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豪針孔攝影《北京的灰藍色》系列©
沈:我預備了二十張24x29吋的照片,全部橫度,但要視乎情況,可能場地未必能完全放下。
劉:全是 4x5 的彩色底片(負片)?
沈:是。彩色負片放大出來的效果較細緻,特別是光暗位的層次,如果用正片,拍攝時寬容度較窄。針孔拍攝經常要作長時間曝光,用彩色負片較易掌握。
沈:這次用的針孔的拍攝角度相當廣闊(wide angle),照片在中央的顏色和清晰度跟邊角的暗黑和柔焦,其實在畫面上造成相當強烈的對比。
劉:我在你這廿多張照片的北京街頭遊走,感覺得特別強烈的是:我是一個街外人,我跟你(鏡頭)走在大街小巷,張望別人的門窗,但攝影師從來也不會帶我進入室內;照片四邊的暗黑視角,有點的像偷拍式的隧道視覺(Tunnel Vision);對我作為一個觀眾的身份,也好像添加了某種好奇的抑壓。
沈:我不太在意這些……但拍攝時,我確是想拍下裡面和外面;我選擇了臨近黃昏的時分,在街外拍攝途中,天色漸暗,室內開始要亮燈照明,我在外面開始見到裡面的一些事物。但戶外仍然餘有日光,拍攝時同時拍下室內外的景觀。
劉:難道你沒有興趣從裡面看出來嗎?
沈:我想有技術上的限制,光線比較難控制;不過說得也有道理,其實可以再推晚一點拍攝時間,也是可行的。
劉:攝影師全程帶引出我對屋內事物的好奇心,其實你自己有沒有對內裡有任何好奇或拍攝的興趣?
沈:我其實最在意表達外面的環境,不過作為觀眾的你有這份好奇,也實在不是我所預計,真是個有趣的提問。
劉:作為觀眾,追隨著攝影師給我面前的影像,但反過來亦步步要求更多的原因或答案。可否提供另外閱讀拍攝北京城街的角度?
沈:我一直都希望拍攝的作品能給予觀眾新的經驗,將拍攝出來的東西跟真實環境形成一種差異。這裡叫「南鑼鼓巷」,其實已是非常著名和多人熟悉的遊客地方,雖然不算是北京地標式的建築群。如果這輯照片先在北京展出,可能更容易感受到這種經攝影而形成的差異方式。當然在香港展出,帶出來給觀眾的可能又是另一種的經驗。
劉:看完廿多張拍攝「南鑼鼓巷」的照片,發覺攝影師的觀看和拍攝方式都是頗為統一的;針孔相機其實沒有準確的觀景器,你怎樣擺放和取景的呢?
沈:拍攝針孔照片通常都要作長時間的曝光,我之前的作品很多時視角都偏低,因為針孔在鏡頭中間,最容易拍到的就是所謂「天一半地一半」式的構圖,每張照片的透視消失點放在中央,形成很多時都是 one point perspective(單點透視)式的照片。有時將相機放在地上拍攝,大面積的地面又會佔據照片的大半部分。我將針孔向上移,就是避免拍到這種典型的針孔構圖。
劉:你其實是用 4x5 相機的移軸方式拍攝?
沈:是。這樣做亦是希望盡量可以保持水平線的平直,減少闊角度的視差和水平傾斜的誇張。個人覺得這樣會減少閱讀內容的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