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12
相中人—梁志和與吳世傑對談展
相中人 - 梁志和與吳世傑對談展
Anonymities - A Conversation between Leung Chi Wo & Ng Sai Kit exhibition
展覽 Exhibition: 13/1 - 24/2/2013
開幕 Opening: 12/1/2013 (Sat) 5-7pm
藝術家分享會 Artist talk: 26/1/2013 (Sat) 3-5pm
開放時間 Opening hours: 11am - 6pm (逢星期一休館 Closed on Monday)
「藝術家與攝影師對話系列」
本地藝術家梁志和與攝影創作人吳世傑對談。
以「相中人」作為是次創作的主題,試圖探討當代攝影是什麼,
關注當代攝影師如何利用攝影去表達他們的想法、他們所見的世界,
同時讓觀眾反思當代攝影師的視見如何形構觀眾的觀看視界。
查詢 Enquiry
T: (852) 3177 9159
E: info@lumenvisum.org
www.lumenvisum.org
www.facebook.com/lumenvisum
20121026
《未來與過去》朱德華自拍像個展
http://www.lumenvisum.org/chi/
明天星期六,是《未來與過去》朱德華自拍像個展的最後一天展期,下午3時在光影作坊會有一個講談時段,我會跟朱德華談談多年的創作和展示他展覽以外的作品,希望你也能參與並帶來問題,一起在這難得的機會漫話攝影。
明天星期六,是《未來與過去》朱德華自拍像個展的最後一天展期,下午3時在光影作坊會有一個講談時段,我會跟朱德華談談多年的創作和展示他展覽以外的作品,希望你也能參與並帶來問題,一起在這難得的機會漫話攝影。
|
20120316
關於展覽,我其實想說的是
我把展覽的作品和文字陳述放在電子書的體裁和上傳到ISSUU網絡;雖然是電子網頁的型式,但閱讀時仍然帶有印刷書本的趣味,個人覺得這是當下最好的PDF閱讀方式。可惜現在只可在電腦閱看,iPad的版本仍在beta階段尚未推出!
因為展覽的照片紙幅達1.5公尺高(5英呎),所以在電腦屏幕跟現場觀看是完全兩回事。今次的顏色和打印方式幾經測試(感謝Excellent colour黃建賢師傅的專業知識和技術),紙上的成像似乎非常誘人撫摸,我在展覽場地已不下數次見識不同的觀眾以手指揩擦照片,雖然我不明白他們想探究的是甚麼東西,總之眼到手到還是停不了。
展覽是「鄧凝姿與劉清平對談展」,另一位主角鄧凝姿的作品我沒自把自為的放入電子書內,畢竟作品是繪畫,趁展覽期間親身裸眼看到現實真正大小比例和層層相疊顏色,才是真正的看過。加上現場空間和擺放的方式,也是電子書本力有不逮的。
同期的攝影展覽還有在藝術中心14樓香港歌德學院岑允逸(Dustin Shum)和Markus Leiste的〈Shopping Wonderland〉,大眾媒體喜歡以消費主義城市為展覽定調作報導;兩位攝影師從拍攝到製作裝裱的取向截然不同,為觀眾帶來觀賞展覽的額外收獲,不只是黑白高低中外東西那般簡單。
中環攝影畫廊Blindspot Gallery(刺點畫廊)展出 楊德銘|花非花(Paul Yeung "Flower Show"),題材別有所指,反諷人云亦云的畫意攝影風,讓喜歡對號入座的人各自對號入座。照片以hahnemuhle 宣紙印製,中國畫捲軸方式拓裱,形式內容攻守合一,暗湧恃機待發。
關於展覽,我其實想說的是話語權的問題;當城市的主流媒體對文化創作、只能作淺薄的報導;因應(以為/藉口)是觀眾的口味問題、大眾市場問題、市民的教育問題、城市人的時間問題。我們以後將會愈來愈少的文化版面。甚麼樣的人群成就了甚麼樣的文化生態、所以現在我們有的就是街上售賣的報紙和雜誌。個人或小眾在網上發聲的潛在可能,體現於個人為單位的出版書本、拍攝電影錄像、製作音樂,到以人手一個的數碼載體(iPad),不再給出版社、發行商、唱片公司禁斷發放渠道、工具物料的平民化,讓種種門檻都可以降至個人單位作實現。請現在就開始計劃一下你的創作、展覽、書本或網誌吧!
Labels:
光影作坊,
岑允逸,
黃建賢,
楊德銘,
劉清平,
鄧凝姿,
Blindspot Gallery刺點畫廊,
Goethe-Institut HK,
ISSUU,
JCCAC,
Markus Leiste
20120220
Last glimpse of Hong Kong
![]() |
Last glimpse of Hong Kong: Hong Kong Chief Executive
最後一渺:香港行政長官
88.9x152.4 cm, pigment ink on archival paper 噴墨照片, 2012
Lau ching ping © 2012 |
「鄧凝姿與劉清平對談展」剛在上星期五在石硤尾創意藝術中心二樓「光影作坊」開幕,展期至3月18日,歡迎參觀。2月26日星期日下午3-5時有分享會,鄧凝姿和我恭候各位朋友會面傾談。展覽展出了鄧凝姿最新的畫作和我以4x5相機拍攝的攝影照片,今次展示的作品仍然是以全菲林拍攝,大部份是Kodak Ektar100 4x5彩色負片,相機分別是Linhof Master Technika和Graflex Crown Graphic。鏡頭是Rodenstock 和Kodak Ektar Lenses。展出噴墨照片的顏色和色調對應創作原來意念,經過多次試驗調校,希望你到現場親眼感受。但如果你未暇到來,這裡先刊出我個人部分的創作文字,以方便先作閱讀。
給2013
如果你在閱讀這篇向後回望的文字,相信已經可以肯定的說明你已平安順利的度過了2012。
作為這個年代的香港人,再會因「末日」的理由作為題旨,無論是因為甚麼樣的事情,想起來自己也感到可笑,畢竟這許多許多年以來,我們每次都由差不多的事件因由而這樣嚇大的。不用說得太遠,從八十年代開始,朋友同學親戚爭相逃離香港,移居外地;爭取居英權;沒有想過或沒有能力離開的,心裡也著實掛著愧疚。九七回歸、董伯伯、母語教學、亞洲金融風暴;紐約九一一、高官問責制、沙士疫情、七一遊行、雷曼事件、金融海嘯、匯豐供股、禽流感傳播。我們都習慣了每次的「百年一遇」。歷史教導我們:今年今月今日遇到的危疾、災難、風暴難關,過了今天再說吧!
