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25

訪問賴朗騫(7)

賴朗騫 《藉故》寶麗來相片系列
賴朗騫 《藉故》寶麗來相片系列

劉:你隨身帶著在看的是甚麼書

賴:朋友介紹給我的一本哲學書:周國平 《人與永恆》,文字簡短。喜歡它很實在,又帶點批判性。


劉:你看攝影作品,有否一種年青與不太年青的分別?

賴:有。我覺得看得出的,不過自已卻並不年青。寶麗來的那輯比較「後生」,Hasselblad 拍的較老氣。不知是畫面上、顏色上還是題材上的問題。

劉:既然說到年青,為甚麼到2006、2007年甚至現在,仍然繼續買菲林相機?

賴:不喜歡用 digital(數碼),這不是個理性的理由。很多人認為菲林質素高,比起數碼相機更具立體感,對我來說都不是關係。我覺得那感覺較真實過程較實在。

劉:在數碼屏幕即時顯現的影像也不感覺實在?

賴:覺得在 screen 看到也不算實在。可能有一天,數碼影像切實的比菲林優勝,我也仍是想用菲林。我著意的完全跟質素無關。始終覺得菲林的轉化過程較看顯示屏幕實在。

劉:我自已沒有你那樣執著,還是要看質素和成本的比量。但黑白照片當然仍然最愛 Silver print(銀鹽照片)。

劉:如果你現在使用中片幅的 Hasselblad 轉用數碼機型,價錢仍然頗昂貴。

賴:我完全沒有想過這方面事情。

劉:其實現在很多用菲林拍照的人,曬相的工序大多數都要數碼化,特別是彩色照片。

賴:正是如此。不過我最著重的都是拍攝的過程,照片放大的工序,大多是交托他人。

訪問賴朗騫(6)

賴朗騫 《藉故》寶麗來相片系列
賴朗騫 《藉故》寶麗來相片系列
賴朗騫 《藉故》寶麗來相片系列


劉:在拍寶麗來的時候,我相信你只會有這部相機隨身;但拍 Hasselblad 的時候,你會帶些甚麼呢?

賴:腳架、測光錶、菲林和相機,沒有其他鏡頭了。

劉:你是那類只帶一個鏡頭的人?

賴:我好像是用 Hasselblad 的503CM,鏡頭是80mm f2.8。

劉:你是那種連用甚麼型號器材也不大留意或上心的攝影師。

賴:初用Hasselblad的時候,不懂得拆鏡頭拆片盒,所以就不拆了,專心的用一支鏡頭拍攝。有些攝影師對待器材如槍械一樣,但我肯定不屬那類。

劉:無論是攝影雜誌或網頁,器材的討論終究是比說明創作意念較容易。但對我來說,器材是攝影師以外的東西( 賴:我非常認同!)。但是知道攝影師如何在工作過程中怎樣運用器材,也是很有趣的事情。

劉:用 Hasselblad 拍的照片會否想做展覽?

賴:會的。伍振榮先生找我在九月的平遙展覽,還有吳文正,吳世傑,謝至德,黃勤帶,岑允逸,鄭逸宇,跟著這些前輩上路,實在是個難得的學習機會。

劉:年頭的時候跟謝至德買了他精心裝製的4x5相機(好像有個特別的名字,要找謝至德證實一下),試拍了十多張關於城市夜燈和植物的題材( 賴:嘻嘻嘻!),一來正在試機,還未拍到心目中想要的東西。後來到hulahoop,見到你的寶麗來,在網頁看到你另外這輯作品《在理性逃離的晚上》,我有興趣的正是你這部分的相片。

劉:我喜歡的除了是照片的超現實味道外,似乎還有很大的空間和可能。在這階段還是要自我要求的思考和提升;在拍攝的追求中,對自身題村的思考和取捨,往往是攝影師最大的挑戰;不少攝影師不斷的努力拍攝,卻沒有能力知道自已對作品好壞的判斷。

賴:有些攝影師不懂得選出最好的照片作展覽,因為他自已還未弄清楚他拍的是甚麼。

訪問賴朗騫(5)

賴朗騫 《藉故》寶麗來相片系列
賴朗騫 《藉故》寶麗來相片系列
賴朗騫 《藉故》寶麗來相片系列


劉:06年之後(寶麗來相機已經遺失),你已經拍另外的照片吧?

