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01
沈嘉豪談針孔攝影(4)──白日與黑夜
沈嘉豪針孔攝影《北京的灰藍色》系列©
劉:拍攝「南鑼鼓巷」尚有沒有其他的閱讀原點?
沈:廣義上是關於北京人和北京人生活上有關的元素,但微觀亦包含街上的字符、店鋪的商品、甚或建築物外牆的磚瓦等等的生活細節。
劉:除了原先個人的色彩感覺外,你仍然重視保留時代的細節和紀錄,照片的內容仍然扣著時代的物件和文字,讓這些記下來的符號成為個人故事的延續。
沈:是。
劉:拿著這麼大型的針孔相機拍攝,是否有某種的方法和紀律?
沈:每找到拍攝的場地,通常都是會在腦中盡量呈現和想象,因為沒有準確的觀景器,要借鑒之前所有的拍攝經驗,在腦中推敲照片的最後成像效果。有時的確擔心拍攝角度是否能完全涵蓋所想拍的地方,又或是要得太多。
劉:曝光時間通常是多少?
沈:我用富士 (Fuji Film)的ASA160菲林,時間會是由15秒到30分鐘都有。不過菲林經過長時間曝光,會有倒數失效 (Reciprocity failure) 的問題,顏色效果最難以估計。
劉:拍攝長時間曝光,很多時都拍不到移動中的人和物,會否是個遺憾?
沈:我來說無所謂。有時拍到一直坐著的人物,很有surprise(驚喜)!
劉:有甚麼理由一直堅持拍攝針孔照片?
沈:我覺得最重要是否找到一種適合題材作拍攝。例如今次的那種灰和soft(柔焦)是夾(匹配)的;如果改用現代的清晰鏡頭,效果反而不是我想的東西。但反過來說,拍攝人像的題材,我比較喜歡有景深的表現,我會採用鏡頭拍攝。例如正在香港拍攝的人像計劃,用一支古老的人像鏡頭,清晰的焦點只得一個小部分,跟沒有景深的針孔成像效果迴異。
劉:我覺得每個攝影師對照片最後成像的 sharpness(清晰度)都有不同的定義或標準;針孔攝影拍出來照片的清晰度跟現在經過 Photoshop 作 sharpen(銳利化)處理的清晰度是截然不同的。到底甚麼是 sharp(清晰)呢?
沈:對我自己來說,不是去追求照片的絕對清晰,反而更重要是追求照片內裡形成的對比;例如清晰對比模糊,輕對重之類…
劉:在放大照片的時候,你怎樣處理底片掃描後作甚麼程度的 sharpen(銳利化)?
沈:這輯照片由掃描到印製都沒有做 sharpen(銳利化)的處理。
劉:喜歡選擇黃昏時分拍攝,其實是否有某種的關於 magic hour 的原因,還是有另外的象徵意義?
沈:早前在中環不同時段拍攝城市的景觀,發覺在黃昏時可以同時拍下建築物內外的人和事,很感興趣。想起國畫《 清明上河圖》,畫家將屋內外的人物活動完全生動地描繪出來,而且不分晝夜,覺得攝影也可以嘗試作這樣的表達。
劉:現在出來的照片,大部份都有中央光暈和四邊的黑角,也可以作白日和黑夜交替的聯想。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