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Hasselblad」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Hasselblad」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090105

勞力模糊的風尚

Lau ching ping © 2008

傳統的菲林攝影歷史悠久,現在的很多電腦數碼方式,都是由菲林的本位發展而成。Photoshop的很多plug-in都是模擬菲林和照像感光的特性和原理。近年的Lomo相機,到重新發現玩具相機Diana,顏色閃光燈和濾光鏡魚眼鏡,到近期新出的Blackbird fly雙鏡頭玩具機,外型精緻動人,特別是橙色的版本;都體現了傳統菲林相機的隨機隨意活潑特性,深得年青人的喜愛,相對於數碼年代,特立獨行的使用充滿意外驚喜效果的菲林相機,體現年青反叛反建制的氣質。
我經常鼓勵朋友多拍菲林,撇開說菲林仍然有很多不能取代的好處外,現在的菲林相機是處於歷史的便宜水平,一套人類機械文明見證的相機,如LeicaHasselbladLinhof,三數萬港元便可擁有,二手和Ebay更平。如果閣下不是拿去當戰地記者,應該可以陪伴終老,當然如果仍然有菲林賣的話。但現在一台新出LCD背光技術的46吋平面電視賣HK$46000,不知能否用上五年?五年內你會用多少錢換電腦,換一套Adobe CS4,要港幣萬餘元,你會否每年upgrade一次?數碼的年代,不用買菲林和曬相,好像慳了錢,但其實是犧牲了不少我不希望失去的沖印店、菲林和相機廠牌,當然還有令人懷念的寶麗來。
雖然玩具相機成為年青世代使用菲林的理由,但數碼年代浩浩蕩蕩,最近又發現謀殺菲林的新玩意,有人寫了給數碼照片轉化成為Lomo菲林感覺的Photoshop plug-in,免費試用。輕易將數碼照片調出四邊黑角、鮮豔偏色。這是ToyCamera ver3.4 的網址:

20080813

《在理性逃離的晚上》

賴朗騫《在理性逃離的晚上》
賴朗騫《在理性逃離的晚上》
賴朗騫《在理性逃離的晚上》
賴朗騫《在理性逃離的晚上》
賴朗騫《在理性逃離的晚上》

20080810

《在理性逃離的晚上》

賴朗騫《在理性逃離的晚上》
賴朗騫《在理性逃離的晚上》
賴朗騫《在理性逃離的晚上》
賴朗騫《在理性逃離的晚上》
賴朗騫《在理性逃離的晚上》

《在理性逃離的晚上》

人開懇自然建立城市, 人在城市並留戀自然,
人在城市中製造了似是而非的自然場景,
我在光夜下拍攝人為的自然景觀.

賴朗騫

20080807

賴朗騫的夜晚

賴朗騫拍攝城市夜晚的攝影工具

整理訪問賴朗騫和陳贊雲先生,雖然要用相當的時間,但確實是非常愉快的經驗。一方面沒有任何方向和時間的限制,完全是從個人出發的率性。這次跟賴朗騫作訪問,剛好可以拍下他的隨身攝影工具,滿足了我對不同工作方式的好奇。對一連訪問了兩位仍然使用菲林的攝影師,我們可就是最後仍然使用菲林的一代了。無論你如何的堅持或固執,工具和菲林素材總有停產和被市場淘汰的一天。現在我們仍然有時可以分辨菲林和數碼相片的差異,和菲林邊緣留下來的趣味。正如賴用四方型片幅拍的夜晚,我們就曾討論是否保留菲林的黑邊。寫著這些文字時,就已經在緬懷著將來菲林完全消失的日子。
關於訪問時提到的夜晚拍攝的作品,會分兩個次刊出。這輯作品名字叫《在理性逃離的晚上》。

20080725

訪問賴朗騫(7)

賴朗騫 《藉故》寶麗來相片系列
賴朗騫 《藉故》寶麗來相片系列

劉:你隨身帶著在看的是甚麼書

賴:朋友介紹給我的一本哲學書:周國平 《人與永恆》,文字簡短。喜歡它很實在,又帶點批判性。


劉:你看攝影作品,有否一種年青與不太年青的分別?

賴:有。我覺得看得出的,不過自已卻並不年青。寶麗來的那輯比較「後生」,Hasselblad 拍的較老氣。不知是畫面上、顏色上還是題材上的問題。

劉:既然說到年青,為甚麼到2006、2007年甚至現在,仍然繼續買菲林相機?

