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劉清平」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劉清平」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31113

Relativity in City







































Total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Address: 465-16 Pyeongchang-dong, Jongno-gu, Seoul, Korea
Opening hours: Tuesday to Sunday, 11am to 6pm
www.totalmuseum.org

20121026

《未來與過去》朱德華自拍像個展

http://www.lumenvisum.org/chi/

明天星期六,是《未來與過去》朱德華自拍像個展的最後一天展期,下午3時在光影作坊會有一個講談時段,我會跟朱德華談談多年的創作和展示他展覽以外的作品,希望你也能參與並帶來問題,一起在這難得的機會漫話攝影。
對朱德華對話 Dialogue with Almond Chu
日期 Date:27/10/2012
時間 Time:3-5pm
嘉賓主持 Guest Host:劉清平先生(Mr. Lau Ching-ping)

閉幕派對 Closing Party
日期 Date: 27/10/2012
時間 Time:5-7pm
 

20121016

照想生活,呼吸城市

誠品《現場》





照想生活,呼吸城市

  香港當代攝影漫談 這是個照片拍攝之後、無法趕及重看的年代。 活在攝影已經成為感官延伸的時候,相機已經不再從屬專家專屬專權的老舊朝代;人人有機、人人可拍。 攝影活動從以前定位為奢侈的消費慾望, 轉身成為世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攝影既是時光的載體,亦是研究問題和對應人生的工具。 攝影可以是有別於作為職業的一種創作方式; 一種觀察和學習工具;一種思考和想象的方法; 也可以是一種以時間作為儲蓄的投資興趣。 在手機和臉書以外,在菲林行將消失的未來,我們還剩下甚麼拍照的理由。


講座逢星期三晚7:30至9:00,誠品9/F Forum,銅鑼灣希慎廣場

講座以四個題目分別討論,頭兩個主要聚焦於拍攝香港為家的城市風景,後兩個則偏重於拍攝家人、他人及個人的探索。

1.風景異境棄景廢境 (10月10日) 風景拍攝是攝影中最普及和流行的類型,在出外旅遊時,照相機是出門的必備工具,近年具拍攝功能的手機亦因而成為生活必須品。在我們生活中的城市,沒有湖光山色,只有最極速的迎新拆舊都市發展節奏。 香港城市風景的各種角度,各個觀點,各樣價值取向。讓人慨歎、讓人透不過氣、讓人留連忙返的各個角落,既是人間仙境也是海市蜃樓。
介紹攝影師及其作品: 吳世傑、 劉清平、劉智聰 、又一山人

2.當下在地空想都市 (10月17日) 在直接攝影以外,如何延伸個人想像,緊貼當下時空,連結過去。將主觀和客觀的景象疊接城市的年月生活,人物眾生、空間跳接甚或尚未落空的未來想象。由光點連接時空、由鬧市到郊野、由自已到別人,由虛擬的想象到荒謬的現場。
介紹攝影師及其作品:何兆南、陳偉江、洪竹筠+小丁、黃耀霖

3.攝影家家攝影 (10月24日) 從前一家人齊整的約定,走到攝影影樓拍照,難能可貴的家庭聚會,如今已成歷史故事。家的拍攝,從來都是世上需求最先的攝影理由。 每個個人或家庭的個體,家庭照片的拍攝計劃, 兒女的成長歷程、家族血緣的連繫,可以是個沿著時間線的成長約定;也是座感情沉澱的旋轉木馬。
介紹攝影師及其作品:劉天麟、丘禮強、 黃淑琪 、程展緯

4.焦點在眉宇之間 (10月31日) 有人喜歡以反光鏡子來譬喻攝影的過程,自拍等同照鏡;實際上更多是身體力行的每天以手機拍下每時每地的自己跟別人分享。攝影是可以作為檢視和思考自身的工具,亦同時希望籍此明白別人的想法。眼睛和眉宇之間,既是臉孔對焦的慣常部份,亦是每人內心思緒的想象源頭。我想我知的時光在眉宇間流動,尋找每個人的拍攝理由。攝影師總結人生的自拍照;名人港人人像照;土地家園人民照。手機臉書生日派對以外的生命探求。
介紹攝影師及其作品:朱德華、沈嘉豪、謝至德

主策劃及主講:劉清平 介紹的攝影師會在現場親述作品和對談互動。

20121001

由森山大道到皇后大道 香港寫真回應展








































He captured
The world in his eyes
And leave it to the viewers to interpret, to feel, to contemplate
Moriyama San x City dwellers/encounters/sentiments x Viewers
A never-ending tango trio
I gathered
In this Response Exhibition
The like-minded
Unceasingly pursuing a photo dialogue with the society/city Photographers x Hong Kong people/encounters/sentiments x First Person
Interpretation In which there is violence, helplessness,
deathly stillness, aspirations… 
Taking the viewers into
The spirit and energy of the city
Encapsulated 

anothermountainman / Curator

當森山大道將眼中
看到的,拍下來的,
都交給觀者解讀﹑感受﹑感悟 ... 
森山老師 x 城市人情事 x 觀者,
成為一個無限延伸的三角關係。
回應森山大道的寫真展,
我更希望集合一眾以攝影作為
持續與我們的社會/城市對話的堅持者,
並以: 攝者 x 香港城市人情事 x 第一身解讀出發,
當中可有暴力的﹑無奈的﹑死寂﹑ 或者祈盼的 ... 
帶觀眾進入攝影師透過照片 與城市一起沈澱的能量。

