



6:00pm – 8:30pm, 17/08/2012(五)
藝穗會 Cabaret Bar 中環下亞厘畢道2號

森山大道及其日本工作團隊會於藝穗會Cabaret Bar,與一眾攝影愛好者近距離交流。日本工作團隊陣容包括,本尾久子(策展人)、町口覺(設計師)及町口景(設計師)。森山大道更會從遠道帶來自己多本罕有的日本版攝影集,供各位參加者觀賞及購買。
(活動以日語及英語進行,提供粵語傳譯)

開售: 04/08/2012 (2pm)

名額: 40人

票價: HKD 390 (包兩杯飲料)

購票方法: 以現金於香港攝影文化協會直接購票
每人限購1張票,先到先得
香港攝影文化協會保留門票訂購之最終決定權

會址: 香港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L07-21室

查詢: 2777 1955 / info@hkphotofest.org

主辦: 香港國際攝影節 及 香港攝影文化協會

20120813

誠品的角落


























































香港其實不缺書店,缺的是何種經營方式而已。誠品的開幕,引來此起彼落的批評:「說空間不足,人太多,擠得不能像在台灣般坐在地上閱讀;書店設有餐廳太奇怪;兼售賣生活雜貨不倫不類!」全城好像突然對書店的經營和設計發生極大興趣,百般前所未有的要求。環顧香港這幾十年來的書店:三聯、商務、中華、天地、大眾、青文、田園、樂文、尚書房、晨衝、HK book centre、Page One、陳湘記、書得起、Dymocks、Kelly & Walsh、Kubrick陪伴我渡過這許多的日子。香港人曾幾何時會對書店有感覺?有追求?現在已經是拿著iPad看電子書的年代,突然有人走來認真的開所書店,除了佩服之外,還是有感恩的靈異感覺。
近幾年間,愈來愈覺得經營書店,原來確實要俱備過人的勇氣和超於常人的貨源脈絡。誰不懂在亞馬遜先格價,再決定是否在英美的網店還是本地消費?如果閣下錢財不缺,我最經常鼓勵你支持本地書店。免得小島唯一的書店,賣來賣去都是大眾的大眾口味十大暢銷選擇。我在開幕夜到過誠品,攝影書的書選未見驚喜,相信仍有大部分書冊仍未運到上架。跟廣州方所的選書比較,個人覺得方所算是更冒進和大膽!但在剛過的週末夜晚,我的兩位攝影同學不看價錢牌的情況下買下杉本博司回顧展的大書,那是連英美的亞馬遜也已缺貨的孤本也,也算是一記樂事。
香港另一個萎縮得利害的影音巿場,從HMV的可憐貨架可見。誠品的影音部雖小,但入貨的選擇跟傳統的港式貨源有點另類不同。找到一些從未拿過上手的東西,無論如何都是愉快的。
總之,書架上無論包了多少層膠袋的書冊,無論你的定價如何高不可攀,我還是會定期到現實世界的書店,站在收銀機旁要求解封看她們一眼。

20120711

「香港攝影系列三︰一人像.一故事」展覽開幕

 4x5菲林片盒邀請卡








收到香港文化博物館寄來「香港攝影系列三︰一人像.一故事」展覽開幕的邀請卡,跟真實的4x5片盒呎吋無異。可能是緣於菲林珍貴瀕危的個人情意結,完全捨不得拆開把它曝光。


「香港攝影系列三︰一人像一故事」展覽
“Hong Kong Photography Series 3: Beyond the Portrait” 
 展期:2012年7月14日至2012年11月26日 
客席策展人 
王禾璧女士盧婉雯女士譚偉平先生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  香港文化博物館籌劃 
香港文化博物館 香港沙田文林路1號 

20120705

明報周刊( 26 May MPW)的訪問對答文字






























我給明報周刊( 26 May MPW)的訪問對答文字:


