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岑允逸」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岑允逸」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30928

我的十本攝影書




























今屆攝影節的一個有趣環節,我們邀約各人選出自己心水十本攝影書冊,然後印製了一大份書單。原意是每人均需附上解說,但選書的多,解畫的少。
這裡出示我的部分。書單限量印製,但只有1500份,今個星期六、日,在調景嶺HKDI攝影節免費派發,手快有。


攝影書好像是穿越時間玻璃屏的一塊抹布,不時拿在手上翻揚,眼前的玻璃總會乾淨透亮起來、薄如空氣。

1.如意象,無常事,2008
葉英傑
專業攝影師從來都是鐵石心腸的多,葉先生是少見的例外;失去的常常比得到的更珍貴,我的藏本就是給水災淹壞了。

2.Meta Landscape,2013
吳世傑
極至的視覺沈澱,十年磨一劍的功夫,觀看和時間的歷練。

3.皇天后土,2009
Hulu Concept Ltd.
謝至德 Ducky Tse Chi Tak
香港歷史的一頁重要篇章。文字和攝影無縫整合。唯一大惑不解的就是書名的食字。

4.油街結業,2001
before and ever after 522 days of oil street
又一山人 Anothermountainman
沒有油街的蝴蝶效應,798不知會否在地球出現?

5.永遠的一天,2007
劉智聰 Lau Chi Chung
介入人跡罕至、介入文明場域、介入時間回憶、出走未明日子。

6.Klack 咔,2010-2012
黃淑琪主編
放眼世界的編集內容,不保證是每個人的那杯茶,奇蹟地可以在香港出版四期。

7.麻將三:剎那 日本特集,2012
Mahjong : a photography journal Vol.3
岑允逸、余偉建、楊德銘、黃勤帶、趙嘉榮
五位旗鼓相當的實力派,聯手時擦出的不是火花、是團火。

8.Night Vigil,2000
Ocean & Pounds
李志芳 Patrick Lee
夜未央之香港靈慾並置的影像拼合,只此一冊。

9.係.唔係樂園 Themeless Parks,2008
Hulu Concept Ltd.
岑允逸 Dustin Shum
有人從童話故事學會認識世界,有人從主題公園認識異地文化,我從書本學習在樂園生活的求生本能。

10.Forty Poems Photographs 1995-98,1998
OP fotogallery
李家昇 Lee Ka-sing
觀看和思考的可能、閱讀和想像的可能、生活和夢境的相遇、多一些和少一些的久別重逢。

20120525

俄羅斯電視台報導 "Different Dimension"








圖片來源自朱德華越洋報導,下面文字是俄羅斯電視台報導的英文譯本。

The door to the 'Different Dimension' (17/05/2012)

In the Novosibirsk Museum of Art opened the door to the "Different Dimension". Today, they launched the 4th 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Contemporary Photography. On several floors of the museum housed more than 300 works made by author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Organizers say that except for a few projects in Moscow, "Different Dimension" - the only large-scale exhibition of contemporary photography, taking place in Russia on a regular basis.

Festival of contemporary photography "Different Dimension" held in Novosibirsk, once every two years. Each time the curators try to acquaint the public with interesting authors as to the West and the East. At the same time at the festival is usually a few works of Russian photographers, who are already exhibited in the country. At this time one of the halls of the museum took a series of Petersburger Andrew Chezhina "Transparent dreams." But the symbolic persona of the "Different Dimension 2012" can be called an American photographer Roger Ballen.

Roger Ballen has lived 30 years in South Africa. In Novosibirsk brought him a retrospective exhibition Shedoulend. This is - a journey into the unknown to us a world where human relationships are not like us in the familiar. Where there is a century, the so-called "black racism", and very different ideas about the rights of the white man. Roger for several years rented in a house with many rooms, watching the life and death over its inhabitants. However, his work - metaphorical, they go far beyond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The same can be said about the extensive exposure photographers from Hong Kong, which was first brought to Russia.

But these pictures you can see how the Hong Kong. Until 1997 it was under British protectorate, after received the status of autonomy with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or authors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ing what happened, self-identification. Therefore, no postcard exhibition of Hong Kong. But there is a reflection of the pressure on the town common man, individuality, personality, and the removal of many other problems. Just a festival attended by dozens of authors. Besides Russia,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they are Austria, Belgium, Italy, Taiwan and Japan. Some photographers personally came to Novosibirsk for the opening of the exhibition.