又一山人 / 策展人

Participating artist 參展藝術家
1. 
Alfred Ko chi keung 高志強 
2. 
Anothermountainman 又一山人 
3. 
Ducky Tse chi tak 謝至德
4. John Fung kin chung馮健中
5. Lam wai kit 林慧潔  
6. 
Lau ching ping 劉清平
7. Leong ka tai 梁家泰
8. Patrick Lai chi fong 李志芳
9. Ringo TANG kui wing 鄧鉅榮
10. 
So hing kueng 蘇慶強 
11. 
Vincent Yu wai kin 余偉建

20120427

你眼:望我眼 to see : to be seen







































又一山人繼《紅白藍》、《what's next 30x30》的第三個親自策展的展覽。
顧名思義,七對攝影人配對拍攝。
劉清平╳朱德華
陳幼堅╳陳漫
陳華熙╳王希慎
李家昇╳黃楚喬
陳瑞麟╳戴妮廷
蘇慶強╳梁家泰
常霖法師╳又一山人
十四個不同的觀點,對應拍攝別人和自拍的各師各法;合共廿八個出人意表的結果。
當你閱讀到這post,也即是在我敬邀賓客之列。煩請到時來灣仔藝術中心碰杯一敘。那日除香港攝影人外,移居外地的攝影師如王希慎和李家昇都會回來,或者應該說大部分參展的都會在現場,到時見。
展覽開幕
2012年5月2日星期三 5:30-8:30pm
香港藝術中心包氏畫廊
展覽時間
2012年5月3日2012年5月10日 10:00am-8:00pm

20120316

關於展覽,我其實想說的是



距離展覽完結的日子不足三天,希望有興趣的朋友把握僅餘時間到JCCAC二樓〈光影作坊〉參觀。這個星期六日是JCCAC的手作市集,相信那兩天會相當熱鬧。
我把展覽的作品和文字陳述放在電子書的體裁和上傳到ISSUU網絡;雖然是電子網頁的型式,但閱讀時仍然帶有印刷書本的趣味,個人覺得這是當下最好的PDF閱讀方式。可惜現在只可在電腦閱看,iPad的版本仍在beta階段尚未推出!
因為展覽的照片紙幅達1.5公尺高(5英呎),所以在電腦屏幕跟現場觀看是完全兩回事。今次的顏色和打印方式幾經測試(感謝Excellent colour黃建賢師傅的專業知識和技術),紙上的成像似乎非常誘人撫摸,我在展覽場地已不下數次見識不同的觀眾以手指揩擦照片,雖然我不明白他們想探究的是甚麼東西,總之眼到手到還是停不了。
展覽是「鄧凝姿與劉清平對談展」,另一位主角鄧凝姿的作品我沒自把自為的放入電子書內,畢竟作品是繪畫,趁展覽期間親身裸眼看到現實真正大小比例和層層相疊顏色,才是真正的看過。加上現場空間和擺放的方式,也是電子書本力有不逮的。
同期的攝影展覽還有在藝術中心14樓香港歌德學院岑允逸(Dustin Shum)和Markus Leiste的〈Shopping Wonderland〉,大眾媒體喜歡以消費主義城市為展覽定調作報導;兩位攝影師從拍攝到製作裝裱的取向截然不同,為觀眾帶來觀賞展覽的額外收獲,不只是黑白高低中外東西那般簡單。
中環攝影畫廊Blindspot Gallery(刺點畫廊)展出 楊德銘|花非花(Paul Yeung "Flower Show"),題材別有所指,反諷人云亦云的畫意攝影風,讓喜歡對號入座的人各自對號入座。照片以hahnemuhle 宣紙印製,中國畫捲軸方式拓裱,形式內容攻守合一,暗湧恃機待發。
關於展覽,我其實想說的是話語權的問題;當城市的主流媒體對文化創作、只能作淺薄的報導;因應(以為/藉口)是觀眾的口味問題、大眾市場問題、市民的教育問題、城市人的時間問題。我們以後將會愈來愈少的文化版面。甚麼樣的人群成就了甚麼樣的文化生態、所以現在我們有的就是街上售賣的報紙和雜誌。個人或小眾在網上發聲的潛在可能,體現於個人為單位的出版書本、拍攝電影錄像、製作音樂,到以人手一個的數碼載體(iPad),不再給出版社、發行商、唱片公司禁斷發放渠道、工具物料的平民化,讓種種門檻都可以降至個人單位作實現。請現在就開始計劃一下你的創作、展覽、書本或網誌吧!

20120220

Last glimpse of Hong Kong

Last glimpse of Hong Kong: Hong Kong Chief Executive
最後一渺:香港行政長官
88.9x152.4 cm, pigment ink on archival paper 噴墨照片, 2012
Lau ching ping © 2012


























鄧凝姿與劉清平對談展」剛在上星期五在石硤尾創意藝術中心二樓「光影作坊」開幕,展期至3月18日,歡迎參觀。2月26日星期日下午3-5時有分享會,鄧凝姿和我恭候各位朋友會面傾談。展覽展出了鄧凝姿最新的畫作和我以4x5相機拍攝的攝影照片,今次展示的作品仍然是以全菲林拍攝,大部份是Kodak Ektar100 4x5彩色負片,相機分別是Linhof Master Technika和Graflex Crown Graphic。鏡頭是Rodenstock Kodak Ektar Lenses。展出噴墨照片顏色和色調對應創作原來意念,經過多次試驗調校,希望你到現場親眼感受。但如果你未暇到來,這裡先刊出我個人部分的創作文字,以方便先作閱讀。