末日意識是每個香港人的遺傳基因,每天在腦內操練了幾百次的通識題目。有時讓人煩厭、有時感覺麻木。世故如我會原諒香港以外的世界,確實未曾跟香港有相同的歷練,「2012」畢竟是香港歷來水準以下的末日題材。商業上甚至比情人節或聖誕節更炒不起、更沒市場。
我想我和鄧凝姿都是典型香港人,沒有在世界完結之前,為自己先作打算。沒有先在時間大限之前,我們竟然每月為個人創作的瑣事而會面,沒有比這種不切實際的行動,讓我感覺到自己更像一個見慣風浪的香港人。
拍攝這系列照片時,想象著香港每個飽歷風霜的各個階層人物,在不同的城市角落,為曾經有過生活或文明的痕跡留下印記;當然你會問那誰會最後留下?誰是觀眾?如果你在當下,那正好就是你吧!
拍攝時我在想象著特首辦公的地點,想象著他觀看維多利亞港的視線,拍下他最後見到的香港景象。他最後看到的是西九的對岸?還是剛建成瀰漫著退伍軍人魂魄的政府大樓?想象在大埔道的巴士司機,看到象征著文明進步的高壓電纜;在濾水廠的專業人員、在草地足球場旁的球迷、在公屋居屋豪庭的家庭主婦、在天星碼頭孤獨的推銷員、在海洋公園旁的導遊、在青馬橋下的婚紗攝影師、在沙灘等待陽光流動的小學同學。我架起三腳架,拉開鏡頭,從磨沙玻璃望著倒轉的影像,玻璃的表面反映著另一個身後的光影。裸眼凝視對焦放大鏡再望入磨沙玻璃;對應學習繪畫時,架起畫架,拿著畫筆、眯起眼睛:觀看世界、觀看世界的透視、比例、結構和形態。在創作繪畫最初眯起眼睛的觀看,白濛濛的模糊景觀,竟然跟世界終結時的想象不謀而合,剎那爆發的光芒讓人一樣張不起眼睛。
層層交疊的景象最容易築起感性的觸覺,但形而上的意識又無不跟現實和生活交纏。創作的交談每次都從抽象的想象重返人間,或者每次希望探索宇宙的感性飛船從來都沒有發射成功,每次離地昇空都在空中忽然墮地。事故原因不離無意想到城市生活的空氣、教育、文化。
告別的年代:告別繁體中文字和廣東話、告別香港電影電視節目、最後的兩位廣東歌作詞人、醫院床位、嬰兒奶粉、食物安全、東江水、白海豚的消亡。取而持續發展的是跟香港人無關的民望調查、空喊口號的政治人物、讓康樂成為文化的民政事務局、大學的保安和學術自由的新定義、有自由行自駕遊、有消費和市場成為所有出版作業的核心價值……
如果抱著豁達而積極的態度,大可以說過程比結果來得重要,珍惜每天為生命的最後一天。作為香港人,好像只有沒設日期的告別和沒有限期的末日。每天都是最後,明天不會比今天更好。
我不知道每次的世界末日,能留下的存活率是多少;先要感謝勇敢的鄧凝姿願意和我完成此難得的創作機會。
在電腦螢幕顯現的菲林底片掃描的微塵,比起窗前的天狼星還要大和明亮;想象光速飛行十六年從天狼星剎那往返人間,面前的微塵在意識排序上可能緲小得不復存在。正如現在的你在2013年回望那過去了的時間,大致已經可以忘記得七七八八了吧。
劉清平 2013
To 2013
If you are reading this exhibition epilogue, that means you had survived 2012 safe and sound.
People of Hong Kong that live in this era would still be writing something about world ends thing, no matter what is the reason behind, is a laughable matter. After all, we are being intimidated by this world ends thing from the day when we were born. Not so long ago, in the eighties, our relatives, friends flee for foreign land, fight for British nationality selection scheme. Those who did not plan to leave or did not have the ability to leave, left themselves a hole in their hearts. The return of sovereign right to China in 1997, Mr. Tung’s, mother tongue tutoring, Asian financial crisis. 911 New York, principal officials accountability system, SARS pandemic, 1st July rally, Lehman brothers, financial tsunami, HSBC share subscribe, bird flu contagion. We are so used to this ‘centennial level’ of incidents, so called crisis, for what history taught us is to let those fatal disease, bankruptcy and catastrophe be awaited, for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
Hong Kong people are already immune to this world ends syndrome, we have it inherited in our genes, despite that, we still get numb, get annoyed. We pardon those who do not have this kind of experience as we did, it’s just not the kind of experience that an average earthling should have. ‘2012’ is a bland subject for us, way beyond compared with Valentine’s Day or Christmas commercially. Stella and me are typical Hong Kong people. We committed ourselves monthly to discuss tedious matters of our exhibition, there’s no other kind of impractical behavior to make us feel more like : we have been there before.