Alex Kudinov, Constantine Tynaev

20120524

俄羅斯當代國際攝影節﹣不同面向































俄羅斯新西伯利亞州立美術館
Novosibirsk State Art Museum, Russia

展覽: 當代國際攝影節 ﹣不同面向 
            香港聯展主題 ON HONG KONG
日期: 2012517 - 617

香港攝影師在外展示的一個展覽,這次遠在新西伯利亞州立美術館。這屆的大會主題是《Different Dimension》,主題海報大都是以俄文書寫,陌生而有趣的異國情調。香港部分的策展人是朱德華,這是他預備的背景資料文字,大家可以從中瞭解這展覽的情況。如果剛好你也在展覽地方的路途上,你還有充裕的時間趕上觀看。

第四屆「當代國際攝影節 ﹣不同面向」即將於俄羅斯新西伯利亞州立美術館 Novosibirsk State Art Museum, Russia; 蒙主辦機構的邀請,香港是第一次以聯展形式,獲邀出訪俄羅斯的國際攝影活動,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及藝術團體交流,並向他們介紹當代香港攝影藝術的發展情况,展期是517日至617日。


香港聯展主題ON HONG KONG
策展人朱德華相信俄羅斯對香港認識不多。在全球一體化效應下, 高消費模式和高樓價齊步並進,香港跟亞洲其他城市一樣,已經發展成一個大都市;九七年香港以特別行政區身份回歸祖國,九七年後在社會經濟的轉型下, 香港的生活文化和社會的意識形態,相應地亦起了變化。因此根據目前城市的現象,啟示出用ON HONG KONG為聯展部份的主題,藉著攝影家的作品,令俄羅斯的人民能認識香港文化及香港當代藝術攝影的發展。

獲邀請的十位攝影家,當中包括梁志和、蘇慶強、王禾璧、馮建中、尹子聰、黃淑琪、吳文正、朱德華、李志芳、岑允逸。他們是近二十年來香港藝術攝影發展的代表, 當中涉及香港的題材的作品,均帶著各位攝影家在香港生活的個人感受,對城市的變遷及社會不同層面的關注和情感, 他們的作品各有特色,風格異㢠。

香港資深藝術和攝影評論家黃啟裕認為ON HONG KONG的作品可劃定為四類:懷舊的、異國情調的、精神分裂的和虛構的。

懷舊情懷的作品有吳文正的〈香港老店〉、王禾璧〈生活中的瑰寶〉和蘇慶強〈南華地誌〉,香港和中國大陸快速的城市重建和發展令經濟和社會產生鉅變,老商店和殖民時期建築的命運岌岌可危,中國農村的生活條件也處於動盪之中。
異國情調的有朱德華〈遊行〉和岑允逸〈都唔係廸士尼〉,他們的作品解讀了一個攝影理論Architourism (旅遊建築),暴露了對勢在必行的架構的疏離,及揭示對中國當代城市如香港、北京和中國南方城市景緻的奇觀。
精神分裂的算是馮建中〈樓花〉和尹子聰〈城市 ﹣亮〉的作品,那令人不安的多重暴光處理手法,與挪威表現主義畫家愛德華·蒙克的作品《吶喊(1983)互相呼應。
虛構的作品有 李志芳〈Look〉和梁志和〈彩色系列〉,那是他們對自己所處的城市的個人札記;黃淑琪〈Collector〉以女性詩意的眼光描繪我們內心的深處,在模糊明暗對比的記錄間得到靈魂上的安息。

據朱德華了解:「俄羅斯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卻因政治因素,近十多二十年才對外開放。 近年俄羅斯對亞洲文化特別好奇,如香港、台灣、日本、韓國等發展完善的國家地區。我期望俄羅斯新西伯利亞是首站,日後亦希望能把香港的藝術攝影推廣至莫斯科及聖彼得堡等重要城市 。」

