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何兆南」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何兆南」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31113

Relativity in City







































Total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Address: 465-16 Pyeongchang-dong, Jongno-gu, Seoul, Korea
Opening hours: Tuesday to Sunday, 11am to 6pm
www.totalmuseum.org

20100409

Hong Kong Photography 2010 @ INDEXG (1)

李家昇電郵邀約策展半部份在加拿大INDEXG舉辦的香港攝影展,我負責邀選十位香港攝影師,另半部份的十位由Evangelo Costadimas 負責。地點是多倫多INDEXG畫廊;開幕酒會在2010年4月24日星期六下午,展期由2010年4月21至5月30日。全部參展名單待電子邀請卡出版後再貼出。這裡先感謝願意參展我半部份的十一位攝影師,小丁+ 洪竹筠、黃啟裕、何兆南、又一山人、孫樹坤、黃淑琪、沈嘉豪、余偉建、吳世傑和謝至德。
以下是為今次展覽寫的文字:


香港百多年以來都是進行著中英文化共融實驗的城市,亦因此原因而受到世界注視。香港地處中國最南的邊緣,追溯尋源,亦是中國文化補白承傳的隱世儲存庫。香港的中西國際融合可以追溯至中國唐朝時的中西混雜,香港人的日常語言廣東話比起普通話更接近古韻,廣東話的聲調最貼近唐詩的音律;廣東的粵語流行曲、粵劇、武俠小說、民間小吃、當然還有已被摒出聯合國法定語文的繁體中文漢字。無不遺落在中國最南的邊緣城市,奇跡的在香港得到延續和保留。1997年以後,香港重回歷史軌道的邊緣位置,可能這亦是香港重拾正常的角色和狀態。我這次展覽的想象,就著香港在歷史中的位置重塑,那微妙的純粹性與其說是香港的精神狀態,但亦可能是大中國以外的一種邊緣補白。


©小丁(Siu Ding)+洪竹筠(Ada Hung)

先說洪丁洪丁(Hung Ding)小丁(Siu Ding)和洪竹筠(Ada Hung)兩位女子共同合作的創作單位。認識小丁是源於發現她對拍攝即影即有照片的熱情,邀請她於我在石硤尾創意藝術中心(JCCAC)的《私畫廊》(Gallery Z)展覽, 展覽名稱叫《廖雁寧》(Liu Ngan Ling),展覽一部份是小丁邀請多個攝影師和朋友替自己拍照,完全開放了自己的隱私、身體、生活作不同的湊合嘗試;另一部份是她自己拍攝的手造攝影書《我住香港》(I live in Hong Kong)和跟洪竹筠合作的《二十二個清晨》(22 morning streets)。這次就是選了《 二十二個清晨》的其中一幀,照片其實是洪竹筠拍攝小丁由出生到現在曾經居住過的二十二個地方,時序幾歷三十年,小丁認為不能找回已經過去了的舊衣裳,遂以純粹的裸身溶合於香港的不同地方,除了盡量不想驚動途人,也覺得城市在清晨的狀態更像卸了裝的素顏,最誠實、最真摯,所以每幀照片都是晨早拍攝。無論是《我住香港》或《 二十二個清晨》,她們的作品都體現了別樣的香港情懷,更出人意表的是兩位都是在香港受教育和成長的香港人。




©黃啟裕(Blues Wong)

黃啟裕(Blues Wong)曾經是娜移(Dislocation)攝影雜誌的編委成員,近年投入教育和策展的工作。最近的大型攝影展覽《影像香港當代攝影展》(Imaging Hong Kong Contemporary Photography Exhibition)和《城市漫遊者 ─ 社會紀實攝影》(City Flâneur: Social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均是他參與策展。黃啟裕這幀多幅拼合的照片,展示城市生態和攝影者視覺構成的複雜狀態,節奏奇詭神秘,無論是視覺符像、作者挪涉的隱諭,每每透逸都市漫遊者對人類文明進化、城市發展、自然生態的弦外之音。




©何兆南(South Ho)

何兆南(South Ho)是今屆香港藝術雙年獎得獎人之一,自喻為第四代香港人。這套在夜間拍攝行人隧道的黑白照片,亦是其參與藝術雙年獎的作品。作品不是純粹的攝影紀實,而是利用攝影長時間的感光特性, 在行人隧道的奇異框架下, 拍下經過長時間曝光的固定和流動光線,把中國文字遊戲的柳暗花明以攝影影像作超現實呈現。




©又一山人(anothermountainman)