賴:不喜歡用 digital(數碼),這不是個理性的理由。很多人認為菲林質素高,比起數碼相機更具立體感,對我來說都不是關係。我覺得那感覺較真實過程較實在。

劉:在數碼屏幕即時顯現的影像也不感覺實在?

賴:覺得在 screen 看到也不算實在。可能有一天,數碼影像切實的比菲林優勝,我也仍是想用菲林。我著意的完全跟質素無關。始終覺得菲林的轉化過程較看顯示屏幕實在。

劉:我自已沒有你那樣執著,還是要看質素和成本的比量。但黑白照片當然仍然最愛 Silver print(銀鹽照片)。

劉:如果你現在使用中片幅的 Hasselblad 轉用數碼機型,價錢仍然頗昂貴。

賴:我完全沒有想過這方面事情。

劉:其實現在很多用菲林拍照的人,曬相的工序大多數都要數碼化,特別是彩色照片。

賴:正是如此。不過我最著重的都是拍攝的過程,照片放大的工序,大多是交托他人。

訪問賴朗騫(6)

賴朗騫 《藉故》寶麗來相片系列
賴朗騫 《藉故》寶麗來相片系列
賴朗騫 《藉故》寶麗來相片系列


劉:在拍寶麗來的時候,我相信你只會有這部相機隨身;但拍 Hasselblad 的時候,你會帶些甚麼呢?

賴:腳架、測光錶、菲林和相機,沒有其他鏡頭了。

劉:你是那類只帶一個鏡頭的人?

賴:我好像是用 Hasselblad 的503CM,鏡頭是80mm f2.8。

劉:你是那種連用甚麼型號器材也不大留意或上心的攝影師。

賴:初用Hasselblad的時候,不懂得拆鏡頭拆片盒,所以就不拆了,專心的用一支鏡頭拍攝。有些攝影師對待器材如槍械一樣,但我肯定不屬那類。

劉:無論是攝影雜誌或網頁,器材的討論終究是比說明創作意念較容易。但對我來說,器材是攝影師以外的東西( 賴:我非常認同!)。但是知道攝影師如何在工作過程中怎樣運用器材,也是很有趣的事情。

劉:用 Hasselblad 拍的照片會否想做展覽?

賴:會的。伍振榮先生找我在九月的平遙展覽,還有吳文正,吳世傑,謝至德,黃勤帶,岑允逸,鄭逸宇,跟著這些前輩上路,實在是個難得的學習機會。

劉:年頭的時候跟謝至德買了他精心裝製的4x5相機(好像有個特別的名字,要找謝至德證實一下),試拍了十多張關於城市夜燈和植物的題材( 賴:嘻嘻嘻!),一來正在試機,還未拍到心目中想要的東西。後來到hulahoop,見到你的寶麗來,在網頁看到你另外這輯作品《在理性逃離的晚上》,我有興趣的正是你這部分的相片。

劉:我喜歡的除了是照片的超現實味道外,似乎還有很大的空間和可能。在這階段還是要自我要求的思考和提升;在拍攝的追求中,對自身題村的思考和取捨,往往是攝影師最大的挑戰;不少攝影師不斷的努力拍攝,卻沒有能力知道自已對作品好壞的判斷。

賴:有些攝影師不懂得選出最好的照片作展覽,因為他自已還未弄清楚他拍的是甚麼。

訪問賴朗騫(5)

賴朗騫 《藉故》寶麗來相片系列
賴朗騫 《藉故》寶麗來相片系列
賴朗騫 《藉故》寶麗來相片系列


劉:06年之後(寶麗來相機已經遺失),你已經拍另外的照片吧?

賴:我再買回跟之前完全一樣的Nikon FM相機,也沒有選FM2。和之前用FM中間隔了二年多時間,感覺好像不一樣。 其實之前拍寶麗來全是專注彩色的,轉回FM卻想有些不同而改拍黑白,很儍的想法。 後來Ducky( 謝至德)借給我Hasselblad相機試用,之後自已又購入了。

劉:拍Hasselblad的這一輯是在2007年?整體感覺上需要更有計劃、有一些更強烈的想法和刻意的方式。例如要在夜晚,要選擇的特定的地點,不可能隨意的抓拍?

賴:拍之前要做一些組織和計劃。機器本身的操作也要有功夫,例如測光裝菲林之類,不似寶麗來的簡單隨意。最初的拍攝是上年(2007)第一次掛八號風球的前個晚上,我家在西環卸貨區碼頭附近,因為颱風臨近,天色有點奇怪,吸引我初次嘗試拍攝長時間曝光的夜景照片。夜晚拍的主要是人造的光線,城市裡人工栽種的植物,都是些「非自然」的自然場景。人為的自然、人為的光線。一個人到某個地方於夜間拍照,過程是享受的。

劉:Hasselblad拍的彩色夜景,會是很多光影、人工光照明的環境,人工植物的題材,很多被攝物都或多或少附有某種的象徵意義。

劉:為甚麼喜歡拍照?

