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誠品」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誠品」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30116

糾纏在火箭菜的草青苦澀

Lau Ching Ping©Last glimpse of HK:Wedding photographer underneath the Tsing Ma bridge‭













































不論是平日或假日星期天,由石硤尾山上向荔枝角方向的龍翔道旁的行人道,都是渺無人跡的。除了修路工人,似乎沒有人需要行經此路;作為觀光用途,這是條規劃欠完善的一條行人道,每次行經,總有機會迷走在鄰近的小路上,走了叉路,又要重尋接連的出入口。有時為了省時間省腳步,索性險象環生的橫越高速公路。在或然率很低的情況下會遇上穿上運動服的人慢跑經過;或偶然遇上完全估計不到的陌生人,大家都遙遠的會以奇異的目光相視;大概是在心裡揣度為甚麼在這空間會遇到另一個人?

沿途沒樹蔭沒簷篷,天氣晴朗的日子是沙塵和曝曬,天氣壞時是強風和橫雨。由早晨到夜晚,行人道旁的那條龍翔道,一定是香港其中最繁忙的高速公路,這是從東九龍直奔赤鱲角國際機場最快捷的通道,差不多所有類型的車輛都會使用。夜半時份,更是黑夜賽車的熱門路段。平日如果沒有交通擠涉,車子就在伸手可及的身旁高速飛馳而過;行人道上人跡罕見,身旁卻車水馬龍。感覺就像自己的身體滯凝在旁支的時間軌道上。

香港城市無休止的高速發展,人與建築的密集比例位處世界前列。一直覺得這根本就是個人類生存空間的試驗場。如果你剛巧有此無以名狀的興趣;走到這行人道,遇到一個正在使用四乘五片幅照相機的使用者,那個可能就是我。就是為著拍攝照片,我在這條給城市遺忘的小路上,走過許多次。
我慣常會背著斜孭袋,內放幾個鏡頭、測光錶、數個菲林片盒;手拖著裝有笨重相機和三腳架的拖輪相機背囊。因為重量、沒法以正常的香港人步速走動。每次從家出發,多少要因靠攝影之名作意志推動。
這行人路位處山的半腰,居高臨下向南瞭望,山下是九龍半島,每次都會感覺自己身在城市的背後。無論日間或晚上,站在城市機組的後背,完全感覺整球喧鬧就在前面;選擇性地想象聽到學校上課的聲音、住宅客廳的打麻雀聲音、政府總部的決策聲音。當然攝影機絕對不會是收集聲音的正常工具。但站在城市後面的邊緣,想著面前的人間萬千世態,三分鐘的跟城市短暫脫軌,可能是伴隨著按下相機快門間的片斷解脫;有時會變成半秒間的落寞;如果你是個害怕寂寞的人,小心在四野無人的地方被突如其來冷不提防的突襲。

換個菲林片盒,由城市邊緣的行人道如時光隧道的多重曝光,疊合到在往機場的中途小島:珀麗灣。城市的快速變化,要述說原來稱作「馬灣」的小島實在不是三言兩語可以交待,總之是中學時代曾去畢業旅行、觀星宿營的寧靜小島。年月跳接在今天踏上渡船碼頭堤岸,主題公園式的佈景裝飾建設;在住宅的園區虛張著純粹為一天遊的遊客鋪陳築建。如電腦遊戲預定的路線牽引著大家沿著往沙灘的人工道路,海邊的餐廳像為不同的電影場景佈設,顆粒大小均等的人工細砂,吸引著拖男帶女的遊人。面前是馬灣海峽,旁邊是宏偉的青馬大橋。雖然不能算是大山大水讓人看後透不過氣的壯麗風景;但也吸引了多組的婚紗攝影師在沙灘中各佔視界的努力拍攝;高貴的禮服抱著飄逸的紗裙在浪花旁跳躍跑動。人生幾許的精華片斷,生命的快鏡縮影。

不會看漏眼的還有那座人類第二次重建的巨大挪亞方舟,就擱淺停泊在沙灘的盡頭,在伊甸式的園林佈景叢內,你會看到安靜的長頸鹿跟你遙遙對望。城市、故事和人生的場景,各自就位濃縮在一個相機觀景框的畫面之內。透過在照相機的磨砂玻璃對焦屏望出去,確實讓人想到電影的電腦特技場面,雖然不是伴隨著戲劇性的風雷雨雪、但真實的場景就是如此齊整的站在鏡頭前,那才讓人感到虛擬的荒誕。

