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hulahoop」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hulahoop」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091228

吳世傑的風景攝影(14)


Hulahoop畫廊 2009 ©


2009年尾的一個陰籬星期天下午,從龍翔道向蘇屋村方向走下山,沿途風景壯麗奇詭,要親身走過才會相信。途經公路的天橋旁,赫然見到吳世傑拍攝天橋照片的「景點」,我手上拿著的照相機跟他的當是完全不同,在觀看和拍攝之間,想象著吳在拍攝時的取捨和考慮。我對吳世傑拍攝的天橋照片印象非常清晰,記得在Hulahoop畫廊展出,是放於展覽的開頭部分,而展覽亦是2009年我在香港看過印象最深的展覽之一;無論是作品或展示方式都是水準之上,我特別珍惜展示在地方和條件都相對有限的小空間,作品跟觀賞者的連繫。隨著2009年的過去,Hulahoop畫廊好像不繼續辦下去了;就如好天放晴的日子,通常都不會維持很久。展覽時拍下了許些照片,也在此向畫廊致意。

每次跟攝影師訪談,其實都想他們透露一下創作以外的生活;今次吳世傑應我的要求,列出他個人喜愛並擁有的攝影書籍。
我私下將每本書的名字都做了超連結(hyperlink),主要是方便讀者作便捷的參考,沒有想跟網上書店作商業連繫的意圖。如果閣下沒有在網上購書,慣常在香港的書店見到好書即隨手買下,我還是要多謝你們。感謝你們的慷慨,讓我可經常在書店打書釘,試翻想買而未買的書集,心裡面當然也在佩服繼續香港經營書店者的勇氣。

20091120

吳世傑的風景攝影(13)


《Found Landscape》© 吳世傑

劉:你的直幅照片看來好像比肉眼看到的角度還來寬闊。
吳:是,是人眼向上向下掃瞄的感覺,有時是上而下,有時是下而上。

劉:你會否容許自已的照片作裁放?
吳:Crop(裁切),我不想crop,但我的照片沒有展示黑邊,沒有宣示證明。

劉:這是個心態的死結,不能改變的。
吳:當然喇!

吳:展覽中如果用時間序排列的話,自然風景應該是拍攝最先。但照片不夠多可以放滿最長的牆壁。如果這十四張照片,細分之下可以分為城市景觀過渡到純風景,城市綠化環境的設施,可能是人類嘗試尋找一個生態與三合土的平衡。如果不計正面向外的那張在長白山拍攝的照片,展覽照片的排序是由人工城市環境漸次排列到純粹的自然風景,這個照片的排序純是我個人的意思,因為邀請咭選了長白山的照片,畫廊主人說放在門口對外,是以這是唯一的例外排序。

劉:邀請咭選的算不算是主題照片。
吳:咭上影像是畫廊主人Firenze選的,她的出發點認為這是個比較eye catching的影像。

劉:展覽亦同時出版了由Hulahoop的主持人Firenze和Lu Lu設計的精美作品圖錄,設計印刷製作都是一絲不苟,也是非常貫徹的吳世傑風格。

20091008

吳世傑的風景攝影(1)


《Found Landscape》© 吳世傑

攝影家吳世傑的直幅取景黑白照片,自從在《影像香港》攝影展覽展出以來,一直都是談論的焦點。吳在今年四月期間在香港hulahoop畫廊接續展出了近十年間拍攝的照片,展覽名字叫《Found Landscape》。無論是在拍攝內容或是技術層面來分類,吳世傑都是少數可以獨成一家的位置。展覽期間跟吳世傑隨想隨談了個多小時,寫下來跟各位朋友分享。


劉:你一直以來都是拍風景攝影(Landscape photography)?到底甚麼是風景?
吳:對我來說,風景是一個空間,裡面是個有時間有空間的場景。裡面的人和事,沒有主導性。我的定義是頗為寬鬆的:有一個時間空間的某個視點(view point)都可以是風景。

劉:風景是因為你而存在?
吳:在街上你站在甚麼位置,用甚麼角度觀看,造成個人的風景。

劉:這種個人的風景在你來說,是一種表達的東西,還是一種記錄呢?
吳:當然是一種記錄。「我」在某個時空用光「刻錄」了某個風景。

20090302

我曾在此遇見吳世傑


容我未經吳世傑同意,就盜用他的簽名句作為標題。但如果你和我一樣喜歡吳世傑的攝影作品,就要到他最新完成的網站;網內存放的都是新近的作品,大多我都沒有看過。網頁黑白精準、設計純淨,很有吳的個人風格。當中更預告了他會在Hulahoop舉行個展 Found Landscape 的日期,非常期待。
http://here-once-i-happentosee.com/

20080725

訪問賴朗騫(6)

賴朗騫 《藉故》寶麗來相片系列
賴朗騫 《藉故》寶麗來相片系列
賴朗騫 《藉故》寶麗來相片系列


劉:在拍寶麗來的時候,我相信你只會有這部相機隨身;但拍 Hasselblad 的時候,你會帶些甚麼呢?