20120316

關於展覽,我其實想說的是



距離展覽完結的日子不足三天,希望有興趣的朋友把握僅餘時間到JCCAC二樓〈光影作坊〉參觀。這個星期六日是JCCAC的手作市集,相信那兩天會相當熱鬧。
我把展覽的作品和文字陳述放在電子書的體裁和上傳到ISSUU網絡;雖然是電子網頁的型式,但閱讀時仍然帶有印刷書本的趣味,個人覺得這是當下最好的PDF閱讀方式。可惜現在只可在電腦閱看,iPad的版本仍在beta階段尚未推出!
因為展覽的照片紙幅達1.5公尺高(5英呎),所以在電腦屏幕跟現場觀看是完全兩回事。今次的顏色和打印方式幾經測試(感謝Excellent colour黃建賢師傅的專業知識和技術),紙上的成像似乎非常誘人撫摸,我在展覽場地已不下數次見識不同的觀眾以手指揩擦照片,雖然我不明白他們想探究的是甚麼東西,總之眼到手到還是停不了。
展覽是「鄧凝姿與劉清平對談展」,另一位主角鄧凝姿的作品我沒自把自為的放入電子書內,畢竟作品是繪畫,趁展覽期間親身裸眼看到現實真正大小比例和層層相疊顏色,才是真正的看過。加上現場空間和擺放的方式,也是電子書本力有不逮的。
同期的攝影展覽還有在藝術中心14樓香港歌德學院岑允逸(Dustin Shum)和Markus Leiste的〈Shopping Wonderland〉,大眾媒體喜歡以消費主義城市為展覽定調作報導;兩位攝影師從拍攝到製作裝裱的取向截然不同,為觀眾帶來觀賞展覽的額外收獲,不只是黑白高低中外東西那般簡單。
中環攝影畫廊Blindspot Gallery(刺點畫廊)展出 楊德銘|花非花(Paul Yeung "Flower Show"),題材別有所指,反諷人云亦云的畫意攝影風,讓喜歡對號入座的人各自對號入座。照片以hahnemuhle 宣紙印製,中國畫捲軸方式拓裱,形式內容攻守合一,暗湧恃機待發。
關於展覽,我其實想說的是話語權的問題;當城市的主流媒體對文化創作、只能作淺薄的報導;因應(以為/藉口)是觀眾的口味問題、大眾市場問題、市民的教育問題、城市人的時間問題。我們以後將會愈來愈少的文化版面。甚麼樣的人群成就了甚麼樣的文化生態、所以現在我們有的就是街上售賣的報紙和雜誌。個人或小眾在網上發聲的潛在可能,體現於個人為單位的出版書本、拍攝電影錄像、製作音樂,到以人手一個的數碼載體(iPad),不再給出版社、發行商、唱片公司禁斷發放渠道、工具物料的平民化,讓種種門檻都可以降至個人單位作實現。請現在就開始計劃一下你的創作、展覽、書本或網誌吧!

20110701

岑允逸﹒某座



























近日不能錯過的展覽,有心手完熟,歷練資深的攝影師岑允逸的《某座》,一絲不苟的展示氣度,屬示範式的展覽歸類。

Block - a solo exhibition 某座 - 個展
Date: 18 .06 - 31. 07. 2011
Artist: Dustin Shum 岑允逸


20100305

因為KLACK,我不介意被邊緣


KLACK ©Lau Ching Ping 2010

剛從藝術中心拿到最新出版(02.2010, vol 6)的《香港藝術界年度調查2007/2008》,有興趣的朋友可從ADC網頁下載。閱後得知這個2007/2008年度的展覽統計,攝影展覽的數量是繼繪畫之後,排行第二,佔全年展覽的數目1404個的16.7%,即231個。如果以每年52個星期計算,每星期平均有4.4個攝影展覽,以中國南部邊緣的小城市來看,香港的攝影風氣不能說不蓬勃。很難想像缺乏像樣展出場地的香港,仍然可以有這許多的展覽。我不打算數算那個是比較像樣的場地,免得羞家;但私下盤算近年觀影經驗,好的展覽都是在場地狹窄的香港式空間找到。
今天石硤尾JCCAC的8樓MAG和2樓光影作坊就分別有陳贊雲《極靜》譚偉平《他方》攝影展同時開幕。展覽需要空間、要觀眾、要媒體宣傳配合。空間問題其實不是問題,因為已經沒有人有能力解決;攝影展覽有愈來愈受觀眾歡迎的趨勢,起碼我在石硤尾感覺如此;媒體是一池死水,如果你的展覽不是商場show、沒有跟商品結合,你的展覽一定是香港媒體覆蓋範圍之外。

