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謝至德」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謝至德」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30928

我的十本攝影書




























今屆攝影節的一個有趣環節,我們邀約各人選出自己心水十本攝影書冊,然後印製了一大份書單。原意是每人均需附上解說,但選書的多,解畫的少。
這裡出示我的部分。書單限量印製,但只有1500份,今個星期六、日,在調景嶺HKDI攝影節免費派發,手快有。


攝影書好像是穿越時間玻璃屏的一塊抹布,不時拿在手上翻揚,眼前的玻璃總會乾淨透亮起來、薄如空氣。

1.如意象,無常事,2008
葉英傑
專業攝影師從來都是鐵石心腸的多,葉先生是少見的例外;失去的常常比得到的更珍貴,我的藏本就是給水災淹壞了。

2.Meta Landscape,2013
吳世傑
極至的視覺沈澱,十年磨一劍的功夫,觀看和時間的歷練。

3.皇天后土,2009
Hulu Concept Ltd.
謝至德 Ducky Tse Chi Tak
香港歷史的一頁重要篇章。文字和攝影無縫整合。唯一大惑不解的就是書名的食字。

4.油街結業,2001
before and ever after 522 days of oil street
又一山人 Anothermountainman
沒有油街的蝴蝶效應,798不知會否在地球出現?

5.永遠的一天,2007
劉智聰 Lau Chi Chung
介入人跡罕至、介入文明場域、介入時間回憶、出走未明日子。

6.Klack 咔,2010-2012
黃淑琪主編
放眼世界的編集內容,不保證是每個人的那杯茶,奇蹟地可以在香港出版四期。

7.麻將三:剎那 日本特集,2012
Mahjong : a photography journal Vol.3
岑允逸、余偉建、楊德銘、黃勤帶、趙嘉榮
五位旗鼓相當的實力派,聯手時擦出的不是火花、是團火。

8.Night Vigil,2000
Ocean & Pounds
李志芳 Patrick Lee
夜未央之香港靈慾並置的影像拼合,只此一冊。

9.係.唔係樂園 Themeless Parks,2008
Hulu Concept Ltd.
岑允逸 Dustin Shum
有人從童話故事學會認識世界,有人從主題公園認識異地文化,我從書本學習在樂園生活的求生本能。

10.Forty Poems Photographs 1995-98,1998
OP fotogallery
李家昇 Lee Ka-sing
觀看和思考的可能、閱讀和想像的可能、生活和夢境的相遇、多一些和少一些的久別重逢。

20121001

由森山大道到皇后大道 香港寫真回應展








































He captured
The world in his eyes
And leave it to the viewers to interpret, to feel, to contemplate
Moriyama San x City dwellers/encounters/sentiments x Viewers
A never-ending tango trio
I gathered
In this Response Exhibition
The like-minded
Unceasingly pursuing a photo dialogue with the society/city Photographers x Hong Kong people/encounters/sentiments x First Person
Interpretation In which there is violence, helplessness,
deathly stillness, aspirations… 
Taking the viewers into
The spirit and energy of the city
Encapsulated 

anothermountainman / Curator

當森山大道將眼中
看到的,拍下來的,
都交給觀者解讀﹑感受﹑感悟 ... 
森山老師 x 城市人情事 x 觀者,
成為一個無限延伸的三角關係。
回應森山大道的寫真展,
我更希望集合一眾以攝影作為
持續與我們的社會/城市對話的堅持者,
並以: 攝者 x 香港城市人情事 x 第一身解讀出發,
當中可有暴力的﹑無奈的﹑死寂﹑ 或者祈盼的 ... 
帶觀眾進入攝影師透過照片 與城市一起沈澱的能量。

又一山人 / 策展人

Participating artist 參展藝術家
1. 
Alfred Ko chi keung 高志強 
2. 
Anothermountainman 又一山人 
3. 
Ducky Tse chi tak 謝至德
4. John Fung kin chung馮健中
5. Lam wai kit 林慧潔  
6. 
Lau ching ping 劉清平
7. Leong ka tai 梁家泰
8. Patrick Lai chi fong 李志芳
9. Ringo TANG kui wing 鄧鉅榮
10. 
So hing kueng 蘇慶強 
11. 
Vincent Yu wai kin 余偉建

20100409

Hong Kong Photography 2010 @ INDEXG (2)


©黃淑琪(Ki Wong)

