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Horseman」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Horseman」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080619

訪問陳贊雲(5)

《極靜》Liu Xiao Dong's Dalmation, Beijing, China 19x47.5 cm 2001

《極靜》Motorcycles, Taipei, Taiwan 20x47.5cm 2001

劉:《極靜》書中,全部都是四方形的照片,唯一例外是中央對頁的一對扁長照片?
陳:這兩張是Hasselblad的X-pan拍攝的,它是用135底片,但面積是它的兩倍,
有點像Horseman相機的135版本。我用了這機一年多,發覺它未達到我的(解像度)需求,後來把它賣掉了。跟著就買了Horseman。X-pan其實是很用的相機、方便輕巧,很適宜旅行使用,有三個鏡頭選擇,可惜已停止生產;不過生產數量好像不多,現存的都升值了。
劉:很多攝影師因應慣用的不同相機,片幅比例構圖等等形成一種習慣、一種紀律,甚或一種包伏,你好像很灑脫,輯錄《極靜》組相,沒有此限制?
陳:不算是包伏,我喜歡輕巧方便, 盡量嘗試新工具拍攝。好像這張拍攝的是畫家劉小東的斑點狗,構圖時依然放牠於正中央,當然可以利用Hasselblad拍相似的東西;但這照片左右的大片空間,狗在中央有點孤孤伶的感覺,北京的片片白雪落在深色的草地上,跟在狗的身上黑色的斑點,很多有趣的東西同時發生。
陳:我問劉小東:這狗在零下的北京氣溫會否太凍了吧?他說不怕,它很活躍、就是喜歡跑來跑去的活動。我想如果牠不走動著,豈不凍僵,哈哈!
陳:另外一張在台北,就是利用很闊的視角拍停在路旁的電單車,它們的倒視鏡剛反映著天空白色的雲,那天比較暗晦,很自然的成為此畫面,沒有photoshop的改動,放出來就是這樣子。我不大相信有包伏。我其實像很多攝影師一樣,喜歡嘗試不同的相機,見識每個相機不同的可塑性;最重要是選適合自己的工具,而不是受制於它。
劉:攝影集的文字提到你在台北四處張羅黑房器材?
陳:大約八年前我開始張羅黑房器材,《永恆的召喚》內所有的照片都是在我的黑房做出來的;那時候其實已經流行數碼相機,很多台灣的攝影器材店都不賣黑房器材的設備了,都是賣多年前剩下的存貨,例如16x20吋黑白相紙用的洗水器(Print washer),想買英國的Nova ( http://www.novadarkroom.com/product/150/Washmaster_Eco_Fine_Art_Print_Washers.html ) ,只剩下20x24吋,覺得太大,唯有自己設計,找製作塑膠的師父代為製造,效果是出奇的好。每個器材都會遇到不同的困難,有在ebay買的、有聯絡日本或德國的公司訂購的,花了一年時間才能整合一個黑房。
陳:放大機一直想買回在美國時用的Omega D-2 ( http://www.khbphotografix.com/omega/index.html ),台灣的售價很貴。後來在二手店找到Fujimoto 4x5 放大機,2萬多台幣,而且幾乎是全新的,原來上手是廣告公司用作描摹圖畫用的。最喜歡的是它的光箱是Diffuser (柔光式)和Condenser (聚光式)的混合型,用後感覺它真是最好的設計!
劉:既然你從來不抗拒新科技,為甚麼現在仍然眷戀曬Silver print (黑白銀鹽像紙)?
陳:主要是現在的數碼相機的解像度未及我的120菲林相機,某部分高級型號售價亦非常高昂。10:00
劉:如果數碼相機真的從解像度到價錢都已達你的要求,那你會否放棄黑白銀鹽照片?
陳:黑白銀鹽照片是可以維持極久,高解像度、微粉分佈感覺自然,不像數碼照片過度放大後出現的馬賽克(mosaic)。在台灣做很多數碼照片的攝影師朋友對我說,數碼照片的灰階分佈似乎亦未能平均如銀鹽照片;到某一色階它就會變成死平。
劉:在《極靜》的展覽前,有沒有考慮選擇採用Lamda print還是Inkjet print?
陳:我先用Inkjet印11x14作樣本;其實以此呎吋效果已經可以,但我沒有嘗試把照片用Inkjet放大至最後展覽的呎吋。老實說:我看不出採用Lamda 出來的照片是經過數碼的程序。唯一可惜的就是褪色的問題;曾經想過可否對購買我的Lamda print的朋友,如果照片在廿年後變色,我絕對會想再印曬另外一張給他。
劉:為甚麼不如購買你的inkjet print (噴墨照片)?
陳:但當然要肯定現在的噴墨照片是否比Lamda 更耐存。


