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18

影像香港當代攝影展



相信是近年來集合最多香港攝影師的一次關於拍攝香港的展覽。
第一展期的展場在香港中央圖書館,日期由2008年12月20日至12月30日。
開幕禮於12月20日星期六下午二時三十分在中央圖書館展覽館舉行。同日早上十時至下午一時於一號活動室有研討會: 《後九七的中港澳藝術攝影》。講者有馮漢紀先生、李銳奮先生、黎健強博士和黃啟裕先生,盧婉雯女士將會擔任主持。
自己因為工作關係,未能趕及參與研討會,但應在下午二時左右到達會場,見面再談吧。

黃淑琪、梁志和、譚偉平



黃淑琪在九龍上海街視藝空間展出的《香港勝地》

十二月份香港滿是有趣的攝影展覽,先後參觀了譚偉平在1a space 堆有大片泥土場地展出的《浮世》;梁志和的 " In the name of Victora",在中環太子台的Korkos Gallery,即以前李家昇 OP Gallery 舊址旁。在上海街視藝空間則有黃淑琪的《香港勝地》,這裡貼出來的只是展場的外圍佈置。這三個都是要到現場親身看,親自感受的展覽,展覽過後,在書本在雜誌在網頁看到的照片,其實都應該說明不了展覽現場的模樣和氛圍。

20081211

馬良的概念攝影


這就是他跟我說的那張照片,如想看得清楚點,請到他的網頁,在《鄉愁》Nostalgia專輯內可以找到。


馬良給我用保鮮膠袋包裹的攝影集。

十二月七日的星期天,到了馬良石硤尾創意藝術中心的攝影講座。不知是不是因為馬良是近年中國人氣急升的著名攝影師,講座的入座率算是很好了。講座中由觀眾的問題延伸到攝影的原教主義式的紀錄性紀律,馬良打趣說他不懂拍紀錄性攝影,他拍的都是他心裡想營造的故事,通常都會用到模特兒、佈景、道具、Photoshop等等;有時候弄畫筆的功夫可能比按快門更費勁,如果有人挑戰他作為攝影師的純粹程度,他說不如叫他做影像製造者 (Image maker) 更容易和更妥當吧。展覽開幕完畢後,他走來我的工作室參觀掛在牆上的照片時說:很希望在香港拍攝一輯霓虹光管招牌的作品;我們談到攝影的決定性一刻,很多時都不是攝影師可以把持的,到底那是誰的安排真是天曉得。他特意從作品集內揭到這張照片,在模特兒累了躺下來的時候,誰也估不到陽光可以突然從雲層照射下來,成就這張照片。
展覽在MAG都市視藝空間,時間是2008年12月9日至12月31日(星期一休息),詳情請參閱展覽海報

20081203

沈嘉豪談針孔攝影(8)──個人連結


沈嘉豪和他家中烘焙咖啡豆的機器


沈嘉豪提供的參考網站:

針孔攝影:
Interesting pinhole photo sites
http://blog.flickr.net/en/2006/04/26/worldwide-pinhole-photography-day/
http://www.flickr.com/photos/boxfotos1/sets/
http://flickr.com/photos/nicolai_g/sets/693512/
http://www.pinhole.org
http://www.pinholeformat.com/gallery.html
http://www.linsenfrei.de/
http://www.toshi-photo.com/Pinhole2/Pinhole_vs_Digital-01.html
http://www.pinhole.art.pl/
 


現正使用的古老鏡頭:
Lens type using in my recent portrait photo project:
http://www.antiquecameras.net/petzvallens.html
 


關於音響:
Hifi links:
http://www.audioanthology.com/index.htm
http://www.wmeckle.com/BOYD/Boyd.htm
http://homepage3.nifty.com/Jiya/
http://www.lansingheritage.org/
http://www.lansingheritage.org/html/altec/catalogs/altec-cat.htm
http://www.lansingheritage.org/html/jbl/catalogs/jbl-catl.htm
 
關於咖啡:
Coffee links:
http://www.sweetmarias.com/
 
訪問完了之後,Bobby(沈嘉豪)反而向我追問:你覺不覺得攝影可以幫助攝影師的預知能力?像法國的
布列信(Henri Cartier-Bresson)預知拍攝男子跳過水洼一剎般;攝影其實是一種訓練:在某一個環境裡頭,很多時我們都會想象跟著會發生的事情,接連視覺敏感度提升,可能留意到很多人都會忽略的生活細節。

沈嘉豪談針孔攝影(7)──漏光或全白


沈嘉豪針孔攝影《北京的灰藍色》系列©

劉:到底現在你會不會在街上喝咖啡的?
沈:會。但是…盡量……例如上環會去
Cafe Little、銅鑼灣就會去時代廣場對面的 Cafe Corridor、西貢會去 Colour Brown、尖沙咀就 First Cup。除了First Cup 我不清楚外,其他幾間都是自已炒咖啡豆的,質量比較有保證。

劉:那在深水埗怎辦?
沈:去茶餐廳喝奶茶好了!哈哈!

