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28
我的十本攝影書
今屆攝影節的一個有趣環節,我們邀約各人選出自己心水十本攝影書冊,然後印製了一大份書單。原意是每人均需附上解說,但選書的多,解畫的少。
這裡出示我的部分。書單限量印製,但只有1500份,今個星期六、日,在調景嶺HKDI攝影節免費派發,手快有。
攝影書好像是穿越時間玻璃屏的一塊抹布,不時拿在手上翻揚,眼前的玻璃總會乾淨透亮起來、薄如空氣。
1.如意象,無常事,2008
葉英傑
專業攝影師從來都是鐵石心腸的多,葉先生是少見的例外;失去的常常比得到的更珍貴,我的藏本就是給水災淹壞了。
2.Meta Landscape,2013
吳世傑
極至的視覺沈澱,十年磨一劍的功夫,觀看和時間的歷練。
3.皇天后土,2009
Hulu Concept Ltd.
謝至德 Ducky Tse Chi Tak
香港歷史的一頁重要篇章。文字和攝影無縫整合。唯一大惑不解的就是書名的食字。
4.油街結業,2001
before and ever after 522 days of oil street
又一山人 Anothermountainman
沒有油街的蝴蝶效應,798不知會否在地球出現?
5.永遠的一天,2007
劉智聰 Lau Chi Chung
介入人跡罕至、介入文明場域、介入時間回憶、出走未明日子。
6.Klack 咔,2010-2012
黃淑琪主編
放眼世界的編集內容,不保證是每個人的那杯茶,奇蹟地可以在香港出版四期。
7.麻將三:剎那 日本特集,2012
Mahjong : a photography journal Vol.3
岑允逸、余偉建、楊德銘、黃勤帶、趙嘉榮
五位旗鼓相當的實力派,聯手時擦出的不是火花、是團火。
8.Night Vigil,2000
Ocean & Pounds
李志芳 Patrick Lee
夜未央之香港靈慾並置的影像拼合,只此一冊。
9.係.唔係樂園 Themeless Parks,2008
Hulu Concept Ltd.
岑允逸 Dustin Shum
有人從童話故事學會認識世界,有人從主題公園認識異地文化,我從書本學習在樂園生活的求生本能。
10.Forty Poems Photographs 1995-98,1998
OP fotogallery
李家昇 Lee Ka-sing
觀看和思考的可能、閱讀和想像的可能、生活和夢境的相遇、多一些和少一些的久別重逢。
20100305
因為KLACK,我不介意被邊緣

KLACK ©Lau Ching Ping 2010
剛從藝術中心拿到最新出版(02.2010, vol 6)的《香港藝術界年度調查2007/2008》,有興趣的朋友可從ADC網頁下載。閱後得知這個2007/2008年度的展覽統計,攝影展覽的數量是繼繪畫之後,排行第二,佔全年展覽的數目1404個的16.7%,即231個。如果以每年52個星期計算,每星期平均有4.4個攝影展覽,以中國南部邊緣的小城市來看,香港的攝影風氣不能說不蓬勃。很難想像缺乏像樣展出場地的香港,仍然可以有這許多的展覽。我不打算數算那個是比較像樣的場地,免得羞家;但私下盤算近年觀影經驗,好的展覽都是在場地狹窄的香港式空間找到。
今天石硤尾JCCAC的8樓MAG和2樓光影作坊就分別有陳贊雲《極靜》和譚偉平《他方》攝影展同時開幕。展覽需要空間、要觀眾、要媒體宣傳配合。空間問題其實不是問題,因為已經沒有人有能力解決;攝影展覽有愈來愈受觀眾歡迎的趨勢,起碼我在石硤尾感覺如此;媒體是一池死水,如果你的展覽不是商場show、沒有跟商品結合,你的展覽一定是香港媒體覆蓋範圍之外。
近月一連兩份攝影刊物先後登場。
先有四位資深的攝影師以開檯為名的《麻雀》,《麻雀》是以影像同人誌方式出臺,在油麻地Kurbrick,灣仔藝術中心MCCM書店和石硤尾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2/F光影作坊有售。大面積的照片排版,顏色和陽剛味道同樣濃烈,黃勤帶、趙嘉榮 (Karl Chiu)、岑允逸(Fotopiggie)、楊德銘四位攝影師的作品。

《麻雀》
先有四位資深的攝影師以開檯為名的《麻雀》,《麻雀》是以影像同人誌方式出臺,在油麻地Kurbrick,灣仔藝術中心MCCM書店和石硤尾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2/F光影作坊有售。大面積的照片排版,顏色和陽剛味道同樣濃烈,黃勤帶、趙嘉榮 (Karl Chiu)、岑允逸(Fotopiggie)、楊德銘四位攝影師的作品。