黃淑琪(Ki Wong)是大學藝術學院的攝影講師,也是新近出版的攝影雜誌《KLACK》的總編輯。黃淑琪拍攝的題材極多樣化,作品不拘一格。我選了一幀她替香港文學雜誌《字花》拍攝的封面作品。《字花》是近年唯一可以在年青人流傳的香港文學雜誌,創意泱然。近年換上攝影照片作封面,點子大膽創新。此幀照片中的人物,皆是在不同創作或言論的主事人物,例如《字花》雜誌編輯鄧小樺,立法會議員長毛梁國雄等等,意見議題的爭論人物在香港的奇異生態中,各自尋找位置和出路。是近期我非常喜愛的雜誌封面。




©沈嘉豪(Bobby Sham)

沈嘉豪(Bobby Sham)是香港少有的繼承原始拍攝方式的實驗者,他一直堅持拍攝針孔成像的作品,近年則實驗大型菲林相機配合古老的原始光學鏡頭,思考原始鏡頭拍攝人像的張力和現場拍攝的互動。我選的這幀是拍攝推動香港前衛藝術的陀手榮念曾(Danny Yung)先生,沈嘉豪以進念二十面體(Zuni Icosahedron)成員的身份,在榮念曾於劇院作導演的間斷時間拍下照片。




©余偉建(Vincent Yu)

余偉建(Vincent Yu)是著名攝影記者,亦是The Upper Station攝影畫廊的主理人。先前出版了《我住石硤尾》(Our Home, Shek Kip Mei 1954-2006)攝影集,獲得美國Photoeye的Richard Gordon評選為2008年度最佳攝影書籍。最新作品《消失的海岸線》(The Vanishing Coastline),拍攝和記錄香港逐漸消失的原始海岸線;正當在小學課本稱作水深港闊而馳譽世界的維多利亞海港現在被譏諷為維多利亞小河,香港市民不惜舉家遊行反對繼續把海岸線弄平填窄。拍攝都市的擴張而變相侵蝕自然界的面貌,可以是政治式的預言,也是對不斷發展是硬道理作當頭棒喝。




©吳世傑(Ng Sai Kit)

吳世傑(Ng Sai Kit)是「攝影工作室」(The Workshop)創辦成員之一,並為其同名出版刊物編輯成員。吳世傑一直以嚴謹的區域曝光法(zone system)拍攝黑白照片,追求純粹攝影的光影節奏。我選取了他近年直幅取景的闊角度風景照片。 大片幅高質素菲林的解像度 ,照片細部清晰細致。有論述者說及跟中國文人山水畫的構圖一脈承傳;視點由高至低,或低至高,類山水畫的散焦點透視,觀者從一點游走到另一點,畫面跌蕩起伏有致,景中無論人物草木建築空間皆可遊可玩。




©謝至德(Ducky Tse Chi Tak)

謝至德(Ducky Tse Chi Tak),是著名新聞攝影師,多年以來有計劃地拍攝香港城市的變遷面貌。這次選取他以非直接拍攝的另類創作。個人認為是他多年對城市變化觀察的意識昇華揭示。曾經被喻為妖獸都市的香港,龍蛇混雜,也是蝙蝠俠(Batman)繼葛咸城(Gotham City)以外唯一出動竭止罪行的世界大都會。空氣污染和摩天大樓增長冠絕全球。如果從昆蟲的眼睛冷眼旁觀,自然界的複合視覺凝視著人類高科技城市的貪婪築構,別有一番既近且遠的末世情懷。

20090111

JCCAC的一連幾個展覽

洪強在《再.啟動》展覽內的作品

石硤尾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的開放日(其實日日都開),一連有多個展覽同時進行。中心的展覽場和散佈地庫、L1、L3、L5和L7的空間有《再.啟動》(Re:animating)混合媒介裝置展覽,不是一般的派對聯展,值得看看。8樓的都市視藝空間有伍振榮先生的《中國.人》攝影展,展出八十年代初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社會生活影像,紀實攝影經過廿多年的沉澱,在數碼年代出土,別是一番意義。L7-22的《失焦》,其實長期展出謝至德和吳世傑的作品,不妨入內親身參觀發掘。二樓的光影作坊有黃勤帶的《南方》攝影展,黃先生放下沈重的專業器材,輕身上路改用Olympus μ儍瓜機或 Lomo相機,是近期少見Lomography的極緻;看看所謂放下是否為攝影師帶來別樣意義。我在L5-22單位,展出另外九張不在香港拍攝的作品,歡迎到來親自品評。

黃勤帶《南方》攝影展
黃勤帶《南方》攝影展
黃勤帶《南方》攝影展

20080725

訪問賴朗騫(6)

賴朗騫 《藉故》寶麗來相片系列
賴朗騫 《藉故》寶麗來相片系列
賴朗騫 《藉故》寶麗來相片系列


劉:在拍寶麗來的時候,我相信你只會有這部相機隨身;但拍 Hasselblad 的時候,你會帶些甚麼呢?