When I employed myself in this series of photography, while imagining in every corner, every constant, the drained people of Hong Kong leave marks in their city, traces of their civilization. Of course, who will stay until the end ? Who’s the audience ? If you are alive, that would be you !
When I took the photographs of the new government buildings, I imagine the chief executive looking at the Victoria Harbour coastline, photographing the last glimpse of his vision of Hong Kong. Is he looking at the West Kowloon across the harbour ? Or the new government buildings that are haunted by the soul of the veterans ? Imagine the bus drivers when they drive pass Tai Po road, encounter the high voltage electric wire that symbolises civilization, or the professionals in the water treatment plant, the football fans in grass sports ground, the housewives in public housing or luxurious mansions, the lonely salesman at Star ferry pier, the tour guide outside Ocean Park, the wedding photographer underneath the Tsing Ma bridge, the school kids on the beach waiting the sun rays to flow. I set my tripod up, open the lens, seeing the inverted image through the ground glass, the glass surface review another reflection from behind. With naked eyes, I use the magnify glass head on with ground glass for viewing and focus; in relation to drawing, when you set up the easel, pen holding far reach for an arm length, narrow your eyes to view the perspective of world, the proportion, the structure and form in front of us. This narrowing of our eyes when we draw, the white and blur scenery coincide with the action when the world ends, the great explosion force our eyes to narrow down again so as not to pierce by its radiant light.
Layers and layers of images could easily arouse sensuality, on the other hand, metaphysical sense overlaps with reality. The creative dialogues repetitively bring abstract thinking back to our living self, or the spaceship for universe exploration never ever had a successful launch, she took off and then to be found fallen on the ground again. The reason behind the story never falls from the polluted city, education and culture. To the people of Hong Kong, we are forced into indifference, take it for granted already.
The time has come. Adieu,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 and Cantonese, Hong Kong movies, television shows, the last two Cantonese lyricists, beds in hospitals, infant milk powder, food safety, Dongjiang water supply, the last China White dolphin. The replacement would be the political poll survey, politician and their propaganda, Home Affair Bureau thinks that recreation is top cultural priority. Academic freedom and university campus security were brought to an unprecedented level, the core value of publishing only rests on consumerism and marketing.
Live and be prosperous. The process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result. As people of Hong Kong, what we have is an undated goodbye, doomsday without timeline. Make every day the last day of your life, tomorrow is another no better day. I do not know, whenever there is a doomsday, how many people could survive. At this very moment, I sincerely thank the brave Stella for sharing with me this creative experience that has no past.
The dust from the scans of film negative shown on the monitor is the larger and brighter than the star Sirius hanging outside my window. Imagine to travel sixteen light years back from Sirius to earth, the conscience priority of the dust that rest on the monitor would be so minute as if it ceases to exist. When the thyself of 2013 look back to this very moment of your present self, you might as well forget it completely already.
20120215
海市蜃樓﹣鄧凝姿與劉清平對談展

《海市蜃樓﹣鄧凝姿與劉清平對談展》
Mirage: A Conversation between Tang Ying Chi & Lau Ching Ping Exhibition
開幕 Opening
17.2.2012 (Fri) 6-8pm
展覽 Exhibition
18.2 - 18.3.2012
藝術家分享會 Artists Sharing
26.2.2012 (Sun) 3-5pm
繼去年《擺拍博物館—程展緯與謝至德對談展》大獲好評後,光影作坊於今年度延續「藝術家與攝影師對話系列」,邀請了藝術家鄧凝姿與攝影創作人劉清平對談。兩位以不同媒介創作的藝術家在半年間的多次對談中,由創作方式、思考視覺談至表象與現實,最後落定城市與消逝這命題。兩人對這城市的感覺仿如海市蜃樓般朦朦朧朧、似真還假,以光創造想像和遠景,用畫筆與相機交織出這道城市的光景。
After the success of last year’s “Posing Museum: A Conversation between Luke Ching & Ducky Tse Exhibition”, Lumenvisum proudly announces the second exhibition of the “Conversation between Artist and Photographer Series”. The artist Tang Ying Chi and photographer Lau Ching Ping are invited for this year’s conversation series. Throughout the dialogue between the two artists with distinctive artistic backgrounds, they have started their discussion from the topic of the way of creation, visual thinking to presentment and reality, finally to decide their exhibition theme on city and vanishing. Both artists feel the city is as vague and unreal as a mirage. Light is their meeting point; it creates imagination and vision for both of them to apply to the scenes of the city by painting and photography.