賴:我再買回跟之前完全一樣的Nikon FM相機,也沒有選FM2。和之前用FM中間隔了二年多時間,感覺好像不一樣。 其實之前拍寶麗來全是專注彩色的,轉回FM卻想有些不同而改拍黑白,很儍的想法。 後來Ducky( 謝至德)借給我Hasselblad相機試用,之後自已又購入了。

劉:拍Hasselblad的這一輯是在2007年?整體感覺上需要更有計劃、有一些更強烈的想法和刻意的方式。例如要在夜晚,要選擇的特定的地點,不可能隨意的抓拍?

賴:拍之前要做一些組織和計劃。機器本身的操作也要有功夫,例如測光裝菲林之類,不似寶麗來的簡單隨意。最初的拍攝是上年(2007)第一次掛八號風球的前個晚上,我家在西環卸貨區碼頭附近,因為颱風臨近,天色有點奇怪,吸引我初次嘗試拍攝長時間曝光的夜景照片。夜晚拍的主要是人造的光線,城市裡人工栽種的植物,都是些「非自然」的自然場景。人為的自然、人為的光線。一個人到某個地方於夜間拍照,過程是享受的。

劉:Hasselblad拍的彩色夜景,會是很多光影、人工光照明的環境,人工植物的題材,很多被攝物都或多或少附有某種的象徵意義。

劉:為甚麼喜歡拍照?

賴:我覺得這是個自已跟自已相處的方法,也是個容易明白自已的時候;睇戲吃飯都要找人作伴,這個是唯一自我相處的時刻。我所有的照片差不多都是一個人下完成的。部分跟朋友同行,拍得都不太好。有時甚至不理電話、不聽隨身音樂,刻意的訂下個人獨處的拍攝時間。

劉:有部分的攝影師其實非常享受攝影或沖曬器材的操作?你呢?

賴:我不太喜歡操作器材。相機對我來說是「舊」黑黑的東西,沒有太多的感情投射。

訪問賴朗騫(4)


賴朗騫 《藉故》寶麗來相片系列

賴朗騫 《藉故》寶麗來相片系列

賴朗騫 《藉故》寶麗來相片系列


劉:覺得拍照是否要思考的?

賴:拍照是要思考的,沒辦法不思考?要按快門就要思考,多或小的問題而已。既是感性亦是理性的過程。

劉:這問題是源於最近年青人喜歡的 Lomo 潮流,口號是"Don't Think, just shoot" (不要想、只管拍),你覺得怎樣?

賴:如果真的是不用想,那的確很犀利。但我感覺不可能。有人說是某種的無意識,但這是一種想法,實際上不太可能。

劉:之前有沒有做過展覽?

賴:做過數個聯展,個人展覽是第一次。

劉:展覽過後有甚麼特別感受?

賴:其實感覺好複雜,想做這展覽源於完成自已覺得重要階段。這個攝影的階段,感覺比對之前,對人對事都似乎看得更多。過後想以不同的思維方式再創作。

劉:所謂看得更多或捉得更多,是否可以說明一下?

賴:可能是個人的感受比前實在,可以放入照片內。覺得之前較虛,現在比較實。對於照片無關重要的東西,比較懂得篩走。對於眼前的景象感覺更強烈。

訪問賴朗騫(3)

賴朗騫 《藉故》寶麗來相片系列
賴朗騫 《藉故》寶麗來相片系列
賴朗騫 《藉故》寶麗來相片系列

劉:有甚麼「東西」會令你在街上按快門?關乎光線?尋找那人的足跡還是事件?還是一種抽象的感覺?

賴:很抽象,我不知道,真的不懂答。

劉:可否說判斷呢?為甚麼會作出拍攝的判斷呢?

賴:就是路過某處,聽到樂聲,見到一個女學生對著牆壁練習笛子,我被這景象吸引。拿著相機,把這事情留下來。

劉:拍了一年多的寶麗來照片,其實拍了多少?

