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Photoshop」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Photoshop」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090105

勞力模糊的風尚

Lau ching ping © 2008

傳統的菲林攝影歷史悠久,現在的很多電腦數碼方式,都是由菲林的本位發展而成。Photoshop的很多plug-in都是模擬菲林和照像感光的特性和原理。近年的Lomo相機,到重新發現玩具相機Diana,顏色閃光燈和濾光鏡魚眼鏡,到近期新出的Blackbird fly雙鏡頭玩具機,外型精緻動人,特別是橙色的版本;都體現了傳統菲林相機的隨機隨意活潑特性,深得年青人的喜愛,相對於數碼年代,特立獨行的使用充滿意外驚喜效果的菲林相機,體現年青反叛反建制的氣質。
我經常鼓勵朋友多拍菲林,撇開說菲林仍然有很多不能取代的好處外,現在的菲林相機是處於歷史的便宜水平,一套人類機械文明見證的相機,如LeicaHasselbladLinhof,三數萬港元便可擁有,二手和Ebay更平。如果閣下不是拿去當戰地記者,應該可以陪伴終老,當然如果仍然有菲林賣的話。但現在一台新出LCD背光技術的46吋平面電視賣HK$46000,不知能否用上五年?五年內你會用多少錢換電腦,換一套Adobe CS4,要港幣萬餘元,你會否每年upgrade一次?數碼的年代,不用買菲林和曬相,好像慳了錢,但其實是犧牲了不少我不希望失去的沖印店、菲林和相機廠牌,當然還有令人懷念的寶麗來。
雖然玩具相機成為年青世代使用菲林的理由,但數碼年代浩浩蕩蕩,最近又發現謀殺菲林的新玩意,有人寫了給數碼照片轉化成為Lomo菲林感覺的Photoshop plug-in,免費試用。輕易將數碼照片調出四邊黑角、鮮豔偏色。這是ToyCamera ver3.4 的網址:

20081201

沈嘉豪談針孔攝影(4)──白日與黑夜


沈嘉豪針孔攝影《北京的灰藍色》系列©

劉:拍攝「南鑼鼓巷」尚有沒有其他的閱讀原點?
沈:廣義上是關於北京人和北京人生活上有關的元素,但微觀亦包含街上的字符、店鋪的商品、甚或建築物外牆的磚瓦等等的生活細節。

劉:除了原先個人的色彩感覺外,你仍然重視保留時代的細節和紀錄,照片的內容仍然扣著時代的物件和文字,讓這些記下來的符號成為個人故事的延續。
沈:是。

劉:拿著這麼大型的針孔相機拍攝,是否有某種的方法和紀律?
沈:每找到拍攝的場地,通常都是會在腦中盡量呈現和想象,因為沒有準確的觀景器,要借鑒之前所有的拍攝經驗,在腦中推敲照片的最後成像效果。有時的確擔心拍攝角度是否能完全涵蓋所想拍的地方,又或是要得太多。

劉:曝光時間通常是多少?
沈:我用
富士 (Fuji Film)的ASA160菲林,時間會是由15秒到30分鐘都有。不過菲林經過長時間曝光,會有倒數失效 (Reciprocity failure) 的問題,顏色效果最難以估計。

劉:拍攝長時間曝光,很多時都拍不到移動中的人和物,會否是個遺憾?
沈:我來說無所謂。有時拍到一直坐著的人物,很有surprise(驚喜)!

劉:有甚麼理由一直堅持拍攝針孔照片?
沈:我覺得最重要是否找到一種適合題材作拍攝。例如今次的那種灰和soft(柔焦)是夾(匹配)的;如果改用現代的清晰鏡頭,效果反而不是我想的東西。但反過來說,拍攝人像的題材,我比較喜歡有景深的表現,我會採用鏡頭拍攝。例如正在香港拍攝的人像計劃,用一支古老的人像鏡頭,清晰的焦點只得一個小部分,跟沒有景深的針孔成像效果迴異。

劉:我覺得每個攝影師對照片最後成像的 sharpness(清晰度)都有不同的定義或標準;針孔攝影拍出來照片的清晰度跟現在經過 Photoshop 作 sharpen(銳利化)處理的清晰度是截然不同的。到底甚麼是 sharp(清晰)呢?
沈:對我自己來說,不是去追求照片的絕對清晰,反而更重要是追求照片內裡形成的對比;例如清晰對比模糊,輕對重之類…

劉:在放大照片的時候,你怎樣處理底片掃描後作甚麼程度的 sharpen(銳利化)?
沈:這輯照片由掃描到印製都沒有做 sharpen(銳利化)的處理。

劉:喜歡選擇黃昏時分拍攝,其實是否有某種的關於 magic hour 的原因,還是有另外的象徵意義?
沈:早前在中環不同時段拍攝城市的景觀,發覺在黃昏時可以同時拍下建築物內外的人和事,很感興趣。想起國畫《 清明上河圖》,畫家將屋內外的人物活動完全生動地描繪出來,而且不分晝夜,覺得攝影也可以嘗試作這樣的表達。

劉:現在出來的照片,大部份都有中央光暈和四邊的黑角,也可以作白日和黑夜交替的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