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黎健強」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黎健強」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090506

高志強訪談錄(4)


高志強〈夜祭〉Nocturne 1998-2007 © Alfred Ko

高志強〈夜祭〉Nocturne 1998-2007 © Alfred Ko

李:《夜祭》這輯作品,包含數碼和菲林的拍攝;在最後的照片成像其實有沒有分別?
高:菲林出來的照片,微粒比較顯現,數碼則沒有那麼明顯,但有的是noise。
李:我想說說是noise的問題。像先前你說sepia tone的照片;我最近看港台拍攝的歷史系列錄像,在模擬古舊的片段畫面中加入noise、花痕、鬆濛失焦等效果,用以模擬殘舊的歷史菲林片斷;通常我們認為那是非「 訊息」的部份,並歸納為noise。但現在竟然反過來以noise作為「 訊息」的部份,成為某種暗示,例如sepia tone,可讀為懷舊的象徵。菲林的微粒其實是那種媒介的缺陷特性,但現在某程度上亦成為內容和意義的部份。
高:我覺得那亦是照片內容「 訊息」的一部份,我拍攝的照片是可以預計照片微粒的存在,亦會因應題材而選擇不同微粒的菲林,是表現媒介的一種手法。

李:《夜祭》這輯作品是不是特別迴避人的蹤影?
高:我甚至不想有車輛的痕跡,我是刻意迴避的,我覺得不需要有人在照片內。
李:沒有「 人」,可能令人聯想到有人存在的關係。
高:黎健強跟你說完全同樣的話!
李:例如拍攝一個公園的玩樂架,卻沒有了玩耍的孩童,直接聯想的就是個憂怨的氣氛。
高:黎健強甚至說看似靜但很嘈。

劉:有多次跟國外的攝影師談到一個現象,說香港人口稠密,但香港攝影師的作品卻人跡罕見。
高:好像也是,是不是日常遇見太多人,在晚上就不想攝入鏡頭內。
李:但那個晚上不噴水的噴水池,是非常高志強的影像,可能你的所謂唏噓就是從這些東西反映出來。
高:那是紅磡公園的一個噴水池,是小時候我帶妹妹玩耍的地方。

談到紅磡,原來我們都曾在從前理工學院的小白屋St Johannes生活過。小白屋的前身是高志強的小學母校,他多年後學成歸來又在這成了理工設計學院教授攝影。李和我則分別在不同的年代在此上過中學和設計課。香港確實是個小城市,這個網誌原來沒想到可以給我寫下一些沒有書籍或雜誌會整理的人和事。有時一個半個人或地方的名字,我相信其實是互聯網的一塊小積木、或是小拼圖,沒有大歷史、只是小故事。

20090417

高志強訪談錄(3)

高志強〈夜祭〉Nocturne 1998-2007 © Alfred Ko

高志強〈夜祭〉Nocturne 1998-2007 © Alfred Ko


李:你的商業攝影涉及相當多樣化的主題,由風景、建築、人物、時裝產品都會拍攝,後來好像也拍了不少香港唱片封面。
高:寶麗金的譚詠倫鍾鎮濤那段時期,後來的張學友是Ringo Tang(鄧鉅榮)拍的。

李:你是怎樣開始自己的個人作品?
高:在未正式正視自己個人的identity之前,我是拍攝一些香港urban lanscape(城市景觀)的題材,拍攝行人在城市匆匆走動,再局部漂染sepia tone的黑白照片。那是由某些創作方法的尋求,工作方法是由絲印技術誘發的。先是將黑白照片用rubber cement覆蓋著,將露出的部份作sepia toning,照片洗水風乾後才將rubber cement擦去;作品後來在美國圖書館展出。

李:那年代更流行過一陣子的multi-vision。
高:十多部幻燈機配合音樂同步放映的製作。
李:除了一直做商業攝影師,你還持續教授攝影?
高:最近十年比較少, 但一直都有教。
李:除了教授應用攝影外,有沒有教授藝術攝影?
高:曾經教過,但我不太喜歡向學生強調自己的東西。當談到攝影歷史和藝術攝影,我會傾向呈現各類不同的攝影師和提供各類攝影的可能和面貌。
高:黎健強也是早期Photo center的學生,他還未出外深造前,和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組織了一個Photo Art League 的團體,很熱心推動藝術攝影。其中成員陳惠芬著有《攝影特區》,寫得非常不錯。之前吳漢霖亦在Photo Center凝聚了一班學生,即後來成立的「工作室」。Photo Center後來在九十年代初完結。

