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05

因為KLACK,我不介意被邊緣


KLACK ©Lau Ching Ping 2010

剛從藝術中心拿到最新出版(02.2010, vol 6)的《香港藝術界年度調查2007/2008》,有興趣的朋友可從ADC網頁下載。閱後得知這個2007/2008年度的展覽統計,攝影展覽的數量是繼繪畫之後,排行第二,佔全年展覽的數目1404個的16.7%,即231個。如果以每年52個星期計算,每星期平均有4.4個攝影展覽,以中國南部邊緣的小城市來看,香港的攝影風氣不能說不蓬勃。很難想像缺乏像樣展出場地的香港,仍然可以有這許多的展覽。我不打算數算那個是比較像樣的場地,免得羞家;但私下盤算近年觀影經驗,好的展覽都是在場地狹窄的香港式空間找到。
今天石硤尾JCCAC的8樓MAG和2樓光影作坊就分別有陳贊雲《極靜》譚偉平《他方》攝影展同時開幕。展覽需要空間、要觀眾、要媒體宣傳配合。空間問題其實不是問題,因為已經沒有人有能力解決;攝影展覽有愈來愈受觀眾歡迎的趨勢,起碼我在石硤尾感覺如此;媒體是一池死水,如果你的展覽不是商場show、沒有跟商品結合,你的展覽一定是香港媒體覆蓋範圍之外。

近月一連兩份攝影刊物先後登場。
先有四位資深的攝影師以開檯為名的《麻雀》,《麻雀》是以影像同人誌方式出臺,在油麻地Kurbrick,灣仔藝術中心MCCM書店和石硤尾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2/F光影作坊有售。大面積的照片排版,顏色和陽剛味道同樣濃烈,黃勤帶、趙嘉榮 (Karl Chiu)、岑允逸(Fotopiggie)、楊德銘四位攝影師的作品。


《麻雀》

我沒有上Facebook,可能Facebook上面已經有一番熱鬧。說的是另一本籌備經年的攝影雜誌KLACK,我是後知後覺的情況下終於在HK Art center MCCM書店買到。真不明白這樣高質素的出版,在所有媒體的版面都好像失去報導的興趣。我還沒有完全讀過全本的內容,但我真的非常高興這是我們香港人出版的攝影雜誌,這是一本放在世界跟任何城市比拼都不會感覺丟臉的雜誌。我不只是想說KLACK的美術設計排版賞心悅目,它除了有恰如其分的版面外,它聰慧的把攝影結合生活和想像,很多跨界線的逾越,最得我心;它可以是天文科學、醫學、歷史、懷舊、生活,建築、藝術雜誌;視乎你個人的開闊程度。在北京,上海、廣州,台北等雜誌出版龍蟠虎踞的英雄地中,就是沒有找到像KLACK這樣的一個空間,一個令人刺激思考的多元性空間。香港快被完全邊緣化了吧,但如果我們仍然可以做得出這樣的雜誌,我喜歡在邊緣。
我估計這第一期創刊的印刷數量一定不多,加上是中英文內容,相信會成為收藏攝影集的人的搶手對象,我怕很快要在外國的拍賣網頁才能買到。

2 則留言:

小丁 siuding 說...

可能我對《KLACK》的期望過高, 所以我覺得它不夠好, 令我有點失望 >_<

不是印刷不好, 也不是排版不好(當然可以更好) 而是本身的作品被present得不夠好. 好的作品突顯不出好的地方, 不夠好的作品亦沒有被提升或編排在更好的位置.

書本還未發售前我在一個concert內遇到一位朋友的朋友, 從她的手上傳閱了《KLACK》, A和我都覺它不差, 但是順手翻開來速閱時引不起我們的興趣.

那位書的擁有人問我的意見, 我當時未夠時間理清我的思絮, 唯有答:有點雜. 她也不知如何回應才好 :P 我這個答案的確含糊.

後來我想想, 其實我本來期望它是更"邊綠化" 的, 現在從封面(封面相片缺乏新意,總覺得在那裡見過了這張相片,總覺得在那裡見過這種相片, 但卻不能在我心裡留下任何形式的印象和意義)及內裡的編排看來卻顯得相當"穩陣" 印刷上也缺小了有心思的地方(雖然在其中一部份用了另一種紙材, 但像john ho的《蜂蜜綠茶》裡有一本小頁冊子夾在書中, 翻閱時改變你的視覺和閱讀方向的"創新"設計卻沒有用上). 若果這書只是為了追求"印得靚"的話, 它又未算是真的"印得勁靚".

後來我在facebook 裡看到它的發佈會宣傳, 那天碰巧我去了旅行出席不到, 我想去的原因, 是因為看了宣傳裡關於那本書的描述 (http://www.facebook.com/?sk=messages&tid=1365268860002#!/group.php?gid=113055422173&ref=ts) :"在影像氾濫至讓我們「不能看見」的今天,期望當觀眾面對一張照片時,有多一點深刻的思考及感受,也期望拍攝者更能清楚了解拍攝的意義。"

我相信製作這本書的人們誠意可嘉, 但我寧可它粗糙一點, 或者personl 一點(像葉英傑的那二本小冊子相片journal), 或者是一個影印本之類的東東, 或者是回歸到最平實和最簡單的模式.

希望我以上的個人評語不會沒有禮貌, 我尊重製作這本書的每個人, 也很期待下一期變得更好, 吸引我買來收藏.

Ki Wong 說...

謝謝兩位的意見,KLACK的成員感激清平的讚揚,我們將之轉為動力。也謝小丁詳加說明妳的意見,這樣認真地給予意見是少有的。知妳未能出席也想在此作一點回應。設計上有很多地方需改進,是的,它的外形未能好好地跟內在的性格配合,原因很多,如人力(四位part-time editor,後加一位full-time amin)、時間及溝通是主因,但都不能成籍口。我們大部分時間都放在資料收集及definition上,攝影的本質一直是眾多art critic遇到的最大難題,因為它呈現的方式多項且模糊不清(「ambiguity」)我們想實踐及explore in photography NATURE, 最重要及困難是從本土發現,從中希望探究出香港影像及其內容上的獨特性, 相信你們也明白,因為很多人也認為香港的攝影創作都是別人的影子。其實早幾年已有人說,影像內容及style在不斷重複,將來人只需要於flickr上打出自己想拍攝的東西,定必能找著。我很少說什麼跟什麼的影像是好是美,因為我寧可將影像看成是一次的觀照。也不貪戀作一本靚相集, 因為更多人會做得比我好,我所能做到的是引起人去提出問題及好奇。在堂上每每遇到想法傳統單一或固執的學生,我便會熱血起來,不抗拒他們亦明白為何他們會有這些沒出路似的想法,他們存在的想法正是想去從中引問的源頭。若KLACK能引起討論,不論讚或彈,只要是觸到核心的討論我們便很滿足了。不過,它的「形」第二期必加以改善,望能形神共仔。每期要探討的本質不同,#1how camera use for giving information, #2 how camera (hard machine) create sentiment #3what is time mean to photography, about duration, process. 太多的categories 但會較接近Eleanor Heartney, "Art&Today"(blues feature has been mentioned)的分類法。雖然像有很多thoery在背後,我們均盡量低調及深入淺出。What autually is seeing --- it is a very very interesting question, always, at least for me :> simple but pro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