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16

關於展覽,我其實想說的是



距離展覽完結的日子不足三天,希望有興趣的朋友把握僅餘時間到JCCAC二樓〈光影作坊〉參觀。這個星期六日是JCCAC的手作市集,相信那兩天會相當熱鬧。
我把展覽的作品和文字陳述放在電子書的體裁和上傳到ISSUU網絡;雖然是電子網頁的型式,但閱讀時仍然帶有印刷書本的趣味,個人覺得這是當下最好的PDF閱讀方式。可惜現在只可在電腦閱看,iPad的版本仍在beta階段尚未推出!
因為展覽的照片紙幅達1.5公尺高(5英呎),所以在電腦屏幕跟現場觀看是完全兩回事。今次的顏色和打印方式幾經測試(感謝Excellent colour黃建賢師傅的專業知識和技術),紙上的成像似乎非常誘人撫摸,我在展覽場地已不下數次見識不同的觀眾以手指揩擦照片,雖然我不明白他們想探究的是甚麼東西,總之眼到手到還是停不了。
展覽是「鄧凝姿與劉清平對談展」,另一位主角鄧凝姿的作品我沒自把自為的放入電子書內,畢竟作品是繪畫,趁展覽期間親身裸眼看到現實真正大小比例和層層相疊顏色,才是真正的看過。加上現場空間和擺放的方式,也是電子書本力有不逮的。
同期的攝影展覽還有在藝術中心14樓香港歌德學院岑允逸(Dustin Shum)和Markus Leiste的〈Shopping Wonderland〉,大眾媒體喜歡以消費主義城市為展覽定調作報導;兩位攝影師從拍攝到製作裝裱的取向截然不同,為觀眾帶來觀賞展覽的額外收獲,不只是黑白高低中外東西那般簡單。
中環攝影畫廊Blindspot Gallery(刺點畫廊)展出 楊德銘|花非花(Paul Yeung "Flower Show"),題材別有所指,反諷人云亦云的畫意攝影風,讓喜歡對號入座的人各自對號入座。照片以hahnemuhle 宣紙印製,中國畫捲軸方式拓裱,形式內容攻守合一,暗湧恃機待發。
關於展覽,我其實想說的是話語權的問題;當城市的主流媒體對文化創作、只能作淺薄的報導;因應(以為/藉口)是觀眾的口味問題、大眾市場問題、市民的教育問題、城市人的時間問題。我們以後將會愈來愈少的文化版面。甚麼樣的人群成就了甚麼樣的文化生態、所以現在我們有的就是街上售賣的報紙和雜誌。個人或小眾在網上發聲的潛在可能,體現於個人為單位的出版書本、拍攝電影錄像、製作音樂,到以人手一個的數碼載體(iPad),不再給出版社、發行商、唱片公司禁斷發放渠道、工具物料的平民化,讓種種門檻都可以降至個人單位作實現。請現在就開始計劃一下你的創作、展覽、書本或網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