地點 Address:
「光影作坊」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2樓10室
Lumenvisum, L2-10, JCCAC, 30 Pak Tin Street, Shek Kip Mei, Kowloon
開放時間 Opening Hours:
11am-7pm(逢星期一休館 Closed on Monday)
查詢 Enquiries: 3177 9159/ info@lumenvisum.org
網址 Web site: www.lumenvisum.org
20110915
《路.燈》蔡旭威攝影個展 "Roads.light" A Photo Exhibition by John Choy

展期Exhibition:9/9 - 16/10/2011
時間Time:11am-7pm, Tue-Sun(逢星期一休館Closed on Monday)
藝術家分享Artist Talk:25/9/2011, 3-5pm
地點Venue:「光影作坊」九龍石硤尾白田街30號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2樓10室
20100409
Hong Kong Photography 2010 @ INDEXG (1)
李家昇電郵邀約策展半部份在加拿大INDEXG舉辦的香港攝影展,我負責邀選十位香港攝影師,另半部份的十位由Evangelo Costadimas 負責。地點是多倫多INDEXG畫廊;開幕酒會在2010年4月24日星期六下午,展期由2010年4月21至5月30日。全部參展名單待電子邀請卡出版後再貼出。這裡先感謝願意參展我半部份的十一位攝影師,小丁+ 洪竹筠、黃啟裕、何兆南、又一山人、孫樹坤、黃淑琪、沈嘉豪、余偉建、吳世傑和謝至德。
以下是為今次展覽寫的文字:
香港百多年以來都是進行著中英文化共融實驗的城市,亦因此原因而受到世界注視。香港地處中國最南的邊緣,追溯尋源,亦是中國文化補白承傳的隱世儲存庫。香港的中西國際融合可以追溯至中國唐朝時的中西混雜,香港人的日常語言廣東話比起普通話更接近古韻,廣東話的聲調最貼近唐詩的音律;廣東的粵語流行曲、粵劇、武俠小說、民間小吃、當然還有已被摒出聯合國法定語文的繁體中文漢字。無不遺落在中國最南的邊緣城市,奇跡的在香港得到延續和保留。1997年以後,香港重回歷史軌道的邊緣位置,可能這亦是香港重拾正常的角色和狀態。我這次展覽的想象,就著香港在歷史中的位置重塑,那微妙的純粹性與其說是香港的精神狀態,但亦可能是大中國以外的一種邊緣補白。

©小丁(Siu Ding)+洪竹筠(Ada Hung)
先說洪丁,洪丁(Hung Ding)是小丁(Siu Ding)和洪竹筠(Ada Hung)兩位女子共同合作的創作單位。認識小丁是源於發現她對拍攝即影即有照片的熱情,邀請她於我在石硤尾創意藝術中心(JCCAC)的《私畫廊》(Gallery Z)展覽, 展覽名稱叫《廖雁寧》(Liu Ngan Ling),展覽一部份是小丁邀請多個攝影師和朋友替自己拍照,完全開放了自己的隱私、身體、生活作不同的湊合嘗試;另一部份是她自己拍攝的手造攝影書《我住香港》(I live in Hong Kong)和跟洪竹筠合作的《二十二個清晨》(22 morning streets)。這次就是選了《 二十二個清晨》的其中一幀,照片其實是洪竹筠拍攝小丁由出生到現在曾經居住過的二十二個地方,時序幾歷三十年,小丁認為不能找回已經過去了的舊衣裳,遂以純粹的裸身溶合於香港的不同地方,除了盡量不想驚動途人,也覺得城市在清晨的狀態更像卸了裝的素顏,最誠實、最真摯,所以每幀照片都是晨早拍攝。無論是《我住香港》或《 二十二個清晨》,她們的作品都體現了別樣的香港情懷,更出人意表的是兩位都是在香港受教育和成長的香港人。

©黃啟裕(Blues Wong)
黃啟裕(Blues Wong)曾經是娜移(Dislocation)攝影雜誌的編委成員,近年投入教育和策展的工作。最近的大型攝影展覽《影像香港當代攝影展》(Imaging Hong Kong Contemporary Photography Exhibition)和《城市漫遊者 ─ 社會紀實攝影》(City Flâneur: Social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均是他參與策展。黃啟裕這幀多幅拼合的照片,展示城市生態和攝影者視覺構成的複雜狀態,節奏奇詭神秘,無論是視覺符像、作者挪涉的隱諭,每每透逸都市漫遊者對人類文明進化、城市發展、自然生態的弦外之音。
何兆南(South Ho)是今屆香港藝術雙年獎得獎人之一,自喻為第四代香港人。這套在夜間拍攝行人隧道的黑白照片,亦是其參與藝術雙年獎的作品。作品不是純粹的攝影紀實,而是利用攝影長時間的感光特性, 在行人隧道的奇異框架下, 拍下經過長時間曝光的固定和流動光線,把中國文字遊戲的柳暗花明以攝影影像作超現實呈現。
又一山人(anothermountainman)是香港著名跨媒體創作人,近年攝影作品《爛尾樓》,利用亦真亦假的擺拍(fabricated photography)拍攝方式,帶出城市生存和發展難以穩測的蒼涼無奈。這次選的是《凡非凡》(heaven on eath)裝置藝術在維多利亞港的照片。《凡非凡》可以說是又一山人的裝置藝術展品,但每次他都會以他那笨重的8x10吋照相機拍下來成為攝影作品。《凡非凡》先後在中國深圳、香港淺水灣和鄰近西九龍海灣展出。這幅是在西九龍海灣展出時,以著名的中環建築群作背景的作品。在隱世仙景出現的盆景古松,出現在現實都市的場景,喻意不無雙倍海市蜃樓的荒誕感覺。