賴:腳架、測光錶、菲林和相機,沒有其他鏡頭了。

劉:你是那類只帶一個鏡頭的人?

賴:我好像是用 Hasselblad 的503CM,鏡頭是80mm f2.8。

劉:你是那種連用甚麼型號器材也不大留意或上心的攝影師。

賴:初用Hasselblad的時候,不懂得拆鏡頭拆片盒,所以就不拆了,專心的用一支鏡頭拍攝。有些攝影師對待器材如槍械一樣,但我肯定不屬那類。

劉:無論是攝影雜誌或網頁,器材的討論終究是比說明創作意念較容易。但對我來說,器材是攝影師以外的東西( 賴:我非常認同!)。但是知道攝影師如何在工作過程中怎樣運用器材,也是很有趣的事情。

劉:用 Hasselblad 拍的照片會否想做展覽?

賴:會的。伍振榮先生找我在九月的平遙展覽,還有吳文正,吳世傑,謝至德,黃勤帶,岑允逸,鄭逸宇,跟著這些前輩上路,實在是個難得的學習機會。

劉:年頭的時候跟謝至德買了他精心裝製的4x5相機(好像有個特別的名字,要找謝至德證實一下),試拍了十多張關於城市夜燈和植物的題材( 賴:嘻嘻嘻!),一來正在試機,還未拍到心目中想要的東西。後來到hulahoop,見到你的寶麗來,在網頁看到你另外這輯作品《在理性逃離的晚上》,我有興趣的正是你這部分的相片。

劉:我喜歡的除了是照片的超現實味道外,似乎還有很大的空間和可能。在這階段還是要自我要求的思考和提升;在拍攝的追求中,對自身題村的思考和取捨,往往是攝影師最大的挑戰;不少攝影師不斷的努力拍攝,卻沒有能力知道自已對作品好壞的判斷。

賴:有些攝影師不懂得選出最好的照片作展覽,因為他自已還未弄清楚他拍的是甚麼。

訪問賴朗騫(5)

賴朗騫 《藉故》寶麗來相片系列
賴朗騫 《藉故》寶麗來相片系列
賴朗騫 《藉故》寶麗來相片系列


劉:06年之後(寶麗來相機已經遺失),你已經拍另外的照片吧?

賴:我再買回跟之前完全一樣的Nikon FM相機,也沒有選FM2。和之前用FM中間隔了二年多時間,感覺好像不一樣。 其實之前拍寶麗來全是專注彩色的,轉回FM卻想有些不同而改拍黑白,很儍的想法。 後來Ducky( 謝至德)借給我Hasselblad相機試用,之後自已又購入了。

劉:拍Hasselblad的這一輯是在2007年?整體感覺上需要更有計劃、有一些更強烈的想法和刻意的方式。例如要在夜晚,要選擇的特定的地點,不可能隨意的抓拍?

賴:拍之前要做一些組織和計劃。機器本身的操作也要有功夫,例如測光裝菲林之類,不似寶麗來的簡單隨意。最初的拍攝是上年(2007)第一次掛八號風球的前個晚上,我家在西環卸貨區碼頭附近,因為颱風臨近,天色有點奇怪,吸引我初次嘗試拍攝長時間曝光的夜景照片。夜晚拍的主要是人造的光線,城市裡人工栽種的植物,都是些「非自然」的自然場景。人為的自然、人為的光線。一個人到某個地方於夜間拍照,過程是享受的。

劉:Hasselblad拍的彩色夜景,會是很多光影、人工光照明的環境,人工植物的題材,很多被攝物都或多或少附有某種的象徵意義。

劉:為甚麼喜歡拍照?

賴:我覺得這是個自已跟自已相處的方法,也是個容易明白自已的時候;睇戲吃飯都要找人作伴,這個是唯一自我相處的時刻。我所有的照片差不多都是一個人下完成的。部分跟朋友同行,拍得都不太好。有時甚至不理電話、不聽隨身音樂,刻意的訂下個人獨處的拍攝時間。

劉:有部分的攝影師其實非常享受攝影或沖曬器材的操作?你呢?

賴:我不太喜歡操作器材。相機對我來說是「舊」黑黑的東西,沒有太多的感情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