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INDEXG」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INDEXG」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21203

李家昇後記關於「日塔富夫相機店」

























日塔富夫(Tomio Nitto)設置於INDEXG的「日塔富夫相機店」已是幾個月的光景,最近我把這個小角落完善了少許,十二月打算來個正式啟航。在店的旁邊我裝置了一件攝影作品,題目為「On Photography」,我把它中譯為「閒話攝影」,乃屬「游動詩寫室」系列。昨天,忽生奇想 - 不如把此則影像作品翻譯成文字版本。當年龐德(Ezra Pound)把李白等人之唐詩翻譯為英文,所據者原為日文至英文的另一二手譯本。葉維廉稱龐德是個間接譯本乃個好物。撇開信雅達不談,蓋龐德坐唐詩之神髓而遙逍自行游弋去也。我們不以傳統之翻譯標準論之,龐德也視此翻譯為個人創作耳。我說的奇想也只是試從別的角度把問題思索。從一國文字翻譯成為他國語文,部份精要之處往往容易流失,中國古典詩之翻譯在此方面尤為明顯。從影像翻譯成為文字,可能無先例可尋。此外,由於媒體不同,其實箇中也大有寬容空間。不過我得強調,此跨媒體的翻譯並不等如解說。由於「游動詩寫室」的創作原意雖是純粹使用影像,但採的卻是文字寫作的鋪陳模式。既然使用的是文字書寫架構,翻譯可能還是可行。當然你總不能說我怎樣翻譯了一張Ansel Adams的照片。

日塔富夫居多倫多四十餘年,專事插圖。八十至九十年代可謂盛世,近年插圖工作量明顯減少了。有一天,閒談間建議他不如闢一方向專事繪畫照相機,於是便成了「日塔富夫相機店」之端。他在我的畫廊店後端窗沿附設了小店一角,專門售賣他的繪寫照相機作品。開始的的時候我提供與楚喬過去用過的照相機充當模特兒,漸漸也有其他朋友提供心好。舉例說一台同一型號的箂卡畫了數次,繪畫者每次的心境都不同,相機主人背後也有不同的故事。有一回,一位M3的主人因為要割愛,卻想箂卡易主前先讓Tomio留下一幅肖像。畫面未必囊括了背後所有感情以及每一點滴故事。那種細膩感受,還是當事人方才可以心照。來買這些作品的人很多都是自己擁有或曾經擁有過該款照相機,也有的是送給擁有者朋友。Tomio家中有一叠一叠的速寫簿,他說這些都是他的抓拍照。他幾乎從來不用照相機。想不到有天竟然開了個相機店,開始售賣相機肖像畫。當然,Tomio也漸漸成了影攝圈內一份子。香港的攝影節2012,「日塔富夫相機店」系列會在劉清平的Gallery Z 展出(11月16日至12月13日),稍後,該系列也會在多倫多攝影節2013展出(5月4日至6月9日)。曲迴晴喑開合也許正是攝影的要旨,路從來就不一定是直的。來回兜轉也即是情趣之所在。葉維廉論詩及小說以「餅-手-餅」過程為例批評現實主義的說教文學,我借用這個架構改為「正像-負像-正像」來看攝影。假若在轉化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甚麼人為因素,從原來的正像到後來的正像,那就未必如葉所言的那麼負面了。這只是嘗試從樂觀角度看問題,所謂人為因素也是因人而異。我強調轉化相對於直接,但任何一種模式都沒有保証可以產生出好作品。再說,由於數碼影像日益強勢,以上所舉由正像到負像而轉回正像的例子好像已經不合時宜。如果攝影器材已經發展成熟成為按鍵即達的階段,轉化意識就更變得令人珍惜。

落筆的時候開始思考翻譯與轉化的問題,去到日塔富夫的空間發覺這些問題還是可以維繫思考。由於我負責安排「日塔富夫相機店」是回展覽,正需要寫個楔子。這個就算是代用了。機械背後的溫情,從旁四周的有機思考物也許正是同一具照相機冰冷與生命之分別。(李家昇)
Enhanced by Zemanta

「閒話攝影」李家昇中文譯本


閒話攝影 (On Photography)
 

是嗎,我們真的要跳入歷史深處
早晨陽光在地上檢拾起碎細回響
我的瞳孔不覊在你手上的環形閃燈洞穿過去
一個想法
在空中深廊來回吐納
你是捬拾而起還是包容自在
任它獨自閃爍
拍照是一闕野馬的勃然心動
還是,一瞬偶然歸納於五指掌中
又何必過份精確計算工具之分差
感情如九曲迴廊
生命光盒晴喑開合
是誰的膠卷在黃梅天中喃喃細語
按下快門仿如一井迴旋力塲



(李家昇)

20101215

李家昇的PostscriptX

Lee Ka Sing © 2010



李家昇的眼睛透過Sony NEX5加上SWITAR鏡頭,再觀看自己的照片;
構圖的比例、焦點、顏色或氛圍跟原來的照片都不一樣了……
很喜歡觀賞他利用照相機對日常各種圖像的再閱讀;

這是李家昇最近設立的PostscriptX攝影網誌。
關於我的那幀在星期五,2010年11月26日出現!
不過這是利用MACRO SWITAR 50mm還是SWITAR 25mm拍的呢?