劉:你曾經在大學和不同的機構工作和教授攝影,對年青人學習攝影有甚麼體會?
沈:在大學從事教育工作,其實只是教授通識課程其中一項針孔攝影科目。我接受這份工作並不是覺得自已有能力培養未來的攝影家,只是希望學生能夠通過學習針孔攝影,懂得一些作為一個人應有的一些好質素。舉例:很多人覺得現時的年青人都給父母疼壞了,承受失敗的能力很低。初學針孔攝影的朋友都知道,剛開始玩的時候失敗率奇高,第一張相出來都是全黑的,因為漏光或過份曝光;第二可能全白,因為…總之剛開始的時候學習針孔攝影是挫敗感極強的,大多數學生都是苦着臉跑來問我為甚麽會有這樣的結果,但到學期結朿的時侯他們都是笑着說好玩,大家都好像學到了堅毅地不斷嘗試的精神,並克服各種問題,成功地拍攝到照片。我告訴他們我不期望他們全都成為攝影家,只希望他們以同樣的學習精神放到自已選的科目上,從而得到成功。

20081202

沈嘉豪談針孔攝影(6)──逆潮流


沈嘉豪針孔攝影《北京的灰藍色》系列©

劉:知道你除了攝影方式外,在生活中對音響器材、咖啡的烘焙和沖泡,好像都會對科技的使用持著一種逆流的態度?
沈:有時的確質疑科技的「進步」是否真的帶給人類幸福;但很多事情的發展,發覺現在科技發展最初的動力每每都是以商業市場作優先。以方便為名,隱藏犧牲了的質素。例如捨棄唱片,轉為壓縮了的音頻電腦檔案,方便在街上隨時聽音樂。又或食物上改用了代糖、不飽和脂肪等等,取而代之的替代物對身體有何影響,很多時都以為這就是進步,對之不甚了了。

劉:談到音樂,你可能對這課題也有很多題材可以說說。
沈:有時候覺得不是每個時候和地方都要戴著耳機聽音樂的,走到不同的地方,聽聽不同環境的聲音是一種面向世界的態度。但如果在自己的家裡,我會盡量營造一個寧靜的環境。

劉:談談你逆潮流式的器材選擇吧?
沈:跟之前提到的攝影器材發展有點意義雷同,經過一大段交學費的器材消費後,同樣發覺從前的很多經典的音響器材已經是歷史的極致出品。很多時都因為要擴大銷售的市場,要作質量的犧牲。例如從前很好的器材都會很巨大而笨重,但現代大多數人的居住環境根本難以配合。所謂好的音響,其中聲音的質和量都是同樣重要的,舉例如果你的音響的量太少,要聽一隊幾十人的管絃樂團的演奏,根本沒可能表達同等的份量。很多時現代設計的音響為了配合小型的家居,縱然也可能有優美的音色,但卻沒有那種「量」了。


劉: 你這說法好像也在形容相機。
沈: 也是。大部分小型數碼相機的質素拍到那物象,但當要放大幅照片時,那質素卻未能支持需要那種「量」的呎吋。
沈:現在我用的是一種 theatre (劇院)用的喇叭,當然要經過很多的試驗,配合家居的器材作個人的調較,這裡我提供一些我喜歡閱覽的網站給各位參考。但是我一直以來,都對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工作方法和器材感到興趣。由攝影、音響到咖啡。小時候最好喝的是茶餐廳的咖啡,現在我會尋求咖啡豆的來源,怎樣親手焙烘和沖泡,從根源和過程中,對自身的瞭解和創作更懂得追求。

沈嘉豪談針孔攝影(5)──尋找歷史


沈嘉豪針孔攝影《北京的灰藍色》系列©

劉:有沒有攝影師的作品是你比較欣賞的?
沈:我很喜歡 Sally Mann 的作品。特別是她拍攝小孩子在河流旁邊的照片。她有不少的作品都是利用很古老的相機和鏡頭拍攝,畫面比較柔和,而且已有四邊黑角的效果。我很喜歡照片裡散發出很美的感覺。因為歷史裡頭實在有太多精采的作品;所以我愈來愈喜歡從攝影的各樣歷史找尋靈感。例如最近給我發現的一支百多年前的鏡頭,如果用來拍攝現時的題材,那又會是怎樣的呢?