李:最近就這輯《夜祭》作品提到感覺唏噓,其實到了現在這刻,創作的生命力到底是如何延展呢?你會怎樣identify自己的攝影?
高:我不會label自己、亦不想這樣。
李:我覺得某些相片是很高志強的!其實昨天看你的相,最不滿意是照片的黑色邊框;這種邊框可能是80年代時拍攝紀實攝影的朋友,用來表示照片未經剪裁而相當流行,但有時看來卻誇張了它的craftsmanship,用來呈現富藝術品的感覺。看你的照片內容感覺細膩多變,但那邊框在比例上感覺過於粗大,由電腦模擬複製出來的邊框,跟內容有點不太協調……
高:我也有同感,太統一和刻板了點;跟從前自己用手作處理的不太一樣。
李:其實是不是你自己的一種堅持?
高:我不太理會這些技術細節,是曬相師父亞賢給我製作的。
李:攝影師通常都喜歡執著這些技術細節的。
高:我不是,可能在商業攝影中給別人挑剔得太多了。
李:雖然看來好像小題大做,但觀眾看到照片的邊框,可能影響了照片的閱讀。
高:哈哈,我沒有考慮這些問題,特別是有時候邀請了朋友做的東西,大都傾向信任朋友的判斷,不執著事後的修改。

20090304

攝人絮語


吳世傑網站的出世後,今早又收到另一個令人期待的博客網誌出場訊息,名字叫攝人絮語 Blogging Photography,背後的主持是Edwin Lai、Blues Wong和Dustin Shum,單看這個名單,就相信這將會是一股相當攝人的力量。眼見時下香港傳統主流媒體對本土文化藝術的無知和不濟,每一個網誌或網站的成立,無疑是把年青新世代跟主流的傳統媒體愈走愈遠。

20090114

《影像香港》策展論述和回顧與前瞻


《影像香港》在第一展場中央圖書館的短短十天展期,參觀人數愈萬,可見香港人對攝影藝術的熱愛相當沸騰。展覽策展的議論,Michael Wolf對展覽場地的意見,以至未來的發展,近來都在朋友間熱切的討論,這是個期待以久的詳談機會。
JCCAC L7-22「失焦」工作室邀請了《影像香港》的策展人黎健強和黃啟裕在本月底到來進行一次座談會,暢談籌辦這次展覽的過程、策展論述和一切回顧與前瞻。時間是二月一日(年初七、星期日)下午三時至五時,歡迎出席和發表意見。由於座位有限,請先作電郵登記:thresholdxnsai@gmail.com

Forum for "Imaging Hong Kong Contemporary Photography Exhibition" will be conducted in Cantonese.
Speaker: Dr. Edwin Lai, Mr. Blues Wong (Curators of "Imaging Hong Kong Contemporary Photography Exhibition")
Date: 1 February, 2009 (Sunday)
Time: 3-5pm
Location: Out Focus Group (JCCAC L7-22)
L07-22, Jockey Club Creative Arts Centre,
30 Pak Tin Street, Shek Kip Mei, Kowloon,
Hong Kong

Seats are limited therefore please register for a seat in advance. Please send email to: thresholdxnsai@gmail.com

20081218

影像香港當代攝影展



相信是近年來集合最多香港攝影師的一次關於拍攝香港的展覽。
第一展期的展場在香港中央圖書館,日期由2008年12月20日至12月30日。
開幕禮於12月20日星期六下午二時三十分在中央圖書館展覽館舉行。同日早上十時至下午一時於一號活動室有研討會: 《後九七的中港澳藝術攝影》。講者有馮漢紀先生、李銳奮先生、黎健強博士和黃啟裕先生,盧婉雯女士將會擔任主持。
自己因為工作關係,未能趕及參與研討會,但應在下午二時左右到達會場,見面再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