給2013
如果你在閱讀這篇向後回望的文字,相信已經可以肯定的說明你已平安順利的度過了2012。
作為這個年代的香港人,再會因「末日」的理由作為題旨,無論是因為甚麼樣的事情,想起來自己也感到可笑,畢竟這許多許多年以來,我們每次都由差不多的事件因由而這樣嚇大的。不用說得太遠,從八十年代開始,朋友同學親戚爭相逃離香港,移居外地;爭取居英權;沒有想過或沒有能力離開的,心裡也著實掛著愧疚。九七回歸、董伯伯、母語教學、亞洲金融風暴;紐約九一一、高官問責制、沙士疫情、七一遊行、雷曼事件、金融海嘯、匯豐供股、禽流感傳播。我們都習慣了每次的「百年一遇」。歷史教導我們:今年今月今日遇到的危疾、災難、風暴難關,過了今天再說吧!
末日意識是每個香港人的遺傳基因,每天在腦內操練了幾百次的通識題目。有時讓人煩厭、有時感覺麻木。世故如我會原諒香港以外的世界,確實未曾跟香港有相同的歷練,「2012」畢竟是香港歷來水準以下的末日題材。商業上甚至比情人節或聖誕節更炒不起、更沒市場。
我想我和鄧凝姿都是典型香港人,沒有在世界完結之前,為自己先作打算。沒有先在時間大限之前,我們竟然每月為個人創作的瑣事而會面,沒有比這種不切實際的行動,讓我感覺到自己更像一個見慣風浪的香港人。
拍攝這系列照片時,想象著香港每個飽歷風霜的各個階層人物,在不同的城市角落,為曾經有過生活或文明的痕跡留下印記;當然你會問那誰會最後留下?誰是觀眾?如果你在當下,那正好就是你吧!
拍攝時我在想象著特首辦公的地點,想象著他觀看維多利亞港的視線,拍下他最後見到的香港景象。他最後看到的是西九的對岸?還是剛建成瀰漫著退伍軍人魂魄的政府大樓?想象在大埔道的巴士司機,看到象征著文明進步的高壓電纜;在濾水廠的專業人員、在草地足球場旁的球迷、在公屋居屋豪庭的家庭主婦、在天星碼頭孤獨的推銷員、在海洋公園旁的導遊、在青馬橋下的婚紗攝影師、在沙灘等待陽光流動的小學同學。我架起三腳架,拉開鏡頭,從磨沙玻璃望著倒轉的影像,玻璃的表面反映著另一個身後的光影。裸眼凝視對焦放大鏡再望入磨沙玻璃;對應學習繪畫時,架起畫架,拿著畫筆、眯起眼睛:觀看世界、觀看世界的透視、比例、結構和形態。在創作繪畫最初眯起眼睛的觀看,白濛濛的模糊景觀,竟然跟世界終結時的想象不謀而合,剎那爆發的光芒讓人一樣張不起眼睛。
層層交疊的景象最容易築起感性的觸覺,但形而上的意識又無不跟現實和生活交纏。創作的交談每次都從抽象的想象重返人間,或者每次希望探索宇宙的感性飛船從來都沒有發射成功,每次離地昇空都在空中忽然墮地。事故原因不離無意想到城市生活的空氣、教育、文化。
告別的年代:告別繁體中文字和廣東話、告別香港電影電視節目、最後的兩位廣東歌作詞人、醫院床位、嬰兒奶粉、食物安全、東江水、白海豚的消亡。取而持續發展的是跟香港人無關的民望調查、空喊口號的政治人物、讓康樂成為文化的民政事務局、大學的保安和學術自由的新定義、有自由行自駕遊、有消費和市場成為所有出版作業的核心價值……
如果抱著豁達而積極的態度,大可以說過程比結果來得重要,珍惜每天為生命的最後一天。作為香港人,好像只有沒設日期的告別和沒有限期的末日。每天都是最後,明天不會比今天更好。
我不知道每次的世界末日,能留下的存活率是多少;先要感謝勇敢的鄧凝姿願意和我完成此難得的創作機會。
在電腦螢幕顯現的菲林底片掃描的微塵,比起窗前的天狼星還要大和明亮;想象光速飛行十六年從天狼星剎那往返人間,面前的微塵在意識排序上可能緲小得不復存在。正如現在的你在2013年回望那過去了的時間,大致已經可以忘記得七七八八了吧。
劉清平 2013