訪問陳贊雲(4)


《極靜》World trade Center, Seoul, Korea 39x36.5 cm 2003

劉:《極靜》跟《永恆的召喚》比較,拍攝方法似乎更個人,更微觀,選擇完全不同。
陳:或者我應該說說《永恆的召喚》:在美國修讀藝術的時候,對建築興趣亦非常大;宗教方面則從小領洗,中學幾乎每日望彌撒,所以宗教的很多問題,我們人是從何而來,到底有沒有神、誰創造宇宙、宇宙有沒有開頭和完結,十多歲的時候已經開始思考。在《永恆的召喚》時,可說是所有的思考集合在一起;心態上跟《極靜》不一樣。 在《永恆的召喚》心態更覺得謙卑,像是個朝聖者的心,到世界各地找尋宗教的某種特色和問題的解釋。為甚麼世界各地的人類,突然會有不同的宗教出現,理解人在宇宙中的位置。每個國家民族文化,都有其特別的宗教,自己亦絕不會判論各種宗教的對和錯。既然宗教差不多是全人類的普通存在,我就是想找尋那共通點,而不是他們的差異。我覺得如果一個人到一個佛寺、或者天主教的大教堂、然後再到中東的清真寺;如果他是帶著開放的心靈,相信他也能領略宗教的情結。所以我就利用接近紀錄性攝影的方法去紀錄世界的宗教建築。建築攝影其實是一門特別的學問,例如照片兩旁的直線總是要保持垂直和平行,利用4x5 view camera及鏡軸移位等方法,減少失真和變形;我其實也盡量維持及尊重這種傳統。當然不光只是建築,宗教上神聖的氛圍也是拍攝的主體。神聖的氛圍可遇不可求,有些特別新的宗教建築,我明顯感覺得較少。到過建成千多年的清真寺,宗教氣氛真是非常濃厚!所以這個展覽我要忠於宗教本身的氛圍、我要忠於建築攝影、最後亦要忠於自己。我不想純粹是建築攝影,不然我和別人的建築攝影差別不大。每人拿著view camera都可拍攝,何況我的攝影機沒有4x5 view camera的解像度;我要有些東西是屬於我自己的。話說回頭,如果我拿的是4x5 view camera,有很多東西我可能拍不到。
劉:為甚麼?
陳:我不喜歡用三腳架。我是用ASA400的負片、確保照片有足夠的景深和避免手震。我利用Hasselblad相機去遷就和減少變形。
劉:用Arch body 還是Flex body?
陳:我只是利用Hasselblad保持畫面水平,有時這方法可能拍下太大地面的面積,在放曬時候裁去便可,畫面由四方變成長方型而已。我不會覺得因為我是用Hasselblad,所以要完全把四方畫面保持,甚或連菲林框都放給你看。
劉:既然喜歡最大的靈活性,為甚麼不用135相機?
陳:但135相機的解像度未能達到我的要求。
劉:這算否是中間取捨的平衡?
陳:可以這樣說。但《永恆的召喚》中的部分作品,2:1面幅較為狹長的比例,是用日本的Horseman相機拍的,菲林是6x12 cm,比Hasselblad大一倍;屬於全景(Panarama)拍攝用。鏡頭基本是4x5機的標準,Rodenstock替他們設計,鏡頭加上可以調焦距的裝置,不須配上黑皮風箱(Bellows),可以用磨砂對焦屏對焦。這相機的兩個機身都已購下、較複雜的型號可以作少許的鏡軸升移,配備了三支鏡頭。利用鏡頭的呎標調焦,不需使用磨砂對焦屏,很多時都可以手持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