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07

高志強訪談錄(5)


高志強〈夜祭〉Nocturne 1998-2007 © Alfred Ko

劉:說說你現在香港攝影師的作品編集出版計劃吧。
高:我的身份是編輯和聯絡人;計劃是一年出版四冊。全是香港攝影師的個人專集,希望三年內出版十二個攝影師,之後當然希望印刷公司再繼續出版更多香港攝影師的結集。全部的結集原先是由又一山人( anothermountainman)作整合設計,已經出版的第一冊是蘇慶強( So Hing Keung),第二冊是又一山人(黃炳培),第三冊是朱德華( Almond Chu),將會出版的第四冊是麥烽(Mak Fung);麥先生差不多九十歲了!

李:你好像對周遭很多的現實環境都有所不滿?
高:是,我是很多嘮叨的。我覺得中國開放改革廿多年,對環境的影響和犧牲影響後世極大。八一年入國內拍攝故宮,距離現在已差不多三十年;中國的財富是跟自然環境換來的。北京天空的灰濛濛,沈嘉豪( Bobby Sham)的針孔照其實已經拍得比真實「 藍」了。
李:其實怎樣的攝影作品是「夠」呢?攝影由拍攝沖曬等等的過程,有很多magical 而未能預知的事情發生。到底至甚麼的地步,攝影師才知道這是可以成立和認同的東西呢?會否有某種精神分裂的情況。在商業攝影的追求,影像會尋求impact,構圖要具備張力;但在你個人的作品中,你經常追尋感覺,那感覺可能是非常隱約和微妙的。其中《藍調》可能是隨意和即興的,那當中的要求可能很不一樣?
高:那麼你覺得一位畫家應該何時收筆?這是個非常有趣的問題。那純粹是種自己的感覺吧。但當然我一定不會像廣告攝影般考慮張力、誇張等的影像推銷手法。
李:但隱約有種標準。
高:那標準是自己的,起碼忠於自己的。
劉:現在部份流行的中國當代藝術確實有點似廣告設計的生產模式。
高:我想我做不到那模樣。
李:你認為自己是那類型的藝術攝影師?
高:我不能這樣定位自己;每一次創作是藝術家的精神現象的表現,有人甚至說每次的創作都是藝術家的精神分裂……

訪問過後,我們談到《影像香港》攝影展覽的後感,關於攝影展覽場地和國際都會的裝備,關於香港攝影師作品的整理和收藏,例如前輩攝影家邱良的大量攝影作品,好像還未能得到很好的整理。環顧亞洲地區如日本,近至中國廣州均大力推動攝影博物館或攝影年展等大型活動。香港曾經被稱為攝影王國,亦是個攝影愛好者密集的城市,現在卻遠遠在這方面滯後了。

這訪問的文字只是現實訪談的一片拼圖,正如李念慈多次提到我的文字缺失了訪問時談話的節奏;另一個讀者錯過了,而我相信亦力有不逮的未能呈送給讀者,要算是坐在面前高志強先生對待創作時的「火熱」態度,那種熾熱的程度,確實令人動容。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