To 2013
If you are reading this exhibition epilogue, that means you had survived 2012 safe and sound.
People of Hong Kong that live in this era would still be writing something about world ends thing, no matter what is the reason behind, is a laughable matter. After all, we are being intimidated by this world ends thing from the day when we were born. Not so long ago, in the eighties, our relatives, friends flee for foreign land, fight for British nationality selection scheme. Those who did not plan to leave or did not have the ability to leave, left themselves a hole in their hearts. The return of sovereign right to China in 1997, Mr. Tung’s, mother tongue tutoring, Asian financial crisis. 911 New York, principal officials accountability system, SARS pandemic, 1st July rally, Lehman brothers, financial tsunami, HSBC share subscribe, bird flu contagion. We are so used to this ‘centennial level’ of incidents, so called crisis, for what history taught us is to let those fatal disease, bankruptcy and catastrophe be awaited, for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
Hong Kong people are already immune to this world ends syndrome, we have it inherited in our genes, despite that, we still get numb, get annoyed. We pardon those who do not have this kind of experience as we did, it’s just not the kind of experience that an average earthling should have. ‘2012’ is a bland subject for us, way beyond compared with Valentine’s Day or Christmas commercially. Stella and me are typical Hong Kong people. We committed ourselves monthly to discuss tedious matters of our exhibition, there’s no other kind of impractical behavior to make us feel more like : we have been there before.
When I employed myself in this series of photography, while imagining in every corner, every constant, the drained people of Hong Kong leave marks in their city, traces of their civilization. Of course, who will stay until the end ? Who’s the audience ? If you are alive, that would be you !
When I took the photographs of the new government buildings, I imagine the chief executive looking at the Victoria Harbour coastline, photographing the last glimpse of his vision of Hong Kong. Is he looking at the West Kowloon across the harbour ? Or the new government buildings that are haunted by the soul of the veterans ? Imagine the bus drivers when they drive pass Tai Po road, encounter the high voltage electric wire that symbolises civilization, or the professionals in the water treatment plant, the football fans in grass sports ground, the housewives in public housing or luxurious mansions, the lonely salesman at Star ferry pier, the tour guide outside Ocean Park, the wedding photographer underneath the Tsing Ma bridge, the school kids on the beach waiting the sun rays to flow. I set my tripod up, open the lens, seeing the inverted image through the ground glass, the glass surface review another reflection from behind. With naked eyes, I use the magnify glass head on with ground glass for viewing and focus; in relation to drawing, when you set up the easel, pen holding far reach for an arm length, narrow your eyes to view the perspective of world, the proportion, the structure and form in front of us. This narrowing of our eyes when we draw, the white and blur scenery coincide with the action when the world ends, the great explosion force our eyes to narrow down again so as not to pierce by its radiant light.
 Layers and layers of images could easily arouse sensuality, on the other hand, metaphysical sense overlaps with reality. The creative dialogues repetitively bring abstract thinking back to our living self, or the spaceship for universe exploration never ever had a successful launch, she took off and then to be found fallen on the ground again. The reason behind the story never falls from the polluted city, education and culture. To the people of Hong Kong, we are forced into indifference, take it for granted already.  
The time has come. Adieu,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 and Cantonese, Hong Kong movies, television shows, the last two Cantonese lyricists, beds in hospitals, infant milk powder, food safety, Dongjiang water supply, the last China White dolphin. The replacement would be the political poll survey, politician and their propaganda, Home Affair Bureau thinks that recreation is top cultural priority. Academic freedom and university campus security were brought to an unprecedented level, the core value of publishing only rests on consumerism and marketing.
Live and be prosperous. The process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result. As people of Hong Kong, what we have is an undated goodbye, doomsday without timeline. Make every day the last day of your life, tomorrow is another no better day. I do not know, whenever there is a doomsday, how many people could survive. At this very moment, I sincerely thank the brave Stella for sharing with me this creative experience that has no past.
The dust from the scans of film negative shown on the monitor is the larger and brighter than the star Sirius hanging outside my window. Imagine to travel sixteen light years back from Sirius to earth, the conscience priority of the dust that rest on the monitor would be so minute as if it ceases to exist. When the thyself of 2013 look back to this very moment of your present self, you might as well forget it completely already.
Lau ching ping 2013
http://www.lumenvisum.org/

20120215

海市蜃樓﹣鄧凝姿與劉清平對談展


《海市蜃樓﹣鄧凝姿與劉清平對談展》
Mirage: A Conversation between Tang Ying Chi & Lau Ching Ping Exhibition
開幕 Opening
17.2.2012 (Fri) 6-8pm
展覽 Exhibition
18.2 - 18.3.2012
藝術家分享會 Artists Sharing
26.2.2012 (Sun) 3-5pm
繼去年《擺拍博物館—程展緯與謝至德對談展》大獲好評後,光影作坊於今年度延續「藝術家與攝影師對話系列」,邀請了藝術家鄧凝姿與攝影創作人劉清平對談。兩位以不同媒介創作的藝術家在半年間的多次對談中,由創作方式、思考視覺談至表象與現實,最後落定城市與消逝這命題。兩人對這城市的感覺仿如海市蜃樓般朦朦朧朧、似真還假,以光創造想像和遠景,用畫筆與相機交織出這道城市的光景。
After the success of last year’s “Posing Museum: A Conversation between Luke Ching & Ducky Tse Exhibition”, Lumenvisum proudly announces the second exhibition of the “Conversation between Artist and Photographer Series”. The artist Tang Ying Chi and photographer Lau Ching Ping are invited for this year’s conversation series. Throughout the dialogue between the two artists with distinctive artistic backgrounds, they have started their discussion from the topic of the way of creation, visual thinking to presentment and reality, finally to decide their exhibition theme on city and vanishing. Both artists feel the city is as vague and unreal as a mirage. Light is their meeting point; it creates imagination and vision for both of them to apply to the scenes of the city by painting and photography. 
地點 Address:
「光影作坊」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2樓10室
Lumenvisum, L2-10, JCCAC, 30 Pak Tin Street, Shek Kip Mei, Kowloon
開放時間 Opening Hours:
11am-7pm(逢星期一休館 Closed on Monday)
查詢 Enquiries: 3177 9159/ info@lumenvisum.org
網址 Web site: www.lumenvisum.org

20110523

《從「特立獨行」說起 : 一次京港交流後的反思》論壇

文化論壇

從「特立獨行」說起 一次京港交流後的反思論壇
因艾末末的「被失蹤」,「特立獨行」己變成一個敏感詞。
無巧不成話,艾末末被捕的前夕,1a空間正組織以「特立獨行」
為主題的京港交流講座,成行前「特立獨行」改為藝術的「自主性」。
論壇是各參與者京港交流後,再反思香港文化狀態的種種。

 時間:五月廿七日(星期五) 下午二時至四時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L2), N211
講者:蔡仞姿、朗天、陳寧、譚偉平、何紹基、尹麗娟、劉清平、張康生、林慧潔。