劉:古老的鏡頭和原始的針孔相機,拍出來的畫面都令人聯想到歷史攝影的感覺風格,為甚麼喜歡追求這類型畫面的表現呢?
沈:在數碼攝影的科技年代,大多數的人都能利用簡易和方便的方法,攝取非常接近的畫面,而且出來的作品亦容易千篇一律的「 良好」。對於我來說,選取比較艱難的原始方法,可能對創作更有幫助。我想重溫攝影歷史中一些工作方法,再配合現代的題材,希望能開展另外的方向。曾經考慮嘗試濕板方法( Wet Plate),但其技術上的限制也實在太大,例如到戶外拍攝是相當困難的。 
歷史上的一些攝影方法,其實用在藝術創作中,不少已經成就極緻,但奈何工作困難或不方便,都陸續被主流方法淘汰,實在有點可惜。

20081201

沈嘉豪談針孔攝影(4)──白日與黑夜


沈嘉豪針孔攝影《北京的灰藍色》系列©

劉:拍攝「南鑼鼓巷」尚有沒有其他的閱讀原點?
沈:廣義上是關於北京人和北京人生活上有關的元素,但微觀亦包含街上的字符、店鋪的商品、甚或建築物外牆的磚瓦等等的生活細節。

劉:除了原先個人的色彩感覺外,你仍然重視保留時代的細節和紀錄,照片的內容仍然扣著時代的物件和文字,讓這些記下來的符號成為個人故事的延續。
沈:是。

劉:拿著這麼大型的針孔相機拍攝,是否有某種的方法和紀律?
沈:每找到拍攝的場地,通常都是會在腦中盡量呈現和想象,因為沒有準確的觀景器,要借鑒之前所有的拍攝經驗,在腦中推敲照片的最後成像效果。有時的確擔心拍攝角度是否能完全涵蓋所想拍的地方,又或是要得太多。

劉:曝光時間通常是多少?
沈:我用
富士 (Fuji Film)的ASA160菲林,時間會是由15秒到30分鐘都有。不過菲林經過長時間曝光,會有倒數失效 (Reciprocity failure) 的問題,顏色效果最難以估計。

劉:拍攝長時間曝光,很多時都拍不到移動中的人和物,會否是個遺憾?
沈:我來說無所謂。有時拍到一直坐著的人物,很有surprise(驚喜)!

劉:有甚麼理由一直堅持拍攝針孔照片?
沈:我覺得最重要是否找到一種適合題材作拍攝。例如今次的那種灰和soft(柔焦)是夾(匹配)的;如果改用現代的清晰鏡頭,效果反而不是我想的東西。但反過來說,拍攝人像的題材,我比較喜歡有景深的表現,我會採用鏡頭拍攝。例如正在香港拍攝的人像計劃,用一支古老的人像鏡頭,清晰的焦點只得一個小部分,跟沒有景深的針孔成像效果迴異。

劉:我覺得每個攝影師對照片最後成像的 sharpness(清晰度)都有不同的定義或標準;針孔攝影拍出來照片的清晰度跟現在經過 Photoshop 作 sharpen(銳利化)處理的清晰度是截然不同的。到底甚麼是 sharp(清晰)呢?
沈:對我自己來說,不是去追求照片的絕對清晰,反而更重要是追求照片內裡形成的對比;例如清晰對比模糊,輕對重之類…

劉:在放大照片的時候,你怎樣處理底片掃描後作甚麼程度的 sharpen(銳利化)?
沈:這輯照片由掃描到印製都沒有做 sharpen(銳利化)的處理。

劉:喜歡選擇黃昏時分拍攝,其實是否有某種的關於 magic hour 的原因,還是有另外的象徵意義?
沈:早前在中環不同時段拍攝城市的景觀,發覺在黃昏時可以同時拍下建築物內外的人和事,很感興趣。想起國畫《 清明上河圖》,畫家將屋內外的人物活動完全生動地描繪出來,而且不分晝夜,覺得攝影也可以嘗試作這樣的表達。

劉:現在出來的照片,大部份都有中央光暈和四邊的黑角,也可以作白日和黑夜交替的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