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20

吳世傑的風景攝影(13)


《Found Landscape》© 吳世傑

劉:你的直幅照片看來好像比肉眼看到的角度還來寬闊。
吳:是,是人眼向上向下掃瞄的感覺,有時是上而下,有時是下而上。

劉:你會否容許自已的照片作裁放?
吳:Crop(裁切),我不想crop,但我的照片沒有展示黑邊,沒有宣示證明。

劉:這是個心態的死結,不能改變的。
吳:當然喇!

吳:展覽中如果用時間序排列的話,自然風景應該是拍攝最先。但照片不夠多可以放滿最長的牆壁。如果這十四張照片,細分之下可以分為城市景觀過渡到純風景,城市綠化環境的設施,可能是人類嘗試尋找一個生態與三合土的平衡。如果不計正面向外的那張在長白山拍攝的照片,展覽照片的排序是由人工城市環境漸次排列到純粹的自然風景,這個照片的排序純是我個人的意思,因為邀請咭選了長白山的照片,畫廊主人說放在門口對外,是以這是唯一的例外排序。

劉:邀請咭選的算不算是主題照片。
吳:咭上影像是畫廊主人Firenze選的,她的出發點認為這是個比較eye catching的影像。

劉:展覽亦同時出版了由Hulahoop的主持人Firenze和Lu Lu設計的精美作品圖錄,設計印刷製作都是一絲不苟,也是非常貫徹的吳世傑風格。

20091114

吳世傑的風景攝影(12)


《Found Landscape》© 吳世傑

劉:有沒有拍攝彩色照片的計畫?
吳:我不排除將來有這種可能,但現在未有興趣拍攝,因為現在這種拍攝模式,起碼在拍攝曝光和沖洗菲林的過程,是在自已的完全掌握中;在菲林的拍攝形式中,底片是非常的重要的,它直接影響將來晒相的可調節性,甚至影響照片要表達的訊息。

劉:你是採用zone system的拍攝方法?
吳:是。

劉:你暫時不會轉用數碼相機?
吳:暫時沒有這打算,因為仍然想冲菲林,如果大片幅的scan back的質素可以媲美大片幅菲林,我也會想試用。

劉:現在你說的質素,到底是有多好,好到甚麼程度就是可以接受和採用。
吳:就是跟我的眼睛看東西一樣,巨細無遺的完全記錄。

劉:這是個相對的說法吧,現在展覽的照片,如果不用4x5相機,也可能可以達到吧。
吳:未必;細部的地方應該達不到我的要求,現在我拍攝一比三比例的照片,質素是跟5x7差不多,同時我亦開始拍攝8x10的片幅。

劉:你自已理想的作品完成呎吋是多大。
吳:像《影像香港》展出的差不多,太約是一呎半乘四呎多左右 (50cmx150cm)。

劉:為什麼今次個人展覽不用最理想的照片完成呎吋?
吳:場地太細了。

劉:作品數量可以放少些。
吳:我貪心吧!但場地細,觀看距離亦限制了照片的呎吋。

劉:現在感覺細了一點。
吳:是嗎?

劉:但可以肯定的是照片出來的質素是在香港旱見的高度。
吳:另一個原因我想用大片幅的相機來拍攝,因為可以調整物像的透視,雖然說現在很多東西都可以在Photoshop調整過來,但對我來說,在場拍攝時可以完全調整控制,感覺最是舒服,我在現場看見什麼,就想找回現場看到的狀態。

20091112

吳世傑的風景攝影(11)


《Found Landscape》© 吳世傑

劉:今年兩個展覽以來,出來關於你作品的談論文字其實不少,有沒有怎的看法?
吳:我自己沒有喜歡不喜歡,文字作者寫的是他純粹個人的感覺,我會尊重他人的意見。

劉:但有時會說錯的。
吳:但是否叫說錯呢;比較不喜歡的是過份跟中國畫類比,根本攝影就是攝影。我不是從模仿中國畫的態度去拍照。

劉:但在畫廊的展覽裝裱也令人想起國畫的方式。
吳:原意是乾淨整齊的佈置方式,沒有特別模似中國畫的,要像真點,可以用掛軸和模仿上下留比現在更長的白邊。

劉:那白邊確實讓人感覺相似。
吳:習慣上我確實是喜歡留白邊,在我網頁的照片也是留有白邊的,自己不太喜歡無邊的形式。

劉:你在個人的風景中,算不算是個客觀的存在?
吳:有我自己的「我」存在,就不是客觀了吧。我的看法也不客觀,是絕對的主觀。

劉:這個展覽是首次全直幅照片的展覽。
吳:是。

20091107

吳世傑的風景攝影(10)