歡迎公眾參與,請於1a網上留座。以廣東話進行,輔以英語翻譯。
Enhanced by Zemanta

20101115

GOOD Edition 2010: GOOD TIMES


Lau Ching Ping © 2002


在加拿大INDEXG畫廊將會在11月24日至12月31日
舉行名為"GOOG TIMES"的展覽,參與的創作人有
Ximena Berecochea | Ying Kit Chan | Evangelo Costadimas |
Harvey Chan | Gary Michael Dault | Robert Dayton |
Malgorzata Wolak Dault | Larry Eisenstein | Erik Jerezano |
Andjelka Jovanic | Kurt Ketchum | Lau Ching-Ping | Holly Lee |
Iris Lee | Tomio Nitto | He Qing | Milena Roglic | Fiona Smyth |
Amy Wong | Andrew Yeung

李家昇替我參加的作品製成了@G card,就是上面這張。
這照片是我於2002年在中國蘇州的寒山寺內的高塔拍下的,照片內的三組人物,各自擔演自己的角色各自主宰相互交錯的時空。
拜訪寒山寺,或多或少都是因為唐朝詩人張繼膾炙人口的古詩《楓檢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張繼不算是唐朝最著名的詩人,但這首詩的流行程度卻肯定會是在唐詩的前列位置。
詩詞所寫的畫面意象、聲音溫度、情時間,
無一不精彩紛程。


附記:感謝家昇和Holly給我在多倫多Good Edition的網頁做了部份英文翻譯:


Photographer, writer Lau Ching-Ping is based in Hong Kong, China. Inspired by the poem Moored for the Night by the Maple Bridge by the Tang Dynasty poet Zhang Ji (?-780), he visited Han Shan Temple in Suzhou in 2002. In this photograph, different groups of people are engaged in their individual worlds.

Moored for the Night by the Maple Bridge
Translated by Andrew W.F. Wong (Huang Hongfa) 譯者: 黃宏發

The moon is down, ravens caw, a frostiness fills the sky;
By the riverside maples and fishing lights, sad, insomnious I lie.
Beyond the walls of Gusu City, where Hanshan Monastery stands,
Bong, goes the bell at midnight to touch the boat of the passer-by.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Link:
http://goodedition.com/pdetail.asp?item_id=5260&keywords=Photography&colour=red&artist=Lau%20Ching-Ping

20100407

時間在中國最南的邊緣


寫這個網誌原意是想跟熱愛攝影的朋友閒談一下創作生活,再跟各位喜愛攝影和不怕長篇文字的朋友分享。對個人來說,我是享受這個書寫和思考的過程,希望朋友們諒解沒有定時和頻密的更新的配合條件,也不可能成為我的工作負累。自2008年開始以來,相繼更多有趣的網誌、報紙雜誌不約而同的對攝影題材各展所長。數月前得到攝影雜誌的黎韶琪先生的訪問,收入在《Contact 52位香港當代攝影家》一書中,放在這裡跟各位分享;其他51位香港攝影師,不少都是我的啟蒙老師,在此向他們致敬之餘,也希望有興趣的朋友到書店找來看看他們的經驗。

文章標題是我自己起的,叫時間在中國最南的邊緣。以下是訪問的內容:



多年來,劉清平的創作不斷,無論展覽還是媒體上,都可以見到他的作品,其實早在八十年代初,劉清平已經積極從事攝影創作,還參與創立《娜移》雜誌,不斷推動攝影發展,是香港的重要攝影師之一。這幾十年來,香港攝影不斷變化,他是其中見證者,這次他會從不同角度,剖析他的創作理念和對香港攝影的獨特觀點。

問:訪者 劉:劉清平


問:可否先說說你怎樣接觸攝影?為何對攝影發生興趣?
劉:其實我在中學的時候已經對攝影發生興趣,進入理工學院也是因為想學攝影。開始的時候是沉迷天文攝影,拍攝星星、製作望遠鏡、研究如何將相機和望遠鏡連接在一起。當時很多中學也會有這些活動,天文攝影也不是太冷門,我想是因為這些原因,令我對攝影發生興趣。另外,天文攝影需要迫沖菲林,又要買高速菲林,還會接觸黑房,這些都是十分有趣。


後來我也經常看攝影展覽,那時有楊凡、水禾田的展覽,大約是七十年代尾。因為天文攝影是晚上拍的,所以白天都是拍攝一些城市景觀、風景照片等,又或因為做功課報告而拍照。


在那時候,我已希望對攝影認識更多;除了知道有天文攝影外,那其他人呢?他們拍攝甚麼?到底甚麼是沙龍攝影?紀實攝影?我在中學的時候已經想尋求這些問題的答案。


問:你在中學時對攝影發生興趣,有沒有想過自己會走上攝影之路?
劉:當時沒有這樣想,我當時一直在一個沒有確實掌握到甚麼的狀態。使用FUJICA ST601相機,那時是最便宜的入門相機,很多學生都選用。當然我覺得攝影很好玩,所以努力追求下去,保持興趣。


問:你後來進入理工學院讀書,是不是都為了培養這種興趣?
劉:是的,都是為了攝影,我對視覺藝術感到興趣,當時中文大學和理工學院都有開辦類似的課程。其實我沒有想過理工的課程是否實務,只是覺得好玩,也不計較讀完之後是否可以作為專業。


我唸的中學算是彌漫著藝術的風氣,除了美術老師把概念藝術散滿校園內,甚至可以有半架直昇機放在花園上,我就是在這種氛圍成長。


問:在你讀書的時候,香港的主流是沙龍攝影,你有沒有看到其他攝影藝術?
劉:我記得那時中環大會堂有很多攝影展覽,那是當年最好的場地,我也有經常去參觀,而根本沒有理會是不是沙龍攝影展覽。後來攝影展覽的場地漸次轉移至灣仔的香港藝術中心。


回想起來,那時是一個轉接期;我想那可能是七八、七九年,中環大會堂有楊凡的「少年遊」、水禾田的「絲綢之路」,這些都是當年很重要的展覽。由中環大會堂轉到藝術中心,其中陳贊雲和高志強等人的作品,也是在藝術中心的展覽場地首次接觸,而且都給我帶來新鮮的衝擊。


