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鄧鉅榮」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鄧鉅榮」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21001

由森山大道到皇后大道 香港寫真回應展








































He captured
The world in his eyes
And leave it to the viewers to interpret, to feel, to contemplate
Moriyama San x City dwellers/encounters/sentiments x Viewers
A never-ending tango trio
I gathered
In this Response Exhibition
The like-minded
Unceasingly pursuing a photo dialogue with the society/city Photographers x Hong Kong people/encounters/sentiments x First Person
Interpretation In which there is violence, helplessness,
deathly stillness, aspirations… 
Taking the viewers into
The spirit and energy of the city
Encapsulated 

anothermountainman / Curator

當森山大道將眼中
看到的,拍下來的,
都交給觀者解讀﹑感受﹑感悟 ... 
森山老師 x 城市人情事 x 觀者,
成為一個無限延伸的三角關係。
回應森山大道的寫真展,
我更希望集合一眾以攝影作為
持續與我們的社會/城市對話的堅持者,
並以: 攝者 x 香港城市人情事 x 第一身解讀出發,
當中可有暴力的﹑無奈的﹑死寂﹑ 或者祈盼的 ... 
帶觀眾進入攝影師透過照片 與城市一起沈澱的能量。

又一山人 / 策展人

Participating artist 參展藝術家
1. 
Alfred Ko chi keung 高志強 
2. 
Anothermountainman 又一山人 
3. 
Ducky Tse chi tak 謝至德
4. John Fung kin chung馮健中
5. Lam wai kit 林慧潔  
6. 
Lau ching ping 劉清平
7. Leong ka tai 梁家泰
8. Patrick Lai chi fong 李志芳
9. Ringo TANG kui wing 鄧鉅榮
10. 
So hing kueng 蘇慶強 
11. 
Vincent Yu wai kin 余偉建

20090417

高志強訪談錄(3)

高志強〈夜祭〉Nocturne 1998-2007 © Alfred Ko

高志強〈夜祭〉Nocturne 1998-2007 © Alfred Ko


李:你的商業攝影涉及相當多樣化的主題,由風景、建築、人物、時裝產品都會拍攝,後來好像也拍了不少香港唱片封面。
高:寶麗金的譚詠倫鍾鎮濤那段時期,後來的張學友是Ringo Tang(鄧鉅榮)拍的。

李:你是怎樣開始自己的個人作品?
高:在未正式正視自己個人的identity之前,我是拍攝一些香港urban lanscape(城市景觀)的題材,拍攝行人在城市匆匆走動,再局部漂染sepia tone的黑白照片。那是由某些創作方法的尋求,工作方法是由絲印技術誘發的。先是將黑白照片用rubber cement覆蓋著,將露出的部份作sepia toning,照片洗水風乾後才將rubber cement擦去;作品後來在美國圖書館展出。

李:那年代更流行過一陣子的multi-vision。
高:十多部幻燈機配合音樂同步放映的製作。
李:除了一直做商業攝影師,你還持續教授攝影?
高:最近十年比較少, 但一直都有教。
李:除了教授應用攝影外,有沒有教授藝術攝影?
高:曾經教過,但我不太喜歡向學生強調自己的東西。當談到攝影歷史和藝術攝影,我會傾向呈現各類不同的攝影師和提供各類攝影的可能和面貌。
高:黎健強也是早期Photo center的學生,他還未出外深造前,和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組織了一個Photo Art League 的團體,很熱心推動藝術攝影。其中成員陳惠芬著有《攝影特區》,寫得非常不錯。之前吳漢霖亦在Photo Center凝聚了一班學生,即後來成立的「工作室」。Photo Center後來在九十年代初完結。

李:最近就這輯《夜祭》作品提到感覺唏噓,其實到了現在這刻,創作的生命力到底是如何延展呢?你會怎樣identify自己的攝影?
高:我不會label自己、亦不想這樣。
李:我覺得某些相片是很高志強的!其實昨天看你的相,最不滿意是照片的黑色邊框;這種邊框可能是80年代時拍攝紀實攝影的朋友,用來表示照片未經剪裁而相當流行,但有時看來卻誇張了它的craftsmanship,用來呈現富藝術品的感覺。看你的照片內容感覺細膩多變,但那邊框在比例上感覺過於粗大,由電腦模擬複製出來的邊框,跟內容有點不太協調……
高:我也有同感,太統一和刻板了點;跟從前自己用手作處理的不太一樣。
李:其實是不是你自己的一種堅持?
高:我不太理會這些技術細節,是曬相師父亞賢給我製作的。
李:攝影師通常都喜歡執著這些技術細節的。
高:我不是,可能在商業攝影中給別人挑剔得太多了。
李:雖然看來好像小題大做,但觀眾看到照片的邊框,可能影響了照片的閱讀。
高:哈哈,我沒有考慮這些問題,特別是有時候邀請了朋友做的東西,大都傾向信任朋友的判斷,不執著事後的修改。

20090117

蛇皮大廈


第四站走過Para/Site對面的The cat street gallery,順道看一遍著名髮型師Kim Robinson的繪畫。經荷李活道,抬頭看到這一條蛇皮大廈,途經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掛有中國陳家剛的概念攝影作品,標價由港幣十萬至廿多萬一幅。第六站經善慶街,適逢Gallery Exit的開幕,擺放的是南中國年青畫家作品。再走下去是Avantara,可以看到鄧鉅榮Ringo Tang六十吋高的黑白攝影。第八站是隔幾個鋪的Madhouse galley ,下個post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