這兩個讓我拍下兩個菲林片盒的地方,寫下來發覺原來不能稱作特別喜歡的香港角落,其實甚麼才是真正的喜歡?很多時在最愛的情感線球之內,總是千頭萬緒的抽不出來,抽出來的最愛又總是跟最恨連在一起。跟城市生活愈來愈像一種糾纏:有時一頭栽進深淵,自得其樂自以為是;有時又難得遇上某些神隱的角落,讓人的思緒跳入另一段迷失的路軌。吃著最喜歡的巴馬火腿芝士簿餅,最期待的有時是那小片火箭菜的草青苦澀。如果你和我都喜歡在都市冒險潛行,我們還是可以找到很多在照相機鏡頭內望出去,荒誕得如同日常生活的真實虛擬場景。


替香港誠品書店的〈現場〉雜誌寫的文字。23/11/2012

20121016

照想生活,呼吸城市

誠品《現場》





照想生活,呼吸城市

  香港當代攝影漫談 這是個照片拍攝之後、無法趕及重看的年代。 活在攝影已經成為感官延伸的時候,相機已經不再從屬專家專屬專權的老舊朝代;人人有機、人人可拍。 攝影活動從以前定位為奢侈的消費慾望, 轉身成為世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攝影既是時光的載體,亦是研究問題和對應人生的工具。 攝影可以是有別於作為職業的一種創作方式; 一種觀察和學習工具;一種思考和想象的方法; 也可以是一種以時間作為儲蓄的投資興趣。 在手機和臉書以外,在菲林行將消失的未來,我們還剩下甚麼拍照的理由。


講座逢星期三晚7:30至9:00,誠品9/F Forum,銅鑼灣希慎廣場

講座以四個題目分別討論,頭兩個主要聚焦於拍攝香港為家的城市風景,後兩個則偏重於拍攝家人、他人及個人的探索。

1.風景異境棄景廢境 (10月10日) 風景拍攝是攝影中最普及和流行的類型,在出外旅遊時,照相機是出門的必備工具,近年具拍攝功能的手機亦因而成為生活必須品。在我們生活中的城市,沒有湖光山色,只有最極速的迎新拆舊都市發展節奏。 香港城市風景的各種角度,各個觀點,各樣價值取向。讓人慨歎、讓人透不過氣、讓人留連忙返的各個角落,既是人間仙境也是海市蜃樓。
介紹攝影師及其作品: 吳世傑、 劉清平、劉智聰 、又一山人

2.當下在地空想都市 (10月17日) 在直接攝影以外,如何延伸個人想像,緊貼當下時空,連結過去。將主觀和客觀的景象疊接城市的年月生活,人物眾生、空間跳接甚或尚未落空的未來想象。由光點連接時空、由鬧市到郊野、由自已到別人,由虛擬的想象到荒謬的現場。
介紹攝影師及其作品:何兆南、陳偉江、洪竹筠+小丁、黃耀霖

3.攝影家家攝影 (10月24日) 從前一家人齊整的約定,走到攝影影樓拍照,難能可貴的家庭聚會,如今已成歷史故事。家的拍攝,從來都是世上需求最先的攝影理由。 每個個人或家庭的個體,家庭照片的拍攝計劃, 兒女的成長歷程、家族血緣的連繫,可以是個沿著時間線的成長約定;也是座感情沉澱的旋轉木馬。
介紹攝影師及其作品:劉天麟、丘禮強、 黃淑琪 、程展緯

4.焦點在眉宇之間 (10月31日) 有人喜歡以反光鏡子來譬喻攝影的過程,自拍等同照鏡;實際上更多是身體力行的每天以手機拍下每時每地的自己跟別人分享。攝影是可以作為檢視和思考自身的工具,亦同時希望籍此明白別人的想法。眼睛和眉宇之間,既是臉孔對焦的慣常部份,亦是每人內心思緒的想象源頭。我想我知的時光在眉宇間流動,尋找每個人的拍攝理由。攝影師總結人生的自拍照;名人港人人像照;土地家園人民照。手機臉書生日派對以外的生命探求。
介紹攝影師及其作品:朱德華、沈嘉豪、謝至德

主策劃及主講:劉清平 介紹的攝影師會在現場親述作品和對談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