我其中一個老師是攝影前輩羅蘇民的學生,那時不太清楚攝影界的事情。通過我的老師,我有機會認識羅蘇民攝影學院的朋友,還會到學院借用器材,觀摩他們的攝影作品。


問:你自己有正式工作,為甚麼在理工畢業之後沒有全身從事攝影師工作?
劉:我想畢業之後有很多選擇機會,不一定要做攝影師。我看到有些朋友,日常工作是醫生,但拍攝照片很出色,做出來的展覽和畫冊,甚至比專職的攝影師更有趣。我在理工讀書的時候,也聽過一些攝影導師說,自己的真正興趣不是攝影;我真的不想這樣,我也理解他的痛苦,但我覺得喜愛一樣東西就讓自己徹底喜歡,不要因為轉變了成為工作,反而成為生活的負累。

但我感到攝影有很多其他方面,也不覺得被人標籤為攝影師是唯一必須的,最重要的還是讓自己保持興趣。


我現在也有教攝影,可能將攝影看做一種生活、一種語言,可能更為合適。


問:理工畢業之後,你怎樣走自己的攝影路,是不是也有創作和展出?
劉:我畢業之後也有接受商業攝影工作,如果按照香港的籠統的分類方法,可以分成商業攝影師和藝術攝影師,我覺得這樣分類只是因利乘便,世界上很多攝影師,無論拍攝商業還是藝術題材都可以是很有趣的,香港當然也有這類攝影師。我當時也有嘗試做這樣的工作,希望結合起來,而我也有拍攝個人作品和舉辦展覽。

畢業之後我以視覺設計師為主要工作,期間找了李家昇拍攝工作用的照片,大家覺得很談得來,後來就一起做《娜移》。


問:離開學校時,你的攝影之路是不是清晰化了?有甚麼改變?
劉:我覺得拍攝甚麼往往是由自己探求,我不覺得學校對我有很大影響、讓我有很多想法,學校沒有我預期那麼大的刺激,很多創作和想法都是我自己尋找的。學校給我一個訓練是甚麼都要靠自己,當年的氣氛也是這樣,學校的態度是你想學甚麼就是靠自己找回來的。


學校當時給我的是一種自學的態度,不會由學校告訴你甚麼是好的,甚麼是不
好的,你自己會找到很多可能性。


問:你在學習的最後階段和畢業之後,拍攝的題材集中於那些方面?
劉:由於我沒有專注特定單一的題材,所以很多朋友喜歡問:你是拍黑白還是彩色?數碼或是菲林?拍風景還是其他?我當時覺得很多主題都想拍攝,只是經過了這麼多年,我是比較少拍攝人像。如果你問我拍甚麼,我喜歡是概念先行,我拍的不會是新聞攝影,可能是比較個人的創作,因此就算在街上拍攝,我也不覺得我是在拍攝社會紀實攝影。


我有時會從現實環境,聯想到一些超現實的事情,我會喜歡這些東西。或者照片給我一些多元性思考刺激。就算我現在的照片都是這樣,我想是各人喜好吧,我一直喜歡這樣拍攝,隨後一直發展成現在的樣子。


問:那麼你是否會在拍攝之前,先組織清晰的想法?
劉:通常是先有一些想法才開始的,不太相信在街上亂碰亂撞找靈感。中學時候已經有朋友說自己住在九龍,周末應該到新界拍攝,因為對九龍過份熟悉失卻了新鮮的刺激,沒有甚麼想拍。又或者我在香港不能拍攝,要去日本才能拍攝。


這些我能理解,前年我訪問陳贊雲先生,他提到一種概念叫Virgin Eyes,就是在陌生的地方特別敏感,有很多新鮮感,會特別刺激起拍攝的念頭。但我相信,最熟識的地方才正正是最應該由香港本土的人拍出來的,而不是一個外國人來到這個城市,拍攝一些很浮面的東西。


問:你那時的思緒歷程,有甚麼是你特別深刻?
劉:其中一項我很喜歡拍攝的題目就是「時間」,我很想知道「決定性瞬間」是甚麼意思,我的第一個個人攝影展覽是用簡單的Lubitel 2雙鏡120相機拍攝的,在香港街頭拍攝一些人與環境接觸的瞬間,後來我發現,原來我很多拍攝的題材,多或少都和時間有關。我想拍攝人在城市中的感覺和關係,其中我想得最多的是這個類型展覽,也是自己比較喜歡,例如我的展覽多數叫「今日」、「昨日」、「將來」之類。


在九七年回歸時我拍攝了一輯作品,很多相片都是想表達時間,記得當我和李家昇做《娜移》的時候,曾經在大會堂做了個「On Hong Kong」的展覽,我拍攝的出發點是因應香港一九九七年,在回歸期間對時間的一些感受和故事,好像一篇個人小說,多於一個景象的記錄。作品最後裝成九對裝在玻璃箱的寶麗來照片。另外一組是利用Hasselblad SWC拍攝的黑白照片,共四組八張,每組是兩張照片放在一起,左邊一張日期標籤為「1997」,右邊一張是「2047」,就是說
「五十年不變」這個意念的延伸。


我對相片排列形式一直有些喜好,例如我喜歡四方照片,也喜歡將兩張照片拼合在一起;另外一項是我喜歡立體攝影,還有我覺得在照片上印上一個日期是很有趣的,這照片從此就跟這日期有糾纏不清的關係。


