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28

廖雁寧 LIU NGAN LING



展覽:
廖雁寧 LIU NGAN LING


策展人:
洪丁 hungding, 劉清平

參展藝術家:
Ah-P Lam, 沈嘉豪 Bobby Sham, 鴻飛, Dio Lau, 永遠懷念塔可夫斯基 Forever Tarkovsky Club, Ho Shan 何山, hungA, hungding洪丁, Jesse Clockwork, 木星 Jupiter Wong, Jasonissofat, 賴永源 Lai Wing Yuen, Ling Ling Ling, 廖雁寧 Liu Ngan Ling,Martin Cheung, Rraay Lai 黎藝雄, 秀秀 SauSau, 小丁 siuding, Yu Yat Yui

日期 Date:
開幕派對 Opening party
2009年5月30日 (sat)
7-10pm
8pm
永遠懷念塔可夫斯基 Forever Tarkovsky
將參與演出

2009年6月1日至7月19日
01 June - 19 July 2009

時間 Time:
星期二至六,下午1時至晚上7時 
13:00 - 19:00 tue - sat

地點 Location::
私畫廊 Gallery Z
九龍 石硤尾 白田街30號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5樓22室
L5-22, Jockey Club Creative Arts Centre
30 Pak Tin Street Shek Kip Mei, Hong Kong
+852 2372 0681

20090507

高志強訪談錄(7)

高志強先生攝影作品選輯 1989-1994

高志強 1989 © Alfred Ko

高志強 1993 © Alfred Ko

高志強 1994 © Alfred Ko

《夜祭》的作品如果按展覽的場地分為前後篇的話,現在附在訪談中刊出的都多是前篇展出的作品,至於後篇的作品現在仍然在銅鑼灣的黑麥餐廳展出,請親赴現場感受觀賞吧。
高志強的眾多作品很多已經選輯成書,而高先生亦喜歡以音樂名詞作結集的名字,好像《藍調》Blues《夜祭》Nocturne等,想當然的要求高先生提供他個人的音樂playlist,意想不到的是中外古今爵士藍調南北半球俱全。

這是高志強的音樂選擇:
1/ Mozart - Requiem
2/ Mozart - Symphones No. 25, 29 33-36 and 38-41
3/ Miles Davis
4/ Oscar Peterson Trio & the blue note
5/ The Legend of Sleepy John Estes
6/ Ruben Gonzalez
7/ Yellow River piano Concerto
8/ Pink Floyd - Wish you were here
9/ Manuel Barrueco- Nylon & steel
10/ Whale songs

高志強訪談錄(6)

高志強先生攝影作品選輯 1988-1989

高志強 1988 © Alfred Ko

高志強 1988 © Alfred Ko

高志強 1989 © Alfred Ko

高志強訪談錄(5)


高志強〈夜祭〉Nocturne 1998-2007 © Alfred Ko

劉:說說你現在香港攝影師的作品編集出版計劃吧。
高:我的身份是編輯和聯絡人;計劃是一年出版四冊。全是香港攝影師的個人專集,希望三年內出版十二個攝影師,之後當然希望印刷公司再繼續出版更多香港攝影師的結集。全部的結集原先是由又一山人( anothermountainman)作整合設計,已經出版的第一冊是蘇慶強( So Hing Keung),第二冊是又一山人(黃炳培),第三冊是朱德華( Almond Chu),將會出版的第四冊是麥烽(Mak Fung);麥先生差不多九十歲了!