賴:我覺得這是個自已跟自已相處的方法,也是個容易明白自已的時候;睇戲吃飯都要找人作伴,這個是唯一自我相處的時刻。我所有的照片差不多都是一個人下完成的。部分跟朋友同行,拍得都不太好。有時甚至不理電話、不聽隨身音樂,刻意的訂下個人獨處的拍攝時間。

劉:有部分的攝影師其實非常享受攝影或沖曬器材的操作?你呢?

賴:我不太喜歡操作器材。相機對我來說是「舊」黑黑的東西,沒有太多的感情投射。

20080619

訪問陳贊雲(5)

《極靜》Liu Xiao Dong's Dalmation, Beijing, China 19x47.5 cm 2001

《極靜》Motorcycles, Taipei, Taiwan 20x47.5cm 2001

劉:《極靜》書中,全部都是四方形的照片,唯一例外是中央對頁的一對扁長照片?
陳:這兩張是Hasselblad的X-pan拍攝的,它是用135底片,但面積是它的兩倍,
有點像Horseman相機的135版本。我用了這機一年多,發覺它未達到我的(解像度)需求,後來把它賣掉了。跟著就買了Horseman。X-pan其實是很用的相機、方便輕巧,很適宜旅行使用,有三個鏡頭選擇,可惜已停止生產;不過生產數量好像不多,現存的都升值了。
劉:很多攝影師因應慣用的不同相機,片幅比例構圖等等形成一種習慣、一種紀律,甚或一種包伏,你好像很灑脫,輯錄《極靜》組相,沒有此限制?
陳:不算是包伏,我喜歡輕巧方便, 盡量嘗試新工具拍攝。好像這張拍攝的是畫家劉小東的斑點狗,構圖時依然放牠於正中央,當然可以利用Hasselblad拍相似的東西;但這照片左右的大片空間,狗在中央有點孤孤伶的感覺,北京的片片白雪落在深色的草地上,跟在狗的身上黑色的斑點,很多有趣的東西同時發生。
陳:我問劉小東:這狗在零下的北京氣溫會否太凍了吧?他說不怕,它很活躍、就是喜歡跑來跑去的活動。我想如果牠不走動著,豈不凍僵,哈哈!
陳:另外一張在台北,就是利用很闊的視角拍停在路旁的電單車,它們的倒視鏡剛反映著天空白色的雲,那天比較暗晦,很自然的成為此畫面,沒有photoshop的改動,放出來就是這樣子。我不大相信有包伏。我其實像很多攝影師一樣,喜歡嘗試不同的相機,見識每個相機不同的可塑性;最重要是選適合自己的工具,而不是受制於它。
劉:攝影集的文字提到你在台北四處張羅黑房器材?
陳:大約八年前我開始張羅黑房器材,《永恆的召喚》內所有的照片都是在我的黑房做出來的;那時候其實已經流行數碼相機,很多台灣的攝影器材店都不賣黑房器材的設備了,都是賣多年前剩下的存貨,例如16x20吋黑白相紙用的洗水器(Print washer),想買英國的Nova ( http://www.novadarkroom.com/product/150/Washmaster_Eco_Fine_Art_Print_Washers.html ) ,只剩下20x24吋,覺得太大,唯有自己設計,找製作塑膠的師父代為製造,效果是出奇的好。每個器材都會遇到不同的困難,有在ebay買的、有聯絡日本或德國的公司訂購的,花了一年時間才能整合一個黑房。
陳:放大機一直想買回在美國時用的Omega D-2 ( http://www.khbphotografix.com/omega/index.html ),台灣的售價很貴。後來在二手店找到Fujimoto 4x5 放大機,2萬多台幣,而且幾乎是全新的,原來上手是廣告公司用作描摹圖畫用的。最喜歡的是它的光箱是Diffuser (柔光式)和Condenser (聚光式)的混合型,用後感覺它真是最好的設計!
劉:既然你從來不抗拒新科技,為甚麼現在仍然眷戀曬Silver print (黑白銀鹽像紙)?
陳:主要是現在的數碼相機的解像度未及我的120菲林相機,某部分高級型號售價亦非常高昂。10:00
劉:如果數碼相機真的從解像度到價錢都已達你的要求,那你會否放棄黑白銀鹽照片?
陳:黑白銀鹽照片是可以維持極久,高解像度、微粉分佈感覺自然,不像數碼照片過度放大後出現的馬賽克(mosaic)。在台灣做很多數碼照片的攝影師朋友對我說,數碼照片的灰階分佈似乎亦未能平均如銀鹽照片;到某一色階它就會變成死平。
劉:在《極靜》的展覽前,有沒有考慮選擇採用Lamda print還是Inkjet print?
陳:我先用Inkjet印11x14作樣本;其實以此呎吋效果已經可以,但我沒有嘗試把照片用Inkjet放大至最後展覽的呎吋。老實說:我看不出採用Lamda 出來的照片是經過數碼的程序。唯一可惜的就是褪色的問題;曾經想過可否對購買我的Lamda print的朋友,如果照片在廿年後變色,我絕對會想再印曬另外一張給他。
劉:為甚麼不如購買你的inkjet print (噴墨照片)?
陳:但當然要肯定現在的噴墨照片是否比Lamda 更耐存。