1) 攝影是什麼?攝影之外,你同時從事設計和文字創作,攝影在當中擔當一個什麼角色?
攝影是甚麼……
攝影可以是有別於作為職業的一種創作方式;一種觀察和學習工具;一種思考和想象的方法;也可以是一種以時間作為儲蓄的投資興趣。
攝影從來都不是世界的共通語言。一張照片被譽為可以勝過千言萬語,有時是只說明了事實的一半,許多較為複雜和多層次的閱讀,都需要利用文字先作初步的說明和導引,才更容易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入」作品。設計是溝通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學。攝影、設計和文字創作,基本上就是希望疏通各種視覺上和語意上的溝通障礙。自己經常以攝影方式創作,攝影自然成為發揮當中意念內精神性的首要角色。
2) 你經常獲邀參與大型展覽,作品更被美術館、博物館珍藏,當中有什麼過人之處可以跟大家分享?
可能因為自己太喜歡以攝影作為學習和思考的生活方式,所以會願意比別人花更多「時間」以攝影感悟生活。既期待得到箇中樂趣,又能跟不同的朋友作意念分享和交流。
3) 作為香港中文大學兼任講師,如何向學生傳授攝影藝術的知識?
在這個很多人抱怨資訊太多,影像太濫的年代。同學們學習攝影,可以從影像的歷史由來入手;影像作為日常生活的溝通語法;如何成為現代世界的構成部份;如何去理解、面對、繼而成為影像製造者的行列。
課程當然包括介紹經典攝影師和影響後世的影像,同學亦要求對應當下生活,運用攝影作總結回應。
4) 怎樣才是一幅優秀的攝影作品?需具備什麼條件?
優秀的作品有很多方面的可能性;例如可以跟觀者有溝通享共嗚,又或進而讓觀眾感動,甚至有所啟發。攝影作品不只是視覺元素的傳播,作品蘊涵的背後意念,隨著時間或觀者的變異而能作不同角度的理解和詮釋。
5) 為何參加今次攝影展?
來自不同背景資歷深厚的攝影師相互較量互拍,這樣的題目極具難度和挑戰性,亦容易產生意想不到的結果和趣味,實在令人難以抗拒!
加上對認識多年的又一山人有信心,知道他會是展覽策展的質素保證。
6) 如何構思自拍照?期望通過自拍照表達甚麼訊息?
構想自拍照的開始,是尋求對自身的認知和瞭解;而這次的拍攝別人和被拍,正好藉此反思「為何而攝?」的基本問題。攝影於自己而言,就是明白理解拍攝的物象。攝影師的觀看,應該不是純粹的只是「 眼到」;「心到」其實更重要。所有身外的光影物象,其實都是相由心生。攝影師型而上的觀看和想象的滲透,如何利用鏡頭去捕捉,那是我想去解決的難題。
7) 作為朱德華的攝影對象,有何感想?
朱德華是香港知名的攝影師,自己觀賞和收藏他的作品也逾二十多年,對拍攝人像尤有心得;能在他的照相機面前成為被攝人物,第一個感覺是非常期待而且難以想象的。
8) 在朱德華的作品中,看到一個怎麼樣的自己?
這次在朱德華照片中的我們,都是穿戴著整套單車運動員的完全裝備和服飾。第一次觀看完成後的照片,確實要多花幾十秒的時間,仔細分辨誰是自己?我看到自己像懸浮飄移在虛擬的現實場境之中;我是他?他是我?現在還是過去?現在就是未來?自己在虛擬的時間軸中,強撐著誠實的謙卑。
9) 你替朱德華拍攝時,如何捕捉對方神情?相中表達了哪方面的朱德華?
我在拍攝這輯自己和別人的照片時,抱著的拍攝意念:就是拍攝每人身旁的「想象」空間;其實「想象」空間尤如空氣一樣,眼睛和鏡頭都不容易看得見,但我們知道空氣是確實存在身邊周圍的。拍攝眼睛看不見和極為抽象的想象「氣場」;我會先要求朱德華先閉著眼睛,然後跟他交流各種創作和想象的可能,讓「氣場」蘊釀,再把握時機捕捉「他」和身邊虛空的光線和呼吸的空間。照片捕捉了朱德華的「夢」和「想」投射在他工作室的光陰和耐人尋味的牆壁上。

20120525

俄羅斯電視台報導 "Different Dimension"








圖片來源自朱德華越洋報導,下面文字是俄羅斯電視台報導的英文譯本。

The door to the 'Different Dimension' (17/05/2012)

In the Novosibirsk Museum of Art opened the door to the "Different Dimension". Today, they launched the 4th 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Contemporary Photography. On several floors of the museum housed more than 300 works made by author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Organizers say that except for a few projects in Moscow, "Different Dimension" - the only large-scale exhibition of contemporary photography, taking place in Russia on a regular basis.

Festival of contemporary photography "Different Dimension" held in Novosibirsk, once every two years. Each time the curators try to acquaint the public with interesting authors as to the West and the East. At the same time at the festival is usually a few works of Russian photographers, who are already exhibited in the country. At this time one of the halls of the museum took a series of Petersburger Andrew Chezhina "Transparent dreams." But the symbolic persona of the "Different Dimension 2012" can be called an American photographer Roger Ballen.