On Hong Kong」的那輯照片上還加上十字座標拼合線,如果你有看過美國太空總署在月球傳送回來的相片,你就發現都有這些十字線,我就是想模擬這式樣的數碼傳送影像,涉及的其實都是關於時間、涉滯、傳送等問題,好像是給我們看到二四七年傳回來的照片是怎樣的。在書中的左右兩張照片其實都是同一地點拍攝,只是稍微移動了一點,形式當然源自立體攝影的傳統,說的「五十年不變」其實可能就是歷史瞬間的一個剎那轉身吧。


問:有些藝術家覺得,作為藝術家是不需要提供答案,只需要發掘問題,你怎樣看這種觀點?
劉:我覺得這樣的想法也有好處,我不否定這樣的出發點。但是我又覺得可以做多一些,我的相片不需要拒絕回答你的問題,如果你在觀看相片時發出疑問,我覺得我可以再提供多一些討論的起點。例如我舉行每個展覽都會寫個導言,讓你有一個觀看的切入點。但亦有朋友反對這樣做,他覺得我寫的文字太明顯了,太有指向性,他寧願沒有這些文字,以獲得更大的思考和閱讀空間。


我很尊重他們看法,但是我自己也有一些想法,嘗試透過文字寫出來。但當然亦希望不會給予過份的框架限制觀眾。我自己參觀展覽也喜歡這樣,保持開放的態度觀看,尊重展覽者的詮釋。


最不喜歡的就是那些畫蛇添足的文字標題,例如有攝影作品,拍攝貧苦乞丐站在輝煌的銀行門口,然後那張相片叫「貧富懸殊」,我覺得層次很低。這個標題無論是不是提得好,或者拍攝的動機怎樣,我都覺得社會上很多題材不一定是非黑即白,對觀眾觀看的寬闊度也會大些。


如果觀看者不同意我的文字表達,他們有自己的想法,我是願意討論的,但是
我覺得如果我不說清楚,甚至我完全不說出我的想法,好像有點不負責任,特別
是初次接觸這類視覺語言的觀眾,我想扮演一個提出起步點的人而已,而你往後
無邊的想法我也會尊重。


問:你自己在創作或不同階段時候,有試過感到迷惘嗎?
劉:這是甚麼時候都有的,攝影這門東西沒有一個方程式,所以很需要交流和溝通。我也融合很多不同人的意見,得到不同反應,對於下次做甚麼自然會形成一種不同的想法。


問:你的作品都放得很大,曬成大尺寸的照片,是不是這樣才能看到細節?
劉:在我最新的《薄如空氣》系列,的確如此。原先拍攝前就想像如此的照片是不能在三十吋電腦顯示屏表達的題材,當你在屏幕放大局部的細節,但卻又失卻觀看整體的比例和構圖,算是跟電腦顯示技術對著幹的想法。


在表達的時候,我是想把眼前的東西都拍下來,我甚至質疑構圖是甚麼、決定性的一刻又是甚麼,構圖和決定性瞬間對我有甚麼意義,既然跟我個人是種相對的意義,不如全部拍下來,把生命中的全部都拍下來。


如果世界上有一部相機,它有一項最完美的快門先決功能,每按一下快門都將我的一生全部拍攝下來,一張照片涵蓋拍攝到生命的全部;這是一個比喻,但我也確實希望拍攝到這樣的東西。


問:但是照片始終是時間的橫切面,總需要取捨,你在甚麼時候決定取捨呢?
劉:我覺得我不要神化自己,不要以為自己是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有時拍到畫面上有個人走過、有隻小鳥飛過,都可能不一定是我們等待的結果,那些物和事不是我們安排在那裡的,你以為自己拍到這樣的畫面是你等待的結果?事情可能比想像還要複雜。


問:我看見你有一些照片印在畫冊上很細小,是不是特意這樣做?
劉:是很細小,我要知道有些相片為甚麼要大?大有甚麼意義?


問:你最近展出的照片,寫了段介紹文字,用空氣作為主題,可否介紹一下?
劉:我那輯照片經常被人問在拍攝甚麼,我多次重新觀看我拍攝的照片時,覺得原來佔據我拍攝畫面中到最大的東西其實是空氣,所以我使用了空氣這個主題。另外我構圖時,看到了空氣的距離感;又或者覺得肉眼看不見,但焦點對得最容易的東西,可能就是空氣。


問:你怎樣在這熟識的環境尋找靈感?是不是靜靜的思考已經可以呢?
劉:我想是要跟世界同步呼吸,譬如我看過一些書本,給我一點刺激,或者思考自己怎樣看一件事物,深入想想為甚麼自己會這樣想,為甚麼自己會有這樣的思維,才能幫助我找到靈感。


問:數碼攝影的出現會不會對你有一個特別的意義?有些攝影師會覺得只是一種工具,工具的轉變不會帶來甚麼,你怎樣看呢?
劉:我對數碼的影響是有一些感觸的,因為好像我們這一代人,是處於時代中間的轉接,我現在經常思考怎樣設計一個理想的攝影課程,到底現在還需要學習曬相嗎?攝影是否一定要Photoshop?正正最矛盾的是現在兩種處理方法都同時存在。而在Photoshop裡面的的技巧,原來的設計卻是為菲林使用者而設的,很多功能名詞如果你沒有經過黑房年代,你是不會有具體的感受。


在這個年代,我真的希望菲林不要消失得太快,例如大片幅菲林,它仍是有不可取替的價值,很多人都在使用,影像亦輕易優於一般數碼相機。當然,我覺得數碼攝影是發展得很快,但在可見的未來仍然不能輕易取代傳統菲林,正如CD經過三十年仍然戰勝不了黑膠唱片一樣。