賴:展覽有八十張,如果由買機試拍開始計算,可能有二至三千張吧。

劉:由幾千張篩選至八十張,是如何選的?

賴:首先曝光有問題的、看不到東西的拿走;有些東西我非常有記憶印象的,我會先選出留下來。顏色美麗的會選,特別有感受的也會選,那一刻特別記得的也會選。有時覺得按快門的那刻其實也頗實在,雖然你問的那種連繫又好像很虛無;有某種特別的 moment 我就會選出來。

劉:即是說:除了選擇題材畫面精采以外,但如果畫面不太吸引,對自已有特別意義或原因的,也都收入展覽中。

賴:絕對會。

訪問賴朗騫(2)

賴朗騫 《藉故》寶麗來相片系列
賴朗騫 《藉故》寶麗來相片系列


賴朗騫 《藉故》寶麗來相片系列

劉:寶麗來相機之前,有沒有持續拍攝自已的個人作品?

賴:前時候用Nikon FM拍攝。雖然經常有携帶相機的習慣,但拍的都是很Snap的東西,沒有甚麼的特定想法。後來相機壞了,沒錢修理;剛好遇到寶麗來相機,機緣巧合。

劉:你對拍攝寶麗來的菲林有沒有熟悉的經驗?那Sun 630的相機是否用600型的菲林?

賴:是600型的菲林。

劉:說說你展覽的名字,好像有某些的理由…

賴:《 藉故》:因為同一個理由,我找到不同的藉口, 其實那藉口是甚麼不大重要的意思。

劉:你好像說過每張照片都有不同的藉口;由買相機到遺失相機的一段日子,拍下大量的寶麗來照片,那是個怎樣的理由來完成這個展覽?

賴:應該是05年至06年的9月22日, 整輯照片拍了約一年半左右。記得很清楚、最後那遺失寶麗來相機的日子,在臨近下班的時候,拍完最後的一張,再放回袋裡, 相機就消失了;那最後的照片也有展出,拍的是一朶花。至於第一張用來測試相機的照片也在展覽;用了四十元買了相機,再用一百四十元買菲林測試。第一張是在柴灣屋村拍攝一塊用晾衫竹撐著花紋圖案的布。之後,要說明為甚麼要輯集一組照片作展覽,可能是因為有某種特定的心情連續作貫切。
其實開始拍攝時心情挺儍的:話說喜歡了一個女同學好一段時間,沒有嘗試表白,都只是單戀。畢業後再遇見,她拖著另位男同學。拍寶麗來照片的這一段日子,就是想著她和按快門的一件事情。可能是透過拍攝來沉澱感覺和心情,或是不知有甚麼的其他理由。簡單來說其實只是這個理由而已。

劉:這個感覺可能很有推動力?甚或者是某種釋放…

賴:那時候自已好像不拍不能的地步,操作簡單的寶麗來 Sun 630 確是非常適合,是個「有」和「沒有」的二元選擇。沒有需要控制光圈快門,想按下就按。但似乎卻讓眼睛可以有餘閒「看」東西,看的東西好像比之前多了,由那件事套入了攝影的行動。回想起來為甚麼叫《藉故》,那件事當然成為自己拍照的藉口,但現在卻變得其實不太重要,那只是開始按快門的理由而已。

訪問賴朗騫(1)

賴朗騫  《藉故》寶麗來相片系列
賴朗騫 《藉故》寶麗來相片系列
賴朗騫 《藉故》寶麗來相片系列

在畫廊看賴朗騫的展覽時,對他一無所知;看著牆上、木桌玻璃上的寶麗來照片,夢幻的超現實味道配合年齡來歷零資料的神祕攝影師,的確會令人產生更有趣的聯想。這系列的照片是我從他接近二百張的照片再選出來,賴朗騫認為好的準則可能跟我的不同,但作為一次「後展覽」的訪問展示,相信賴朗騫不會介意我作的個人挑選,我懷疑部分作品可能是八十張展覽作品以外的選擇,希望他看過這篇訪問後給我證實一下。

劉:為甚麼做這樣的一個展覽?