剛接到李家昇的電郵,將會和Holly於一月中回港,但他倆行程匆匆,逗留時間不多,想跟香港許久沒見或想見的朋友見見面。跟家昇約定於2011年1月15日下午3時許,在我石硤尾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的工作室(L5-22 JCCAC)跟各位朋友茶聚見面並晚飯。有興趣的朋友,請預留日子,到時見。



15 Jan 2011, 3:00pm
Gallery Z 私畫廊 
Tel:23720681
email: galleryzhk@gmail.com
L5-22, JCCAC, 30 Pak Tin Street, Shek Kip Mei, Kowloon, HK

20101115

GOOD Edition 2010: GOOD TIMES


Lau Ching Ping © 2002


在加拿大INDEXG畫廊將會在11月24日至12月31日
舉行名為"GOOG TIMES"的展覽,參與的創作人有
Ximena Berecochea | Ying Kit Chan | Evangelo Costadimas |
Harvey Chan | Gary Michael Dault | Robert Dayton |
Malgorzata Wolak Dault | Larry Eisenstein | Erik Jerezano |
Andjelka Jovanic | Kurt Ketchum | Lau Ching-Ping | Holly Lee |
Iris Lee | Tomio Nitto | He Qing | Milena Roglic | Fiona Smyth |
Amy Wong | Andrew Yeung

李家昇替我參加的作品製成了@G card,就是上面這張。
這照片是我於2002年在中國蘇州的寒山寺內的高塔拍下的,照片內的三組人物,各自擔演自己的角色各自主宰相互交錯的時空。
拜訪寒山寺,或多或少都是因為唐朝詩人張繼膾炙人口的古詩《楓檢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張繼不算是唐朝最著名的詩人,但這首詩的流行程度卻肯定會是在唐詩的前列位置。
詩詞所寫的畫面意象、聲音溫度、情時間,
無一不精彩紛程。


附記:感謝家昇和Holly給我在多倫多Good Edition的網頁做了部份英文翻譯:


Photographer, writer Lau Ching-Ping is based in Hong Kong, China. Inspired by the poem Moored for the Night by the Maple Bridge by the Tang Dynasty poet Zhang Ji (?-780), he visited Han Shan Temple in Suzhou in 2002. In this photograph, different groups of people are engaged in their individual worlds.

Moored for the Night by the Maple Bridge
Translated by Andrew W.F. Wong (Huang Hongfa) 譯者: 黃宏發

The moon is down, ravens caw, a frostiness fills the sky;
By the riverside maples and fishing lights, sad, insomnious I lie.
Beyond the walls of Gusu City, where Hanshan Monastery stands,
Bong, goes the bell at midnight to touch the boat of the passer-by.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Link:
http://goodedition.com/pdetail.asp?item_id=5260&keywords=Photography&colour=red&artist=Lau%20Ching-Ping

20100409

Hong Kong Photography 2010 @ INDEXG (1)

李家昇電郵邀約策展半部份在加拿大INDEXG舉辦的香港攝影展,我負責邀選十位香港攝影師,另半部份的十位由Evangelo Costadimas 負責。地點是多倫多INDEXG畫廊;開幕酒會在2010年4月24日星期六下午,展期由2010年4月21至5月30日。全部參展名單待電子邀請卡出版後再貼出。這裡先感謝願意參展我半部份的十一位攝影師,小丁+ 洪竹筠、黃啟裕、何兆南、又一山人、孫樹坤、黃淑琪、沈嘉豪、余偉建、吳世傑和謝至德。
以下是為今次展覽寫的文字:


香港百多年以來都是進行著中英文化共融實驗的城市,亦因此原因而受到世界注視。香港地處中國最南的邊緣,追溯尋源,亦是中國文化補白承傳的隱世儲存庫。香港的中西國際融合可以追溯至中國唐朝時的中西混雜,香港人的日常語言廣東話比起普通話更接近古韻,廣東話的聲調最貼近唐詩的音律;廣東的粵語流行曲、粵劇、武俠小說、民間小吃、當然還有已被摒出聯合國法定語文的繁體中文漢字。無不遺落在中國最南的邊緣城市,奇跡的在香港得到延續和保留。1997年以後,香港重回歷史軌道的邊緣位置,可能這亦是香港重拾正常的角色和狀態。我這次展覽的想象,就著香港在歷史中的位置重塑,那微妙的純粹性與其說是香港的精神狀態,但亦可能是大中國以外的一種邊緣補白。


©小丁(Siu Ding)+洪竹筠(Ada Hung)