問:你與李家昇的認識是因為工作上的關係,然後你又與他創辦《娜移》,其實當時《娜移》對你是一樣甚麼的東西?你當時想做甚麼?
劉:當時中港台地區的媒體陸續開始發展,年青的攝影師、攝影記者和圖片編輯成為紀實攝影的發展力量。著名的台灣攝影家如張照堂、《人間》雜誌的阮義忠均主張人文關懷的紀實攝影方式;布列松、Ansel AdamsMAGNUM等大型攝影展覽在香港展出,非常哄動和受到大眾認知及歡迎。我也覺得這類攝影已經很好,植根於大多數中國人攝影的理念中。而加上香港的報刊、雜誌開始重視圖片編輯,傳媒都知道照片報道的影響力,所以紀實攝影已經有很多渾厚的根源。在紀實攝影強大陰影以外,攝影作為個人創作的舞台,或當時稱為fabricated photography相對較為冷門,但卻是我們喜愛的其中一類型。於是我和李家昇找很多不同攝影家,甚至找來畫家、詩人或者不屬攝影創作的朋友,他們藉著相機進行一些個人創作,可能是一種生活的表達方式。現在這種創作已經很常見,但在當年不是這樣,而我們只是一種很簡單的出發,既然我和李家昇都喜歡這些紀實攝影以外的可能性,於是開始了《娜移》。


當時我們和黃楚喬只是幾個人,很「細力」地去做,也確實只有很少人喜歡,由於我們喜歡這類攝影,經常鼓勵身邊的朋友、藝術家、攝影家一起做,大約是幾年以後,有一些做紀實攝影的朋友,提出我們沒有關顧紀實攝影方面,真是個耐人尋味的誤會。


我們的出發點根本不是這樣。我們覺得紀實攝影在香港是不愁曝光的機會;而我們就是想找一些沒太多人注意的另類攝影創作方式來做一些事情而已。


不過,可能後來很多人重視我們的出品,覺得《娜移》做得很認真,我們也就認真地討論過,其實我們沒有想過要代表香港全部攝影師,也沒有想過要全部攝影師都來參與《娜移》。但是既然有攝影朋友要求,我們最後也將紀實攝影作品加到雜誌裡面。


問:你是否覺得很多藝術家在自己創作的路上太辛苦,很多人都是做藝術義工,大陸的藝術家很吃香,不管值不值,但他們能賣一張相來養活自己,香港是沒有這個情況,你對這有甚麼看法?
劉:每個攝影師都有個人的目的和原因,但如果看到大陸的藝術家的成功而感到委屈,似乎是有點本末倒置,作為香港的攝影師,首要享受創作,忠於自己想要的東西,近年看見中國藝術家在世界火紅,除了不少傑出的創作外,亦有很多純是為他人、為金錢、為湊風潮而創作。香港地處中原的邊緣,現在連大多數香港人都喜歡自怨自艾的說被邊緣化了,我看這邊緣化的過程,可能是另一個良好的契機,香港的創作人仍然喜歡做著我們自己喜歡的創作,不是人云亦云的「798式」中國風,最近我見到香港攝影藝術誌KLACK的出版,正好說明身處邊緣,如果能保存我們多元的思考空間,實在竟然感到身處邊緣的幸福。

社會上有些人以為藝術家天生是要捱窮的,大部分香港人甚至認為社會不一定要藝術。作為香港的藝術創作人,最忌的是每天想著社會虧欠了你甚麼。

因此,如果你要做藝術,你就要享受這個過程,某程度對我來說,我相信現在做的事情是對社會有好處的,可以是一種教育,讓社會感染不同的創意,往高層次一點想,我是開心的,因為「為善最樂」。


問:香港藝術攝影其實有沒有一個出路?很多人都說香港是沒有藝術攝影,沒有足夠好的作品,相對大陸比較細小,外國的焦點都放在大陸,你對這有甚麼看法,香港人藝術攝影出路是怎樣?
劉:我完全不認同香港沒有好攝影師這說法,香港是有藝術攝影,當然香港是比較難發展,但即使如此,香港仍然不斷有攝影師海外馳名。但是,他們要冒升起來是很困難的,可能和北京比較,我們要比北京花上十倍、廿倍的力氣?


而且,香港有種風氣,是大家都不去鼓勵藝術創作。你看高錕發明光纖,當他獲得諾貝爾獎,大家都說他是香港人,如果他不獲獎,可能就不將他包括在內了。我覺得我們不應該做這種「幫兇」,有機會我們就盡量去幫助其他人,說些鼓勵的話,否則有些年青人真的半隻腳也不敢踏進來。


問:會不會擔心香港藝術家有自卑感?
劉:大家不應該有這個想法,起碼我沒有見到那種「商業企劃式」一窩蜂的「所謂創作」,在香港發揚光大。因為香港仍然擁有資訊的自由度,身處南中國邊緣的獨特性,可能大家開始感覺遠離中原的優勢,有些東西是別人做不了的。


問:你現在有沒有新的拍攝計劃?
劉:我一直都有拍攝計畫,但我覺得攝影師要有個責任,不是拍甚麼都能成為作品,有時候你拍完會覺得原來照片是不行的,就不能稱為作品。因此,拍攝是重要,但懂得選擇自己的照片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現在也是有計畫,但我是要真的發表出來,這才算有結果。因為我拍攝照片很多不是關於一個地方或者一群人,而是一些想法。




劉清平:生活於中國南邊緣的香港。曾於理工學院學習設計和攝影。作品被香港文化博物館、廣東美術館收藏。曾展出於香港藝術館「城市變奏」及「當代香港藝術雙年展」;香港藝術中心「中、港、台當代攝影展」、香港歌德學院「香港:人與環境」;香港大會堂藝穗節「香港論」;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及中國廣東美術館「香港觀記」;中國連州國際攝影節等。《娜移》攝影藝術雜誌編委成員。個人攝影網誌http://www.postnphoto.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