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16
20080813
20080810
20080807
賴朗騫的夜晚

賴朗騫拍攝城市夜晚的攝影工具
整理訪問賴朗騫和陳贊雲先生,雖然要用相當的時間,但確實是非常愉快的經驗。一方面沒有任何方向和時間的限制,完全是從個人出發的率性。這次跟賴朗騫作訪問,剛好可以拍下他的隨身攝影工具,滿足了我對不同工作方式的好奇。對一連訪問了兩位仍然使用菲林的攝影師,我們可就是最後仍然使用菲林的一代了。無論你如何的堅持或固執,工具和菲林素材總有停產和被市場淘汰的一天。現在我們仍然有時可以分辨菲林和數碼相片的差異,和菲林邊緣留下來的趣味。正如賴用四方型片幅拍的夜晚,我們就曾討論是否保留菲林的黑邊。寫著這些文字時,就已經在緬懷著將來菲林完全消失的日子。
關於訪問時提到的夜晚拍攝的作品,會分兩個次刊出。這輯作品名字叫《在理性逃離的晚上》。
20080725
訪問賴朗騫(3)

賴朗騫 《藉故》寶麗來相片系列
劉:有甚麼「東西」會令你在街上按快門?關乎光線?尋找那人的足跡還是事件?還是一種抽象的感覺?
賴:很抽象,我不知道,真的不懂答。
劉:可否說判斷呢?為甚麼會作出拍攝的判斷呢?
賴:就是路過某處,聽到樂聲,見到一個女學生對著牆壁練習笛子,我被這景象吸引。拿著相機,把這事情留下來。
劉:拍了一年多的寶麗來照片,其實拍了多少?
賴:展覽有八十張,如果由買機試拍開始計算,可能有二至三千張吧。
劉:由幾千張篩選至八十張,是如何選的?
賴:首先曝光有問題的、看不到東西的拿走;有些東西我非常有記憶印象的,我會先選出留下來。顏色美麗的會選,特別有感受的也會選,那一刻特別記得的也會選。有時覺得按快門的那刻其實也頗實在,雖然你問的那種連繫又好像很虛無;有某種特別的 moment 我就會選出來。
劉:即是說:除了選擇題材畫面精采以外,但如果畫面不太吸引,對自已有特別意義或原因的,也都收入展覽中。
賴:絕對會。
訪問賴朗騫(2)

賴朗騫 《藉故》寶麗來相片系列
劉:寶麗來相機之前,有沒有持續拍攝自已的個人作品?
賴:前時候用Nikon FM拍攝。雖然經常有携帶相機的習慣,但拍的都是很Snap的東西,沒有甚麼的特定想法。後來相機壞了,沒錢修理;剛好遇到寶麗來相機,機緣巧合。
劉:你對拍攝寶麗來的菲林有沒有熟悉的經驗?那Sun 630的相機是否用600型的菲林?
賴:是600型的菲林。
劉:說說你展覽的名字,好像有某些的理由…
賴:《 藉故》:因為同一個理由,我找到不同的藉口, 其實那藉口是甚麼不大重要的意思。
劉:你好像說過每張照片都有不同的藉口;由買相機到遺失相機的一段日子,拍下大量的寶麗來照片,那是個怎樣的理由來完成這個展覽?
賴:應該是05年至06年的9月22日, 整輯照片拍了約一年半左右。記得很清楚、最後那遺失寶麗來相機的日子,在臨近下班的時候,拍完最後的一張,再放回袋裡, 相機就消失了;那最後的照片也有展出,拍的是一朶花。至於第一張用來測試相機的照片也在展覽;用了四十元買了相機,再用一百四十元買菲林測試。第一張是在柴灣屋村拍攝一塊用晾衫竹撐著花紋圖案的布。之後,要說明為甚麼要輯集一組照片作展覽,可能是因為有某種特定的心情連續作貫切。
其實開始拍攝時心情挺儍的:話說喜歡了一個女同學好一段時間,沒有嘗試表白,都只是單戀。畢業後再遇見,她拖著另位男同學。拍寶麗來照片的這一段日子,就是想著她和按快門的一件事情。可能是透過拍攝來沉澱感覺和心情,或是不知有甚麼的其他理由。簡單來說其實只是這個理由而已。
劉:這個感覺可能很有推動力?甚或者是某種釋放…
賴:那時候自已好像不拍不能的地步,操作簡單的寶麗來 Sun 630 確是非常適合,是個「有」和「沒有」的二元選擇。沒有需要控制光圈快門,想按下就按。但似乎卻讓眼睛可以有餘閒「看」東西,看的東西好像比之前多了,由那件事套入了攝影的行動。回想起來為甚麼叫《藉故》,那件事當然成為自己拍照的藉口,但現在卻變得其實不太重要,那只是開始按快門的理由而已。
訪問賴朗騫(1)