孫樹坤(Leon Suen)是拍攝紀實攝影的經驗能手,兼在大學教授新聞攝影,近年跟幾位志同道合的攝影師在石硤尾創意藝術中心(JCCAC)開設「光影作坊」(Lumenvisum),舉辦攝影展覽和工作坊。這輯照片是利用4x5相機在香港不同地區的朋友家取景拍攝。首先要選擇光線充足,最好是陽光普照的日子。找來大幅的黑布把朋友家的窗門密封,再在窗戶刺一針孔,讓窗外影像從針孔投射進室內。利用百多年前攝影發明的明室(Camera obscura)原理,活生生的將屋外世界的公共空間和室內私人空間交叠,既是科學的田野記錄,也是浪漫的城市想象。

©小丁(Siu Ding)+洪竹筠(Ada Hung)
先說洪丁,洪丁(Hung Ding)是小丁(Siu Ding)和洪竹筠(Ada Hung)兩位女子共同合作的創作單位。認識小丁是源於發現她對拍攝即影即有照片的熱情,邀請她於我在石硤尾創意藝術中心(JCCAC)的《私畫廊》(Gallery Z)展覽, 展覽名稱叫《廖雁寧》(Liu Ngan Ling),展覽一部份是小丁邀請多個攝影師和朋友替自己拍照,完全開放了自己的隱私、身體、生活作不同的湊合嘗試;另一部份是她自己拍攝的手造攝影書《我住香港》(I live in Hong Kong)和跟洪竹筠合作的《二十二個清晨》(22 morning streets)。這次就是選了《 二十二個清晨》的其中一幀,照片其實是洪竹筠拍攝小丁由出生到現在曾經居住過的二十二個地方,時序幾歷三十年,小丁認為不能找回已經過去了的舊衣裳,遂以純粹的裸身溶合於香港的不同地方,除了盡量不想驚動途人,也覺得城市在清晨的狀態更像卸了裝的素顏,最誠實、最真摯,所以每幀照片都是晨早拍攝。無論是《我住香港》或《 二十二個清晨》,她們的作品都體現了別樣的香港情懷,更出人意表的是兩位都是在香港受教育和成長的香港人。

©黃啟裕(Blues Wong)
黃啟裕(Blues Wong)曾經是娜移(Dislocation)攝影雜誌的編委成員,近年投入教育和策展的工作。最近的大型攝影展覽《影像香港當代攝影展》(Imaging Hong Kong Contemporary Photography Exhibition)和《城市漫遊者 ─ 社會紀實攝影》(City Flâneur: Social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均是他參與策展。黃啟裕這幀多幅拼合的照片,展示城市生態和攝影者視覺構成的複雜狀態,節奏奇詭神秘,無論是視覺符像、作者挪涉的隱諭,每每透逸都市漫遊者對人類文明進化、城市發展、自然生態的弦外之音。
何兆南(South Ho)是今屆香港藝術雙年獎得獎人之一,自喻為第四代香港人。這套在夜間拍攝行人隧道的黑白照片,亦是其參與藝術雙年獎的作品。作品不是純粹的攝影紀實,而是利用攝影長時間的感光特性, 在行人隧道的奇異框架下, 拍下經過長時間曝光的固定和流動光線,把中國文字遊戲的柳暗花明以攝影影像作超現實呈現。
又一山人(anothermountainman)是香港著名跨媒體創作人,近年攝影作品《爛尾樓》,利用亦真亦假的擺拍(fabricated photography)拍攝方式,帶出城市生存和發展難以穩測的蒼涼無奈。這次選的是《凡非凡》(heaven on eath)裝置藝術在維多利亞港的照片。《凡非凡》可以說是又一山人的裝置藝術展品,但每次他都會以他那笨重的8x10吋照相機拍下來成為攝影作品。《凡非凡》先後在中國深圳、香港淺水灣和鄰近西九龍海灣展出。這幅是在西九龍海灣展出時,以著名的中環建築群作背景的作品。在隱世仙景出現的盆景古松,出現在現實都市的場景,喻意不無雙倍海市蜃樓的荒誕感覺。
孫樹坤(Leon Suen)是拍攝紀實攝影的經驗能手,兼在大學教授新聞攝影,近年跟幾位志同道合的攝影師在石硤尾創意藝術中心(JCCAC)開設「光影作坊」(Lumenvisum),舉辦攝影展覽和工作坊。這輯照片是利用4x5相機在香港不同地區的朋友家取景拍攝。首先要選擇光線充足,最好是陽光普照的日子。找來大幅的黑布把朋友家的窗門密封,再在窗戶刺一針孔,讓窗外影像從針孔投射進室內。利用百多年前攝影發明的明室(Camera obscura)原理,活生生的將屋外世界的公共空間和室內私人空間交叠,既是科學的田野記錄,也是浪漫的城市想象。
Labels:
又一山人,
小丁 siuding,
光影作坊,
何兆南,
李家昇,
洪竹筠,
娜移,
孫樹坤,
黃啟裕,
Evangelo Costadimas,
INDEXG,
JCCAC,
Lee Ka-sing
20090406
高志強訪談錄(1)

高志強 〈夜祭〉 Nocturne 1998-2007 © Alfred Ko

高志強〈夜祭〉Nocturne 1998-2007 © Alfred Ko
這是一篇遲來的訪問,慶幸的是高志強的展覽《夜祭》在石硤尾「光影作坊」完結之後,再在香港銅鑼灣的「黑麥」餐廳(銅鑼灣加寧街)繼續延展,展出《夜祭》的續集。這網誌原來就是想紀錄自己在香港遇見過的創作人事,除了當下生活,流水般的故事人物,想寫下我們曾經是這樣走過。我想最早看到高志強的作品,應是在香港當時最好的兩本中文攝影雜誌、〈攝影藝術〉和〈攝影畫報〉上。那時候的香港,除了流行沙龍攝影外,還開始有攝影師北上拍攝中國大陸絲綢之路、黃山華山之類的紀實或畫意式攝影。老前輩如羅蘇民先生,有《十上黃山》的攝影展覽。那時的香港大會堂高座七樓,是最流行和風光的攝影展覽場地,在這裡我看過楊凡拍攝中國的「少年遊」、水禾田的「絲綢之路」和「黃河」。八十年代初期、在雜誌上和灣仔 Art Centre可以看到從國外回來的攝影師的攝影展覽,就在那樣的環境,高志強先生的作品,確是讓我開了眼界,同時亦令我得到啟蒙開竅的微妙引力。
李:這次跟第一部分的作品有甚麼不同?