近月一連兩份攝影刊物先後登場。
先有四位資深的攝影師以開檯為名的《麻雀》,《麻雀》是以影像同人誌方式出臺,在油麻地Kurbrick,灣仔藝術中心MCCM書店和石硤尾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2/F光影作坊有售。大面積的照片排版,顏色和陽剛味道同樣濃烈,黃勤帶、趙嘉榮 (Karl Chiu)、岑允逸(Fotopiggie)、楊德銘四位攝影師的作品。


《麻雀》

我沒有上Facebook,可能Facebook上面已經有一番熱鬧。說的是另一本籌備經年的攝影雜誌KLACK,我是後知後覺的情況下終於在HK Art center MCCM書店買到。真不明白這樣高質素的出版,在所有媒體的版面都好像失去報導的興趣。我還沒有完全讀過全本的內容,但我真的非常高興這是我們香港人出版的攝影雜誌,這是一本放在世界跟任何城市比拼都不會感覺丟臉的雜誌。我不只是想說KLACK的美術設計排版賞心悅目,它除了有恰如其分的版面外,它聰慧的把攝影結合生活和想像,很多跨界線的逾越,最得我心;它可以是天文科學、醫學、歷史、懷舊、生活,建築、藝術雜誌;視乎你個人的開闊程度。在北京,上海、廣州,台北等雜誌出版龍蟠虎踞的英雄地中,就是沒有找到像KLACK這樣的一個空間,一個令人刺激思考的多元性空間。香港快被完全邊緣化了吧,但如果我們仍然可以做得出這樣的雜誌,我喜歡在邊緣。
我估計這第一期創刊的印刷數量一定不多,加上是中英文內容,相信會成為收藏攝影集的人的搶手對象,我怕很快要在外國的拍賣網頁才能買到。

20090304

攝人絮語


吳世傑網站的出世後,今早又收到另一個令人期待的博客網誌出場訊息,名字叫攝人絮語 Blogging Photography,背後的主持是Edwin Lai、Blues Wong和Dustin Shum,單看這個名單,就相信這將會是一股相當攝人的力量。眼見時下香港傳統主流媒體對本土文化藝術的無知和不濟,每一個網誌或網站的成立,無疑是把年青新世代跟主流的傳統媒體愈走愈遠。

20080725

訪問賴朗騫(6)

賴朗騫 《藉故》寶麗來相片系列
賴朗騫 《藉故》寶麗來相片系列
賴朗騫 《藉故》寶麗來相片系列


劉:在拍寶麗來的時候,我相信你只會有這部相機隨身;但拍 Hasselblad 的時候,你會帶些甚麼呢?

賴:腳架、測光錶、菲林和相機,沒有其他鏡頭了。

劉:你是那類只帶一個鏡頭的人?

賴:我好像是用 Hasselblad 的503CM,鏡頭是80mm f2.8。

劉:你是那種連用甚麼型號器材也不大留意或上心的攝影師。

賴:初用Hasselblad的時候,不懂得拆鏡頭拆片盒,所以就不拆了,專心的用一支鏡頭拍攝。有些攝影師對待器材如槍械一樣,但我肯定不屬那類。

劉:無論是攝影雜誌或網頁,器材的討論終究是比說明創作意念較容易。但對我來說,器材是攝影師以外的東西( 賴:我非常認同!)。但是知道攝影師如何在工作過程中怎樣運用器材,也是很有趣的事情。

劉:用 Hasselblad 拍的照片會否想做展覽?

賴:會的。伍振榮先生找我在九月的平遙展覽,還有吳文正,吳世傑,謝至德,黃勤帶,岑允逸,鄭逸宇,跟著這些前輩上路,實在是個難得的學習機會。

劉:年頭的時候跟謝至德買了他精心裝製的4x5相機(好像有個特別的名字,要找謝至德證實一下),試拍了十多張關於城市夜燈和植物的題材( 賴:嘻嘻嘻!),一來正在試機,還未拍到心目中想要的東西。後來到hulahoop,見到你的寶麗來,在網頁看到你另外這輯作品《在理性逃離的晚上》,我有興趣的正是你這部分的相片。

劉:我喜歡的除了是照片的超現實味道外,似乎還有很大的空間和可能。在這階段還是要自我要求的思考和提升;在拍攝的追求中,對自身題村的思考和取捨,往往是攝影師最大的挑戰;不少攝影師不斷的努力拍攝,卻沒有能力知道自已對作品好壞的判斷。

賴:有些攝影師不懂得選出最好的照片作展覽,因為他自已還未弄清楚他拍的是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