賴朗騫 《藉故》寶麗來相片系列
賴朗騫 《藉故》寶麗來相片系列
賴朗騫 《藉故》寶麗來相片系列
在畫廊看賴朗騫的展覽時,對他一無所知;看著牆上、木桌玻璃上的寶麗來照片,夢幻的超現實味道配合年齡來歷零資料的神祕攝影師,的確會令人產生更有趣的聯想。這系列的照片是我從他接近二百張的照片再選出來,賴朗騫認為好的準則可能跟我的不同,但作為一次「後展覽」的訪問展示,相信賴朗騫不會介意我作的個人挑選,我懷疑部分作品可能是八十張展覽作品以外的選擇,希望他看過這篇訪問後給我證實一下。
劉:為甚麼做這樣的一個展覽?
賴:為我自已來說「藉故」 展覽的相片, 記下了我對生活對攝影的感悟經歷, 是一個重要的階段.
整輯照片拍了約一年半左右。
劉:我看這個展覽的作品,照片的質量都好像很有調控。
賴:當然全都是選輯後的結果。但摸索到相機的性能後,失敗率已大大降低。很多照片其實都是一次性的拍攝與掌握,在同一個情境,沒有拍第二次。
劉:為甚麼有這樣的一個守則?
賴:真的不知道。有時候一盒十張的菲林,一連拍下八至十張,感覺上每每覺得第一張就是最好的。但當然這個也不是甚麼的守則,只是個較難理解的經驗而已。
劉:那相機是甚麼時候買的?
賴:故事開始應該是05年尾,由我在救世軍用四十元買了那寶麗來相機說起,那時候剛剛我手頭的所有照相機都壞了,但仍然很想拍照。那寶麗來相機是全新的,連保養證也健在,型號是Sun 630。很儍瓜的、只有快門和光暗的調控。初試用時要花一段時間適應,測光似乎很不準確;如果將光暗掣調至中間位置,曝光會非常的過度。最後我拍照時,無論於甚麼光線,總把它調至最暗的位置。覺得就算曝光不足,照片把會把顏色「谷」出來,顏色可能較濃,但也勝於曝光過度。。
劉:是因為潮流、懷舊,還是甚麼特別原因而買了此寶麗來相機?
賴:完全不是。我只想有相機可以隨時拍攝, 沒有執著於什麼相機類型。
賴:為我自已來說「藉故」 展覽的相片, 記下了我對生活對攝影的感悟經歷, 是一個重要的階段.
整輯照片拍了約一年半左右。
劉:我看這個展覽的作品,照片的質量都好像很有調控。
賴:當然全都是選輯後的結果。但摸索到相機的性能後,失敗率已大大降低。很多照片其實都是一次性的拍攝與掌握,在同一個情境,沒有拍第二次。
劉:為甚麼有這樣的一個守則?
賴:真的不知道。有時候一盒十張的菲林,一連拍下八至十張,感覺上每每覺得第一張就是最好的。但當然這個也不是甚麼的守則,只是個較難理解的經驗而已。
劉:那相機是甚麼時候買的?
賴:故事開始應該是05年尾,由我在救世軍用四十元買了那寶麗來相機說起,那時候剛剛我手頭的所有照相機都壞了,但仍然很想拍照。那寶麗來相機是全新的,連保養證也健在,型號是Sun 630。很儍瓜的、只有快門和光暗的調控。初試用時要花一段時間適應,測光似乎很不準確;如果將光暗掣調至中間位置,曝光會非常的過度。最後我拍照時,無論於甚麼光線,總把它調至最暗的位置。覺得就算曝光不足,照片把會把顏色「谷」出來,顏色可能較濃,但也勝於曝光過度。。
劉:是因為潮流、懷舊,還是甚麼特別原因而買了此寶麗來相機?
賴:完全不是。我只想有相機可以隨時拍攝, 沒有執著於什麼相機類型。
20080724
賴朗騫 藉故 個人相片展
20080702
賴朗騫和hulahoop的「藉故」

賴朗騫拍攝的展覽邀請咭 7.2008
賴朗騫在灣仔的hulahoop做了一個攝影展覽,名為「藉故」。好像是在5月1日看的,但展覽其實正式應在2008年4月30日完結,幸運的在未卸下相架前趕及看到。展覽完了之後找賴朗騫傾談,談的內容也差不多整理完成;如果你錯過了展覽,賴朗騫的展覽照片還是可以在網上看到。當然在展覽現場看攝影師的展示方式,陳列比例,照片的次序排列,燈光氛圍,與攝影師的談話。跟網上觀看比較,有時可能會是完全南轅北轍的經驗。可以選擇的話,在現場觀看總會比在網絡看到更多關於攝影師的信心和方向。
未談展覽,不得不先說hulahoop,hulahoop是在灣仔秀華坊的一間私人小畫廊,年青、平易近人,在那裡沒有看過不好的展覽,每次看完都帶著窩心的感覺慢慢從聖佛蘭士街走回地鐵站。好的東西永遠不會毫無原因的存在下去,如果你喜歡這城市有這樣的一個畫廊,請用行動支持,多點探望她們吧。正如寶麗來(Polaroid)照片的命運,在這個六萬人等待iPhone的城市,這年份仍然給我遇見兩位手持寶麗來相機拍照的年青人,好像是遇見時光旅行的旅客般幸運。記得是四月分某極罕陽光充沛的星期日下午,走到西九龍文化區(現在是片很好的草地和泥地)的藝術貨櫃展覽場,遇到拿著寶麗來SX-70拍照的美少女,跟她談了關於寶麗來的近況,給她提到有另一位姓賴的香港人,也拍了很多寶麗來,看到她手上拿著四方型的SX-70照片,想著這照片的幼白邊和下面留白的比例,感覺真好。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