Roger Ballen has lived 30 years in South Africa. In Novosibirsk brought him a retrospective exhibition Shedoulend. This is - a journey into the unknown to us a world where human relationships are not like us in the familiar. Where there is a century, the so-called "black racism", and very different ideas about the rights of the white man. Roger for several years rented in a house with many rooms, watching the life and death over its inhabitants. However, his work - metaphorical, they go far beyond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The same can be said about the extensive exposure photographers from Hong Kong, which was first brought to Russia.

But these pictures you can see how the Hong Kong. Until 1997 it was under British protectorate, after received the status of autonomy with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or authors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ing what happened, self-identification. Therefore, no postcard exhibition of Hong Kong. But there is a reflection of the pressure on the town common man, individuality, personality, and the removal of many other problems. Just a festival attended by dozens of authors. Besides Russia,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they are Austria, Belgium, Italy, Taiwan and Japan. Some photographers personally came to Novosibirsk for the opening of the exhibition.

Alex Kudinov, Constantine Tynaev

20120524

俄羅斯當代國際攝影節﹣不同面向































俄羅斯新西伯利亞州立美術館
Novosibirsk State Art Museum, Russia

展覽: 當代國際攝影節 ﹣不同面向 
            香港聯展主題 ON HONG KONG
日期: 2012517 - 617

香港攝影師在外展示的一個展覽,這次遠在新西伯利亞州立美術館。這屆的大會主題是《Different Dimension》,主題海報大都是以俄文書寫,陌生而有趣的異國情調。香港部分的策展人是朱德華,這是他預備的背景資料文字,大家可以從中瞭解這展覽的情況。如果剛好你也在展覽地方的路途上,你還有充裕的時間趕上觀看。

第四屆「當代國際攝影節 ﹣不同面向」即將於俄羅斯新西伯利亞州立美術館 Novosibirsk State Art Museum, Russia; 蒙主辦機構的邀請,香港是第一次以聯展形式,獲邀出訪俄羅斯的國際攝影活動,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及藝術團體交流,並向他們介紹當代香港攝影藝術的發展情况,展期是517日至617日。


香港聯展主題ON HONG KONG
策展人朱德華相信俄羅斯對香港認識不多。在全球一體化效應下, 高消費模式和高樓價齊步並進,香港跟亞洲其他城市一樣,已經發展成一個大都市;九七年香港以特別行政區身份回歸祖國,九七年後在社會經濟的轉型下, 香港的生活文化和社會的意識形態,相應地亦起了變化。因此根據目前城市的現象,啟示出用ON HONG KONG為聯展部份的主題,藉著攝影家的作品,令俄羅斯的人民能認識香港文化及香港當代藝術攝影的發展。

獲邀請的十位攝影家,當中包括梁志和、蘇慶強、王禾璧、馮建中、尹子聰、黃淑琪、吳文正、朱德華、李志芳、岑允逸。他們是近二十年來香港藝術攝影發展的代表, 當中涉及香港的題材的作品,均帶著各位攝影家在香港生活的個人感受,對城市的變遷及社會不同層面的關注和情感, 他們的作品各有特色,風格異㢠。

香港資深藝術和攝影評論家黃啟裕認為ON HONG KONG的作品可劃定為四類:懷舊的、異國情調的、精神分裂的和虛構的。

懷舊情懷的作品有吳文正的〈香港老店〉、王禾璧〈生活中的瑰寶〉和蘇慶強〈南華地誌〉,香港和中國大陸快速的城市重建和發展令經濟和社會產生鉅變,老商店和殖民時期建築的命運岌岌可危,中國農村的生活條件也處於動盪之中。
異國情調的有朱德華〈遊行〉和岑允逸〈都唔係廸士尼〉,他們的作品解讀了一個攝影理論Architourism (旅遊建築),暴露了對勢在必行的架構的疏離,及揭示對中國當代城市如香港、北京和中國南方城市景緻的奇觀。
精神分裂的算是馮建中〈樓花〉和尹子聰〈城市 ﹣亮〉的作品,那令人不安的多重暴光處理手法,與挪威表現主義畫家愛德華·蒙克的作品《吶喊(1983)互相呼應。
虛構的作品有 李志芳〈Look〉和梁志和〈彩色系列〉,那是他們對自己所處的城市的個人札記;黃淑琪〈Collector〉以女性詩意的眼光描繪我們內心的深處,在模糊明暗對比的記錄間得到靈魂上的安息。

據朱德華了解:「俄羅斯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卻因政治因素,近十多二十年才對外開放。 近年俄羅斯對亞洲文化特別好奇,如香港、台灣、日本、韓國等發展完善的國家地區。我期望俄羅斯新西伯利亞是首站,日後亦希望能把香港的藝術攝影推廣至莫斯科及聖彼得堡等重要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