又一山人(anothermountainman)是香港著名跨媒體創作人,近年攝影作品《爛尾樓》,利用亦真亦假的擺拍(fabricated photography)拍攝方式,帶出城市生存和發展難以穩測的蒼涼無奈。這次選的是《凡非凡》(heaven on eath)裝置藝術在維多利亞港的照片。《凡非凡》可以說是又一山人的裝置藝術展品,但每次他都會以他那笨重的8x10吋照相機拍下來成為攝影作品。《凡非凡》先後在中國深圳、香港淺水灣和鄰近西九龍海灣展出。這幅是在西九龍海灣展出時,以著名的中環建築群作背景的作品。在隱世仙景出現的盆景古松,出現在現實都市的場景,喻意不無雙倍海市蜃樓的荒誕感覺。



©孫樹坤 (Leon Suen)

孫樹坤(Leon Suen)是拍攝紀實攝影的經驗能手,兼在大學教授新聞攝影,近年跟幾位志同道合的攝影師在石硤尾創意藝術中心(JCCAC)開設「光影作坊」(Lumenvisum),舉辦攝影展覽和工作坊。這輯照片是利用4x5相機在香港不同地區的朋友家取景拍攝。首先要選擇光線充足,最好是陽光普照的日子。找來大幅的黑布把朋友家的窗門密封,再在窗戶刺一針孔,讓窗外影像從針孔投射進室內。利用百多年前攝影發明的明室(Camera obscura)原理,活生生的將屋外世界的公共空間和室內私人空間交叠,既是科學的田野記錄,也是浪漫的城市想象。

20090201

伙炭:白在黑 White of Black

阮小芹在深夜拍攝的椅子作品
何兆南拍攝黑夜之後再是暗黑盡頭的行人隧道
尹子聰關於城市和消費的燈光普查

工作再工作室的大門和湯舜《門》的系列

在伙炭工作室開放計劃期間,參觀了The Photocrafters的《都市夜景:白在黑》的攝影展覽,現在放在網誌當然已是明日黃花了。但展覽確是近期幹勁十足的嘗試,展覽內容接連在年青人雜誌連續報導,在一月十八日的星期天下午,參觀人數不絕,相信有不錯的參觀人次。地方偌大的工作室,給人印象認真和專業。四人中的尹子聰算是資深的攝影師了,裝置照片亦是最專業,他的作品早在中央圖書館的《影像香港》已展出過,今次較大的照片呎吋是更能表現出題材的內容;但論展出效果,個人會選在銅鑼灣Edge Gallery的展出版本,燈光照明在這作品可能確實需要認真對待,照片的層次和細緻當有更好的表現。何兆南的行人隧道照片是近期曝光最多的攝影作品,我非常喜歡,但這次展出懸掛和燈光的佈置方式,我只能認同甚具勇敢的嘗試,但卻予照片展出的效果相互抵消,有點可惜。阮小芹的黑夜椅子是第一次觀賞,照片掛滿牆角一隅至天花,多樣方式的相框和裝置的感覺,好像比拍攝的空櫈更為濃烈,照片因放置太久而表面有凸起氣泡,不知是否受潮的現象。湯舜的《門》放於獨立的展示空間,拍攝多道〈門〉的影像,看時沒有他的展覽文字介紹,自己未肯定能否進入他作品的門縫。工作再工作室的名字很有玩味和積極意思,而且讓我想起從前上環吳漢霖老師的〈工作室〉。希望這個工作室下年度會再來一次這樣的高能量的攝影展覽。
那天一如預料,每次參觀完伙炭的開放日,都會一起跟朋友在火炭的大牌檔晚飯,窩心的是今次同檯的有幾個都是從前在〈工作室〉認識的攝影朋友,餸菜的味道其實相當一般,但當然都不太重要了。
香港攝影藝術發展從來都存在無數困難,在《影像香港》的展覽研討會上,提到欠缺藝評人,欠缺市場,欠缺觀眾,欠缺反應。但世界從來如此。在研討會上,我自覺較澳門的朋友幸福。看見中國攝影市場的叫價蓬蓬,倒反而令我看到作品一窩風的傾斜。在中央圖書館《影像香港》的入場人數過萬,其實也比其他視藝界別好多了;最近中環私人畫廊的攝影展發生排隊個半小時方能入場的怪事;到自稱第四代香港人(呂大樂的分類)的何兆南和黑點友伴的伙炭工作室的展覽突襲。我只能用正能量的告訴各位友人,從自身的本份出發。香港最有活力的電影製作和流行音樂,無不由原來的高點滑下,從前自己每週都會身體力行幫趁正版的音樂和電影,現在根本供應也出問題了。香港從來都不是尊重創作的地方,看到年青攝影師薪火相傳般製作展覽,我是由衷的欣悅和佩服,寫下這些令人鼓舞的消息,當是推波助瀾,僅此而已。但當然永遠有人發出對未來的遐想與期望,我的答案是靠自己,這已是個web 2.0的年代,很多沒有想到過的東西將會在未來發生,我想也沒有想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