訪問陳贊雲(4)


《極靜》World trade Center, Seoul, Korea 39x36.5 cm 2003

劉:《極靜》跟《永恆的召喚》比較,拍攝方法似乎更個人,更微觀,選擇完全不同。
陳:或者我應該說說《永恆的召喚》:在美國修讀藝術的時候,對建築興趣亦非常大;宗教方面則從小領洗,中學幾乎每日望彌撒,所以宗教的很多問題,我們人是從何而來,到底有沒有神、誰創造宇宙、宇宙有沒有開頭和完結,十多歲的時候已經開始思考。在《永恆的召喚》時,可說是所有的思考集合在一起;心態上跟《極靜》不一樣。 在《永恆的召喚》心態更覺得謙卑,像是個朝聖者的心,到世界各地找尋宗教的某種特色和問題的解釋。為甚麼世界各地的人類,突然會有不同的宗教出現,理解人在宇宙中的位置。每個國家民族文化,都有其特別的宗教,自己亦絕不會判論各種宗教的對和錯。既然宗教差不多是全人類的普通存在,我就是想找尋那共通點,而不是他們的差異。我覺得如果一個人到一個佛寺、或者天主教的大教堂、然後再到中東的清真寺;如果他是帶著開放的心靈,相信他也能領略宗教的情結。所以我就利用接近紀錄性攝影的方法去紀錄世界的宗教建築。建築攝影其實是一門特別的學問,例如照片兩旁的直線總是要保持垂直和平行,利用4x5 view camera及鏡軸移位等方法,減少失真和變形;我其實也盡量維持及尊重這種傳統。當然不光只是建築,宗教上神聖的氛圍也是拍攝的主體。神聖的氛圍可遇不可求,有些特別新的宗教建築,我明顯感覺得較少。到過建成千多年的清真寺,宗教氣氛真是非常濃厚!所以這個展覽我要忠於宗教本身的氛圍、我要忠於建築攝影、最後亦要忠於自己。我不想純粹是建築攝影,不然我和別人的建築攝影差別不大。每人拿著view camera都可拍攝,何況我的攝影機沒有4x5 view camera的解像度;我要有些東西是屬於我自己的。話說回頭,如果我拿的是4x5 view camera,有很多東西我可能拍不到。
劉:為甚麼?
陳:我不喜歡用三腳架。我是用ASA400的負片、確保照片有足夠的景深和避免手震。我利用Hasselblad相機去遷就和減少變形。
劉:用Arch body 還是Flex body?
陳:我只是利用Hasselblad保持畫面水平,有時這方法可能拍下太大地面的面積,在放曬時候裁去便可,畫面由四方變成長方型而已。我不會覺得因為我是用Hasselblad,所以要完全把四方畫面保持,甚或連菲林框都放給你看。
劉:既然喜歡最大的靈活性,為甚麼不用135相機?
陳:但135相機的解像度未能達到我的要求。
劉:這算否是中間取捨的平衡?
陳:可以這樣說。但《永恆的召喚》中的部分作品,2:1面幅較為狹長的比例,是用日本的Horseman相機拍的,菲林是6x12 cm,比Hasselblad大一倍;屬於全景(Panarama)拍攝用。鏡頭基本是4x5機的標準,Rodenstock替他們設計,鏡頭加上可以調焦距的裝置,不須配上黑皮風箱(Bellows),可以用磨砂對焦屏對焦。這相機的兩個機身都已購下、較複雜的型號可以作少許的鏡軸升移,配備了三支鏡頭。利用鏡頭的呎標調焦,不需使用磨砂對焦屏,很多時都可以手持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