《Found Landscape》© 吳世傑

劉:作品的名字是怎樣釐定的?
吳:很多作品都是事後才加上作品名稱,這亦可能加上了信息的意思。例如在自己的網頁上,我分有不同的系列作品。名字其實全部都是後設的。照片拍攝了好一大堆,卻又不想作品以編年的方式展出,所以就以一系列的名稱作分類目的。例如拍攝奧運時期有些馬的擺設遍布香港十八區,我就尋找那些馬的擺設來拍攝,那些其實是奧運馬術比賽的宣傳。這次拍攝算是相當有目的性,就算當時畫面上沒有前述自己追求的元素,也會照樣拍攝。雖然照片最後可能亦因為欠缺自己喜歡的東西而不曾展出。

吳:你拍攝時有沒有跟朋友一起同行的?
劉:大多數時間都會有。
吳:我發覺我的朋友很難跟我同行拍照,大抵我的裝備實在太「論盡」。

劉:如果十顆星是滿分,今次的展覽對你來說,那些是十顆星的呢?
吳:很多張都是。

劉:想你嘗試描述一下你選擇自己作品的標準和原因?
吳:每次展覽我最不喜歡做的,就是寫 artist statement。不喜歡的原因是真的不懂怎去講。

劉:我有兩個理解:一個是可能你不太喜歡那些自吹自擂的作風;另一個理解是你根本認為沒有那種需要。
吳:兩者皆是。但你認為那是否必需呢?
劉:我認為是必需的,因為那是個導引閱讀的基本的方向。是對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承擔責任的表現。但作為觀眾,會否循作者的導入點觀看,那就視乎觀眾的個人決定。
吳:但如果我說自己也不太知道自己想怎樣,那又會否太不負責任呢?哈哈!
劉:打從你先前跟我說的種種拍攝理由,完全不覺得你是不知道自己想怎樣的人。我想攝影師自然真摯的說明出發點,就已經很足夠。

20091102

吳世傑的風景攝影(9)


《Found Landscape》© 吳世傑

劉:為甚麼照片會跟中國畫相提並論呢?
吳:那是別人提的,不是我自己的意思。

劉:你不認同這種說法?
吳:沒有喜歡不喜歡,別人在照片看到甚麼都自有理由。你也可以看成是城市保育的照片,雖然我不是說這些東西。

劉:你有沒有喜歡的中國畫家及從中吸收到些甚麼養份?
吳:我不知道。

劉:有沒有特別欣賞的中國畫家?
吳:我鍾意五代的荊浩、龔賢,李唐的大山大水。明清時的徐渭、陳淳、八大、石濤,一條脈絡下來。其中的花鳥靜物,很現代,構圖亦非常特別。

劉:個人的喜愛其實不一定會拉上關係,你認為有沒有受到影響?
吳:很難說受到甚麼影響,但中國的山水畫;我會比較喜歡可以從任何角度皆可切入的多點透視(散點透視)的風景。如果說是想法上有影響,或是說最想擁有的可能就是這些。當然攝影上的做法也頗多局限,但我是嘗試有這種想法。

劉:知道你年前上過黃山,有沒有嘗試拍攝這類感覺的題材?
吳:其實沒有。

劉:攝影師如果是從畫面上的切入為優先考量,例如節奏、顏色、調子等等;可以選擇的攝影題材其實是非常寬闊、甚或可以極為抽象。但從你作品的畫面及構圖,卻異常嚴謹具像、工整現實。
吳:我認為工整的畫面是一種平衡的狀態。