先說洪丁洪丁(Hung Ding)小丁(Siu Ding)和洪竹筠(Ada Hung)兩位女子共同合作的創作單位。認識小丁是源於發現她對拍攝即影即有照片的熱情,邀請她於我在石硤尾創意藝術中心(JCCAC)的《私畫廊》(Gallery Z)展覽, 展覽名稱叫《廖雁寧》(Liu Ngan Ling),展覽一部份是小丁邀請多個攝影師和朋友替自己拍照,完全開放了自己的隱私、身體、生活作不同的湊合嘗試;另一部份是她自己拍攝的手造攝影書《我住香港》(I live in Hong Kong)和跟洪竹筠合作的《二十二個清晨》(22 morning streets)。這次就是選了《 二十二個清晨》的其中一幀,照片其實是洪竹筠拍攝小丁由出生到現在曾經居住過的二十二個地方,時序幾歷三十年,小丁認為不能找回已經過去了的舊衣裳,遂以純粹的裸身溶合於香港的不同地方,除了盡量不想驚動途人,也覺得城市在清晨的狀態更像卸了裝的素顏,最誠實、最真摯,所以每幀照片都是晨早拍攝。無論是《我住香港》或《 二十二個清晨》,她們的作品都體現了別樣的香港情懷,更出人意表的是兩位都是在香港受教育和成長的香港人。




©黃啟裕(Blues Wong)

黃啟裕(Blues Wong)曾經是娜移(Dislocation)攝影雜誌的編委成員,近年投入教育和策展的工作。最近的大型攝影展覽《影像香港當代攝影展》(Imaging Hong Kong Contemporary Photography Exhibition)和《城市漫遊者 ─ 社會紀實攝影》(City Flâneur: Social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均是他參與策展。黃啟裕這幀多幅拼合的照片,展示城市生態和攝影者視覺構成的複雜狀態,節奏奇詭神秘,無論是視覺符像、作者挪涉的隱諭,每每透逸都市漫遊者對人類文明進化、城市發展、自然生態的弦外之音。




©何兆南(South Ho)

何兆南(South Ho)是今屆香港藝術雙年獎得獎人之一,自喻為第四代香港人。這套在夜間拍攝行人隧道的黑白照片,亦是其參與藝術雙年獎的作品。作品不是純粹的攝影紀實,而是利用攝影長時間的感光特性, 在行人隧道的奇異框架下, 拍下經過長時間曝光的固定和流動光線,把中國文字遊戲的柳暗花明以攝影影像作超現實呈現。




©又一山人(anothermountainman)

又一山人(anothermountainman)是香港著名跨媒體創作人,近年攝影作品《爛尾樓》,利用亦真亦假的擺拍(fabricated photography)拍攝方式,帶出城市生存和發展難以穩測的蒼涼無奈。這次選的是《凡非凡》(heaven on eath)裝置藝術在維多利亞港的照片。《凡非凡》可以說是又一山人的裝置藝術展品,但每次他都會以他那笨重的8x10吋照相機拍下來成為攝影作品。《凡非凡》先後在中國深圳、香港淺水灣和鄰近西九龍海灣展出。這幅是在西九龍海灣展出時,以著名的中環建築群作背景的作品。在隱世仙景出現的盆景古松,出現在現實都市的場景,喻意不無雙倍海市蜃樓的荒誕感覺。



©孫樹坤 (Leon Suen)

孫樹坤(Leon Suen)是拍攝紀實攝影的經驗能手,兼在大學教授新聞攝影,近年跟幾位志同道合的攝影師在石硤尾創意藝術中心(JCCAC)開設「光影作坊」(Lumenvisum),舉辦攝影展覽和工作坊。這輯照片是利用4x5相機在香港不同地區的朋友家取景拍攝。首先要選擇光線充足,最好是陽光普照的日子。找來大幅的黑布把朋友家的窗門密封,再在窗戶刺一針孔,讓窗外影像從針孔投射進室內。利用百多年前攝影發明的明室(Camera obscura)原理,活生生的將屋外世界的公共空間和室內私人空間交叠,既是科學的田野記錄,也是浪漫的城市想象。

20091216

Hong Kong: Tales of a City



李家昇和黃楚喬(Lee Ka-sing, Holly Lee)在加拿大多倫多辦的INDEXG畫廊非常成功,每星期收到的電郵消息,活動和展覽一個接連一個,實在是豐盛和充實的人生。最近畫廊展出的 "Hong Kong: Tales of a City (Part I)"攝影展覽,展出鄧鉅榮(Ringo Tang)、黃楚喬(Holly Lee)和我自己的作品《薄如空氣》"THIN AS AIR"系列。
在此特別要提李家昇近期整理了一系列網誌:多倫多神話女那禾多記未集集隨手記掌心極短篇及多個攝影作品集,是一球令人流連忘返的超連結。


INDEXG畫廊地址:
50 Gladstone Avenue Toronto M6J 3K6 Ontario CANADA
416.535.6957, gallery hours: Wednesday to Sunday (1-6 pm)

展期:11/25/2009 - 1/1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