高:我在97年出版了攝影集《藍調》後,休息了一年多,98年尾才重拾相機,一直斷斷續續的拍攝至展覽前,整個系列是在7至8年間的功夫,一直其實沒有展現給朋友看過。直至謝明莊和孫樹坤的「光影作坊」開幕,提議做一個開幕展。整理之下,作品有四、五十幅,地方有限,只能展出大半作品;「黑麥」餐廳的朋友走來看過展覽,建議展覽完後搬往銅鑼灣的餐廳再展出。作品展覽了幾個月,他們幾個朋友再湊錢,加曬第二部分的照片,繼續在「黑麥」展出,是為現在的第二部分。
李:剛才跟劉談起,現在展出的第二部分跟第一部分像有明顯的分別。第一部分在「光影作坊」展出的作品,好像那主體(subject)的存在(presence)是重要的,第二部分比較多是 in-between space,對題材有較大的延伸。
高:第一部分展出的作品較多是菲林時期的作品,而第二部分是在菲林轉到數碼的時段。
李:兩個部分都是你自己的選擇嗎?
高:是我自己選的,當然楊陽會加有她的意見。
李:出發拍攝前是怎樣構思這夜晚的拍攝概念?
高:之前自己的作品比較著重social commentary,像拍攝公園域多利皇后銅像背面、新華社之類;當時正值中英聯合聲明,84-85年我三十多歲,英國戴卓爾夫人在人民大會堂前跌了一跤的時期;我對身份和前途感到懷疑。我第一次認真的接觸中國是在81年,我到北京拍攝故宮。那時因為知道九七後要回歸,開始摸索和探討這段歷史對我們這代人有甚麼影響。
李:現在利用攝影拍照的關注面可能跟之前已有不同了,會否作為對社會的評論的意義相對減少?
高:做的時候不太注意這些,拍攝的時候是一直在摸索中,之後重新整理思緒,發覺經過九七的重大歷史轉變,我需要停一停檢視當時政治舞臺的轉變。現在回看那時拍的夜晚照片,都是自己處於流連浪蕩的狀態,突然有靈感的踫觸再去拍攝。
李:那麼這段拍攝時間也包括心態的轉變?
高:那時的確有心態的轉變,加上媽媽那時過身,楊陽和身邊朋友說過,我是經過由外轉至內的一個過程。
劉:那時是否隨身都帶著相機?
高:我大多數時間都帶著相機的;但拍攝夜晚,就要多帶一個三腳架。那是很刻意的拍攝方式,在晚上拍攝就像獵食一樣。
李:當見到感興趣的東西,你有沒有甚麼準備或估計之類的功夫,才去拍攝?
高:沒甚麼準備的,我一見就動作,放腳架構圖即拍。可能一直對拍攝有種慣性,而且慣常拍黑白,黑白的visualisation和tonality一直都是預計之內。
李:你拍攝時的注意點可能因為你選擇的夜晚時段而轉移到別處,好像讓自己重回基本的interplay of light and shadow,或者將平時忽略的東西重新發現?
高:一個地方和環境在不同時段,對應攝影師的想法、心態應該都有所不同。
李:我是說你會給晚上見到的光和光源所造出來被攝物的存在所帶動。相對於九七年前後拍攝的具像紀錄符象含意強烈,晚上拍下的東西顯然在符象背後的意義更為「鬆動」?
高:我沒有想過像你這樣的理解,我拍攝從來都是從感覺行事。
李:你說過九七年前後的作品都會有某種前設,我想說的「鬆動」無論是選擇構圖等都比前作寬鬆和大膽。我之前說是可能給環境帶動出來,例如你拍攝一間屋,但不只是拍攝房子,前面有天橋又有街燈,中間的交混觸動到你的拍攝動機。有時候拍攝長時間曝光的街燈,燈光經長時間曝光而變得抽象,跟眼睛看到的截然不同,但你是不是在拍之前已visualize 那些畫面?
高:日間的拍攝方式,有時我是潛意識等待事情的發生,而晚間的拍攝多少有點意料之外;由於慣性的熟習工作方式,我不太喜歡日間時估計太準確的拍攝;有時候覺得創作是需要有某些「 驚喜」,需要錯失的經驗來邁向下一步,拍攝夜晚可能是潛意識向這方面的尋求。
李:希望黑夜中有些unexpected的東西走出來。
高:我個人的創作從開始都是用135菲林的;但這個系列開始前,曾經想過用120的Hasselblad(哈蘇中片幅相機),甚至4x5機,每個創作人都不能避免地嘗試探求下一步的方向。
劉:比對之前的拍攝方式,你喜歡運用不同的城市符象、相互對比形成畫面的意義。最新「黑麥」展出的其中拍攝水泥牆的照片,沈嘉豪說令他想起Matisse的dancer畫作。我很喜歡照片形成的抽象感覺,像有很多層意思讓我們去理解和玩味,其實你說的所謂hunt(捕獵)的東西,是否跟日間拍攝的方式完全不同?
高:這是絕對不同的。
20090209
關於青文

討論多天的JCCAC頭版事件,其中一個讓我想得很多的問題,是社會對文化生態的責任和承擔,如果社會大多數人都對所謂藝術和文化根本不感興趣,建設這類藝術文化的軟硬件設施,著意的其實只是社會的少數,藝術工作者及政府如何說服大眾,投放於文化和藝術發展的公帑是種必然的需要?就算藝文工作者完全不同意,「非關注藝術的群體」也會認為一向以金融為先的香港,是否需要將難以發展的文化和藝術資源,投放到難以計算或難成絕對回報的方面?