賴:為我自已來說「藉故」 展覽的相片, 記下了我對生活對攝影的感悟經歷, 是一個重要的階段.
整輯照片拍了
約一年半左右。

劉:我看這個展覽的作品,照片的質量都好像很有
調控。

賴:當然全都是選輯後的結果。但摸索到相機的性能後,失敗率已大大降低。很多照片其實都是一次性的拍攝與掌握,在同一個情境,沒有拍第二次。

劉:為甚麼有這樣的一個守則?

賴:真的不知道。有時候一盒十張的菲林,一連拍下八至十張,感覺上每每覺得第一張就是最好的。但當然這個也不是甚麼的守則,只是個較難理解的經驗而已。

劉:那相機是甚麼時候買的?

賴:故事開始應該是05年尾,由我在救世軍用四十元買了那寶麗來相機說起,那時候剛剛我手頭的所有照相機都壞了,但仍然很想拍照。那寶麗來相機是全新的,連保養證也健在,型號是Sun 630。很儍瓜的、只有快門和光暗的調控。初試用時要花一段時間適應,測光似乎很不準確;如果將光暗掣調至中間位置,曝光會非常的過度。最後我拍照時,無論於甚麼光線,總把它調至最暗的位置。覺得就算曝光不足,照片把會把顏色「谷」出來,顏色可能較濃,但也勝於曝光過度。。

劉:是因為潮流、懷舊,還是甚麼特別原因而買了此寶麗來相機?

賴:完全不是。我只想有相機可以隨時拍攝, 沒有執著於什麼相機類型。

20080724

賴朗騫 藉故 個人相片展




藉故 個人相片展 
the excuses solo photography exhibition


「因為同一個理由,我找到不同的藉口,按下了每一次快門。」
"For the same reason, every time I found a
different excuse to press the shutter."

2008-4-11 to 2008-4-30
hulahoop Gallery
G/F, 23 Sau Wa Fong, St. Francis St., Wanchai, Hong Kong
Opening Hours: Tue to Sun, 2-9 pm

20080702

賴朗騫和hulahoop的「藉故」

賴朗騫拍攝的展覽邀請咭 7.2008

賴朗騫在灣仔的hulahoop做了一個攝影展覽,名為「藉故」。好像是在5月1日看的,但展覽其實正式應在2008年4月30日完結,幸運的在未卸下相架前趕及看到。展覽完了之後找賴朗騫傾談,談的內容也差不多整理完成;如果你錯過了展覽,賴朗騫的展覽照片還是可以在網上看到。當然在展覽現場看攝影師的展示方式,陳列比例,照片的次序排列,燈光氛圍,與攝影師的談話。跟網上觀看比較,有時可能會是完全南轅北轍的經驗。可以選擇的話,在現場觀看總會比在網絡看到更多關於攝影師的信心和方向。
未談展覽,不得不先說hulahoophulahoop是在灣仔秀華坊的一間私人小畫廊,年青、平易近人,在那裡沒有看過不好的展覽,每次看完都帶著窩心的感覺慢慢從聖佛蘭士街走回地鐵站。好的東西永遠不會毫無原因的存在下去,如果你喜歡這城市有這樣的一個畫廊,請用行動支持,多點探望她們吧。正如寶麗來(Polaroid)照片的命運,在這個六萬人等待iPhone的城市,這年份仍然給我遇見兩位手持寶麗來相機拍照的年青人,好像是遇見時光旅行的旅客般幸運。記得是四月分某極罕陽光充沛的星期日下午,走到西九龍文化區(現在是片很好的草地和泥地)的藝術貨櫃展覽場,遇到拿著寶麗來SX-70拍照的美少女,跟她談了關於寶麗來的近況,給她提到有另一位姓賴的香港人,也拍了很多寶麗來,看到她手上拿著四方型的SX-70照片,想著這照片的幼白邊和下面留白的比例,感覺真好。
說要到現場看展覽,因為在hulahoop放置的「藉故」,其實比網上看感覺豐富得多。請求賴朗騫給我展場的照片刊登,他卻給我一片從玻璃反映而照成的相片,我嫌太抽象,看不到真實的佈置。附上的是我請他拍下展覽邀請咭的照片,這張後展覽的展示作品,從照片的隨意或刻意的放置,會否是攝影師對展覽過後的片段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