《麻雀》
我沒有上Facebook,可能Facebook上面已經有一番熱鬧。說的是另一本籌備經年的攝影雜誌KLACK,我是後知後覺的情況下終於在HK Art center MCCM書店買到。真不明白這樣高質素的出版,在所有媒體的版面都好像失去報導的興趣。我還沒有完全讀過全本的內容,但我真的非常高興這是我們香港人出版的攝影雜誌,這是一本放在世界跟任何城市比拼都不會感覺丟臉的雜誌。我不只是想說KLACK的美術設計排版賞心悅目,它除了有恰如其分的版面外,它聰慧的把攝影結合生活和想像,很多跨界線的逾越,最得我心;它可以是天文科學、醫學、歷史、懷舊、生活,建築、藝術雜誌;視乎你個人的開闊程度。在北京,上海、廣州,台北等雜誌出版龍蟠虎踞的英雄地中,就是沒有找到像KLACK這樣的一個空間,一個令人刺激思考的多元性空間。香港快被完全邊緣化了吧,但如果我們仍然可以做得出這樣的雜誌,我喜歡在邊緣。
我估計這第一期創刊的印刷數量一定不多,加上是中英文內容,相信會成為收藏攝影集的人的搶手對象,我怕很快要在外國的拍賣網頁才能買到。
20090111
JCCAC的一連幾個展覽
洪強在《再.啟動》展覽內的作品
石硤尾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的開放日(其實日日都開),一連有多個展覽同時進行。中心的展覽場和散佈地庫、L1、L3、L5和L7的空間有《再.啟動》(Re:animating)混合媒介裝置展覽,不是一般的派對聯展,值得看看。8樓的都市視藝空間有伍振榮先生的《中國.人》攝影展,展出八十年代初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社會生活影像,紀實攝影經過廿多年的沉澱,在數碼年代出土,別是一番意義。L7-22的《失焦》,其實長期展出謝至德和吳世傑的作品,不妨入內親身參觀發掘。二樓的光影作坊有黃勤帶的《南方》攝影展,黃先生放下沈重的專業器材,輕身上路改用Olympus μ儍瓜機或 Lomo相機,是近期少見Lomography的極緻;看看所謂放下是否為攝影師帶來別樣意義。我在L5-22單位,展出另外九張不在香港拍攝的作品,歡迎到來親自品評。
黃勤帶《南方》攝影展
黃勤帶《南方》攝影展
20080725
訪問賴朗騫(6)

賴朗騫 《藉故》寶麗來相片系列
劉:在拍寶麗來的時候,我相信你只會有這部相機隨身;但拍 Hasselblad 的時候,你會帶些甚麼呢?
賴:腳架、測光錶、菲林和相機,沒有其他鏡頭了。
劉:你是那類只帶一個鏡頭的人?
賴:我好像是用 Hasselblad 的503CM,鏡頭是80mm f2.8。
劉:你是那種連用甚麼型號器材也不大留意或上心的攝影師。
賴:初用Hasselblad的時候,不懂得拆鏡頭拆片盒,所以就不拆了,專心的用一支鏡頭拍攝。有些攝影師對待器材如槍械一樣,但我肯定不屬那類。
劉:無論是攝影雜誌或網頁,器材的討論終究是比說明創作意念較容易。但對我來說,器材是攝影師以外的東西( 賴:我非常認同!)。但是知道攝影師如何在工作過程中怎樣運用器材,也是很有趣的事情。
劉:用 Hasselblad 拍的照片會否想做展覽?
賴:會的。伍振榮先生找我在九月的平遙展覽,還有吳文正,吳世傑,謝至德,黃勤帶,岑允逸,鄭逸宇,跟著這些前輩上路,實在是個難得的學習機會。
劉:年頭的時候跟謝至德買了他精心裝製的4x5相機(好像有個特別的名字,要找謝至德證實一下),試拍了十多張關於城市夜燈和植物的題材( 賴:嘻嘻嘻!),一來正在試機,還未拍到心目中想要的東西。後來到hulahoop,見到你的寶麗來,在網頁看到你另外這輯作品《在理性逃離的晚上》,我有興趣的正是你這部分的相片。
劉:我喜歡的除了是照片的超現實味道外,似乎還有很大的空間和可能。在這階段還是要自我要求的思考和提升;在拍攝的追求中,對自身題村的思考和取捨,往往是攝影師最大的挑戰;不少攝影師不斷的努力拍攝,卻沒有能力知道自已對作品好壞的判斷。
賴:有些攝影師不懂得選出最好的照片作展覽,因為他自已還未弄清楚他拍的是甚麼。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