上星期明報頭版對JCCAC的報導,其中對應的所謂濫用問題,指某單位懷疑成為貨倉。我走去找那「疑成貨倉」的單位看看,原來門口寫有多個「青文」字樣。青文書店曾經是我經常買書、打書釘或者走去拿取文化演出展覽單張電影放映等資訊的樓上書店。青文書店以出版本地文學作品聞名,很多文學界前輩和不少文學書集的出版都跟青文有關;青文出版的書籍更多次得到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青文雖然為香港文藝界貢獻良多,但亦是處於在長期的虧蝕狀態。店主羅志華先生不以盈利為先的經營方式,在香港經營文藝書屋自然困難重重。更傷感的是羅先生舊年在整理藏書時,給廿多箱塌下的書籍活埋、因失救而死。生前羅先生原本租下JCCAC這一個單位繼續經營青文。據網上查到的資料,現在是由一班羅先生的青文好友,包括葉輝、游靜、岑朗天、陳智德、鄧小樺、陳志華、袁兆昌等人,並成立「青文臨時小組」與其家人一起租用JCCAC 的單位,希望完成羅志華的遺願之外,更希望把「青文」延伸;從網上亦知這「青文臨時小組」曾經舉行藝術品/藏書拍賣籌款活動,參與的包括黃仁逵、何兆基、曾德平、黃志輝、幾米、馬琼珠、利志達、黎達達榮、智海、木星、吳文正、廖偉棠、陳米記、梁文道等等。
我關心「青文」為甚麼遲遲未能重開,予人口實懷疑淪為貨倉。不難想象其中各志願的義工朋友,可能無論從金錢或時間等等,都可能遇到不容易解決的問題。從這個「青文重生」的憶測,我當然不會認為這就是把藝術廠厦濫用作貨倉的事情;或委婉認定要體諒文化工作者的苦況。很多問題如何釐清資源運用的對錯;到底社會可否繼續「容納」不以盈利為先的經營方式,而活在受公眾問責的陰籬下?又如果「青文」將來在JCCAC的繼續營運,遇到極大困難,我們應該以甚麼的標準釐清社會的資源是否曾經恰當地運用?我個人認為「青文」未搬入JCCAC前,其實已經為社會貢獻多時,現在遲了多月未開,是否就是挪用社會資源而應受「非關注藝術的群體」的關注?
關於我在第一篇給明報的回應時提到關於藝術作品貯存的問題。其實藝術工作者展覽的作品,不一定是完全作售賣的,也有完全不賣作品的藝術工作者,展覽完後會好好收藏。最重要想說的是我從來沒意識叫藝術工作者的作品做「貨」,作品賣或不賣都跟記者回應時稱的「貨」有很大意義的不同。我自己完成的創作從來都不會叫做「貨」!我相信「青文」的羅先生也一定不把他放在JCCAC「疑成貨倉」的藏書叫做「貨」的。
關於人流,我在JCCAC的「光影作坊」高志強先生的攝影展《夜祭》的開幕夜,見到過近年罕見的參觀人數,一夜之間,跨世代的攝影界朋友都到來。中國攝影師馬良先生的展覽開幕禮和研討會,也幾近擠滿黑盒劇場。先次提到的《影像香港》攝影展策展人對話研討會,也沒想過來了四十多人,要由細小的工作室改在半露天的公共空間進行。以這種社區規模的藝術廠廈場地,算是不錯了。
單位的正面照片。
20090111
JCCAC的一連幾個展覽
洪強在《再.啟動》展覽內的作品
石硤尾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的開放日(其實日日都開),一連有多個展覽同時進行。中心的展覽場和散佈地庫、L1、L3、L5和L7的空間有《再.啟動》(Re:animating)混合媒介裝置展覽,不是一般的派對聯展,值得看看。8樓的都市視藝空間有伍振榮先生的《中國.人》攝影展,展出八十年代初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社會生活影像,紀實攝影經過廿多年的沉澱,在數碼年代出土,別是一番意義。L7-22的《失焦》,其實長期展出謝至德和吳世傑的作品,不妨入內親身參觀發掘。二樓的光影作坊有黃勤帶的《南方》攝影展,黃先生放下沈重的專業器材,輕身上路改用Olympus μ儍瓜機或 Lomo相機,是近期少見Lomography的極緻;看看所謂放下是否為攝影師帶來別樣意義。我在L5-22單位,展出另外九張不在香港拍攝的作品,歡迎到來親自品評。
黃勤帶《南方》攝影展
黃勤帶《南方》攝影展
高志強《夜祭》續篇



高志強的《夜祭》Nocturne攝影展續篇在銅鑼灣加寧街的黑麥Pumpernickel餐廳展出,作品選取的方向跟上次光影作坊展出的略有不同,對被攝主體的選取似乎更為抽象寬廣。到底這是個躁動的還是寧靜的夜晚,請親身感受。
20081129
沈嘉豪談針孔攝影(2)──柔纖的灰鬱

沈嘉豪針孔攝影《北京的灰藍色》系列 ©
劉:你是用甚麼照相機的?
沈:日本的 Ebony 木製 4x5 大片幅相機。
劉:是利用 Ebony 的機身作針孔攝影機?
沈:當然是自己裝上自製的針孔代替光學鏡頭。
劉:這個針孔是否有某種特別的要求和製作非常的講究?
沈:針孔真是很講究的,一定是要自製,針孔要非常圓,要經過繁複的測試,我很強調自製的原因是,照片的性格很多時是決定於針孔的大小、焦距、材料等相互因素。
劉:〈北京的灰藍色〉照片系列看來是除了客觀的現實拍攝外,個人的內心色彩也著實非常強烈,可以給觀眾說說這方面?