賴:腳架、測光錶、菲林和相機,沒有其他鏡頭了。

劉:你是那類只帶一個鏡頭的人?

賴:我好像是用 Hasselblad 的503CM,鏡頭是80mm f2.8。

劉:你是那種連用甚麼型號器材也不大留意或上心的攝影師。

賴:初用Hasselblad的時候,不懂得拆鏡頭拆片盒,所以就不拆了,專心的用一支鏡頭拍攝。有些攝影師對待器材如槍械一樣,但我肯定不屬那類。

劉:無論是攝影雜誌或網頁,器材的討論終究是比說明創作意念較容易。但對我來說,器材是攝影師以外的東西( 賴:我非常認同!)。但是知道攝影師如何在工作過程中怎樣運用器材,也是很有趣的事情。

劉:用 Hasselblad 拍的照片會否想做展覽?

賴:會的。伍振榮先生找我在九月的平遙展覽,還有吳文正,吳世傑,謝至德,黃勤帶,岑允逸,鄭逸宇,跟著這些前輩上路,實在是個難得的學習機會。

劉:年頭的時候跟謝至德買了他精心裝製的4x5相機(好像有個特別的名字,要找謝至德證實一下),試拍了十多張關於城市夜燈和植物的題材( 賴:嘻嘻嘻!),一來正在試機,還未拍到心目中想要的東西。後來到hulahoop,見到你的寶麗來,在網頁看到你另外這輯作品《在理性逃離的晚上》,我有興趣的正是你這部分的相片。

劉:我喜歡的除了是照片的超現實味道外,似乎還有很大的空間和可能。在這階段還是要自我要求的思考和提升;在拍攝的追求中,對自身題村的思考和取捨,往往是攝影師最大的挑戰;不少攝影師不斷的努力拍攝,卻沒有能力知道自已對作品好壞的判斷。

賴:有些攝影師不懂得選出最好的照片作展覽,因為他自已還未弄清楚他拍的是甚麼。

20080724

賴朗騫 藉故 個人相片展




藉故 個人相片展 
the excuses solo photography exhibition


「因為同一個理由,我找到不同的藉口,按下了每一次快門。」
"For the same reason, every time I found a
different excuse to press the shutter."

2008-4-11 to 2008-4-30
hulahoop Gallery
G/F, 23 Sau Wa Fong, St. Francis St., Wanchai, Hong Kong
Opening Hours: Tue to Sun, 2-9 pm

20080702

賴朗騫和hulahoop的「藉故」

賴朗騫拍攝的展覽邀請咭 7.2008

賴朗騫在灣仔的hulahoop做了一個攝影展覽,名為「藉故」。好像是在5月1日看的,但展覽其實正式應在2008年4月30日完結,幸運的在未卸下相架前趕及看到。展覽完了之後找賴朗騫傾談,談的內容也差不多整理完成;如果你錯過了展覽,賴朗騫的展覽照片還是可以在網上看到。當然在展覽現場看攝影師的展示方式,陳列比例,照片的次序排列,燈光氛圍,與攝影師的談話。跟網上觀看比較,有時可能會是完全南轅北轍的經驗。可以選擇的話,在現場觀看總會比在網絡看到更多關於攝影師的信心和方向。
未談展覽,不得不先說hulahoophulahoop是在灣仔秀華坊的一間私人小畫廊,年青、平易近人,在那裡沒有看過不好的展覽,每次看完都帶著窩心的感覺慢慢從聖佛蘭士街走回地鐵站。好的東西永遠不會毫無原因的存在下去,如果你喜歡這城市有這樣的一個畫廊,請用行動支持,多點探望她們吧。正如寶麗來(Polaroid)照片的命運,在這個六萬人等待iPhone的城市,這年份仍然給我遇見兩位手持寶麗來相機拍照的年青人,好像是遇見時光旅行的旅客般幸運。記得是四月分某極罕陽光充沛的星期日下午,走到西九龍文化區(現在是片很好的草地和泥地)的藝術貨櫃展覽場,遇到拿著寶麗來SX-70拍照的美少女,跟她談了關於寶麗來的近況,給她提到有另一位姓賴的香港人,也拍了很多寶麗來,看到她手上拿著四方型的SX-70照片,想著這照片的幼白邊和下面留白的比例,感覺真好。
說要到現場看展覽,因為在hulahoop放置的「藉故」,其實比網上看感覺豐富得多。請求賴朗騫給我展場的照片刊登,他卻給我一片從玻璃反映而照成的相片,我嫌太抽象,看不到真實的佈置。附上的是我請他拍下展覽邀請咭的照片,這張後展覽的展示作品,從照片的隨意或刻意的放置,會否是攝影師對展覽過後的片段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