李:你好像對周遭很多的現實環境都有所不滿?
高:是,我是很多嘮叨的。我覺得中國開放改革廿多年,對環境的影響和犧牲影響後世極大。八一年入國內拍攝故宮,距離現在已差不多三十年;中國的財富是跟自然環境換來的。北京天空的灰濛濛,沈嘉豪( Bobby Sham)的針孔照其實已經拍得比真實「 藍」了。
李:其實怎樣的攝影作品是「夠」呢?攝影由拍攝沖曬等等的過程,有很多magical 而未能預知的事情發生。到底至甚麼的地步,攝影師才知道這是可以成立和認同的東西呢?會否有某種精神分裂的情況。在商業攝影的追求,影像會尋求impact,構圖要具備張力;但在你個人的作品中,你經常追尋感覺,那感覺可能是非常隱約和微妙的。其中《藍調》可能是隨意和即興的,那當中的要求可能很不一樣?
高:那麼你覺得一位畫家應該何時收筆?這是個非常有趣的問題。那純粹是種自己的感覺吧。但當然我一定不會像廣告攝影般考慮張力、誇張等的影像推銷手法。
李:但隱約有種標準。
高:那標準是自己的,起碼忠於自己的。
劉:現在部份流行的中國當代藝術確實有點似廣告設計的生產模式。
高:我想我做不到那模樣。
李:你認為自己是那類型的藝術攝影師?
高:我不能這樣定位自己;每一次創作是藝術家的精神現象的表現,有人甚至說每次的創作都是藝術家的精神分裂……

訪問過後,我們談到《影像香港》攝影展覽的後感,關於攝影展覽場地和國際都會的裝備,關於香港攝影師作品的整理和收藏,例如前輩攝影家邱良的大量攝影作品,好像還未能得到很好的整理。環顧亞洲地區如日本,近至中國廣州均大力推動攝影博物館或攝影年展等大型活動。香港曾經被稱為攝影王國,亦是個攝影愛好者密集的城市,現在卻遠遠在這方面滯後了。

這訪問的文字只是現實訪談的一片拼圖,正如李念慈多次提到我的文字缺失了訪問時談話的節奏;另一個讀者錯過了,而我相信亦力有不逮的未能呈送給讀者,要算是坐在面前高志強先生對待創作時的「火熱」態度,那種熾熱的程度,確實令人動容。

20090506

高志強訪談錄(4)


高志強〈夜祭〉Nocturne 1998-2007 © Alfred Ko

高志強〈夜祭〉Nocturne 1998-2007 © Alfred Ko

李:《夜祭》這輯作品,包含數碼和菲林的拍攝;在最後的照片成像其實有沒有分別?
高:菲林出來的照片,微粒比較顯現,數碼則沒有那麼明顯,但有的是noise。
李:我想說說是noise的問題。像先前你說sepia tone的照片;我最近看港台拍攝的歷史系列錄像,在模擬古舊的片段畫面中加入noise、花痕、鬆濛失焦等效果,用以模擬殘舊的歷史菲林片斷;通常我們認為那是非「 訊息」的部份,並歸納為noise。但現在竟然反過來以noise作為「 訊息」的部份,成為某種暗示,例如sepia tone,可讀為懷舊的象徵。菲林的微粒其實是那種媒介的缺陷特性,但現在某程度上亦成為內容和意義的部份。
高:我覺得那亦是照片內容「 訊息」的一部份,我拍攝的照片是可以預計照片微粒的存在,亦會因應題材而選擇不同微粒的菲林,是表現媒介的一種手法。

李:《夜祭》這輯作品是不是特別迴避人的蹤影?
高:我甚至不想有車輛的痕跡,我是刻意迴避的,我覺得不需要有人在照片內。
李:沒有「 人」,可能令人聯想到有人存在的關係。
高:黎健強跟你說完全同樣的話!
李:例如拍攝一個公園的玩樂架,卻沒有了玩耍的孩童,直接聯想的就是個憂怨的氣氛。
高:黎健強甚至說看似靜但很嘈。

劉:有多次跟國外的攝影師談到一個現象,說香港人口稠密,但香港攝影師的作品卻人跡罕見。
高:好像也是,是不是日常遇見太多人,在晚上就不想攝入鏡頭內。
李:但那個晚上不噴水的噴水池,是非常高志強的影像,可能你的所謂唏噓就是從這些東西反映出來。
高:那是紅磡公園的一個噴水池,是小時候我帶妹妹玩耍的地方。

談到紅磡,原來我們都曾在從前理工學院的小白屋St Johannes生活過。小白屋的前身是高志強的小學母校,他多年後學成歸來又在這成了理工設計學院教授攝影。李和我則分別在不同的年代在此上過中學和設計課。香港確實是個小城市,這個網誌原來沒想到可以給我寫下一些沒有書籍或雜誌會整理的人和事。有時一個半個人或地方的名字,我相信其實是互聯網的一塊小積木、或是小拼圖,沒有大歷史、只是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