沈:其實是源於灰藍色的一些感覺,灰藍色可以是關繫於心情、或情緒連結甚麼樣的關係?當然最好是交給閱讀照片的觀眾再作怎樣的詮譯。
劉:是不是第一條線索是聯繫個人的一種情感?
沈:是。
劉:這種灰藍色是呈現個人的意義大一些,還是客觀記錄重要些呢?
沈:我想這是個人的感覺比較多一些。在香港看到的藍天,給我的感覺是精神和開心的;但在北京同樣藍色的天空下,走在街上卻很不相同,總是帶著點點抑鬱,或灰灰的感覺。
劉:有沒有一些特別的原因選用針孔攝影機拍此題材?
沈:針孔攝影有種 Soft(柔性)的質感,跟我感受到的「灰」有某種影像的連繫;如果利用光學鏡頭拍攝,好像就散失了那種未明的色彩和柔纖的感應。而且亦對那種北京的「灰」沒有甚麼幫助,由於自己對針孔拍攝有純熟的把握,感覺這是相當適合針孔拍攝的題材。
劉:你是用 4x5 大片幅針孔相機, 其實小型底片跟大型底片於針孔相機來說,分別是否跟傳統的理解相若?
沈:大底片的解像度理所當然較佳,有時候所謂大小的選擇,亦可從最後放大的照片呎吋作考慮。大的底片無論是顏色、微粒、清晰度或是被攝物的畫面對比都可能有比較好的表現;但相對小型的底片和相機,卻有更大的靈活性,更容易避開各種各樣的人為阻礙。
20081128
沈嘉豪談針孔攝影(1)──城市的灰藍色

沈嘉豪針孔攝影《北京的灰藍色》系列 ©
我跟沈嘉豪是在理工念書時認識的,雖然一直都沒有做過同班同學,也忘記了甚麼時候開始稔熟;除了在學校一同共處,也有在進念二十面體,工作的場合和合作的計劃,認識到不少互相認識的朋友。當然我們都喜歡攝影,也相信我們談得最多也可能是圍繞攝影的話題。沈嘉豪離開了多年的大學工作,非常灑脫的走到北京住了一大段日子,做首都的藝術創作人,現在有時在香港做展覽和教授攝影課程,總之是北京香港兩邊走。
沈嘉豪在香港九龍石硤尾JCCAC的「光影作坊」舉行個人攝影展,我五樓的工作室就在「光影作坊」同位置的樓上;除了因利乘便外,這次與他的一次訪談,算是多年以來由閒談變成文字紀錄的首次。展覽名字叫〈北京的灰藍色—— 沈嘉豪針孔攝影展〉,我們就從展覽的名字談起……
劉:為甚麼想做這樣的一個〈北京的灰藍色〉攝影展?
沈:原因既非單一,或是巧合。想起自己原來已有差不多十年沒有做過針孔攝影的展覽;又因最近應謝明莊之邀,在「光影作坊」教授針孔攝影課程;在展覽場地的機緣配合下,不如就積極辦一個針孔攝影的個人展覽吧,希望無論對學生或是對攝影有興趣的朋友,都具備某種的積極意義;而這近期拍攝的針孔攝影作品,自己又似乎找到了一種新的拍攝方法和體會,希望展示給朋友看看。
劉:〈北京的灰藍色〉有甚麼是最想表現出來的?
沈:當然主要是顏色!其實北京給我一種顏色的強烈感覺 。北京也有陽光和藍天,但可能是城市現代化衍生的污染,顏色的中間總是有一抹灰在裡面。香港的天空雖然也給環境污染得灰濛濛;但跟北京仍然有一大段距離。香港的空氣帶灰,城市的環境和建築物卻相對感覺仍然乾淨,但北京的城市感覺是充溢灰色的。
劉:這輯〈北京的灰藍色〉照片是甚麼時期拍攝的?
沈:上年年底的十二月(2007),我拍了九張,自己很喜歡沖洗出來的結果;今年的十一月我又繼續拍攝十多張,再在其中選取今次展出的作品。思考的過程緩慢,但拍攝的進程卻可以很快。
20081119
20080621
如果在香港,一個旅人
Michael Wolf 剛在「光影作坊」Lumenvisum開始了名為《香港後巷》Hong Kong Back Door的攝影展覽,這是「光影作坊」繼高志強的《夜祭》攝影展後的第二個展覽。在開幕夜跟Michael打趣說:你是香港最具創意和生產效率的攝影師!他說這是他沈溺工作得近乎病態的一種後果。這位也倒是我第一次遇到最具生趣和積極的病人。記得第一次看他的照片,坦白說有點覺得是個概念重整的經驗。如果你還未接觸過他的照片,這次是個不錯的自我「實驗」機會。我們不妨從孫樹坤先生寫的:本土外來攝影師還是外來本土攝影師的介紹文字開始測試:
1.我是本土攝影師?
2.我是外來攝影師?
3.我是本土外來攝影師?
4.我是外來本土攝影師?
5.我對展覽的題材完全麻木?
6.我突然對展覽的題材重新感到趣味央然?
上次Michael的《Hong Kong Corner House》展覽,從地鐵車站的廣告宣傳到名字《Cultural Heritage》文化遺產,實在是一次精采的全民教育活動。習慣被稱為沙漠的香港,身邊的文化遺產是否要由一個外來的旅人提醒,我們才有所領悟?
Michael在香港原來住了十六年了,將於六月底移居歐洲,這個可能是他離開前的最後展覽。
Labels:
光影作坊,
夜祭,
孫樹坤,
高志強,
Michael Wolf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